浅谈学校音乐教育

时间:2022-04-21 02:17:30

浅谈学校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多元的,通过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得到锻炼提高。音乐的发展与人类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高雅的音乐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振奋着人们的精神,引导人们对真善美追求。

关键词:音乐教育;综合素质;音乐审美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入情入理,以理育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音乐,用自己的身体去表现音乐,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创造。音乐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促进人向完美发展,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欣赏和理解技能以及演奏相关乐器的技能等为主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教育活动。音乐教育是我国基本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内的各个层次的教育环节。音乐教育是具有自身的特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与众不同的作用和意义。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但能够使人们具备音乐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音乐教育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审美性,审美性是音乐教育基本价值内涵的集中体现,也是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以及乐器演奏水平进行适当地升。

一、音乐教育的方式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从浅层自发的观赏兴趣引发到深层的内心体验,然后升华为一定的理性发现。要做到这一点,一是需要高质量的教材,同时需要行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理解。现行的音乐课教材所入选的歌曲,乐曲都带有浓郁的感彩和鲜明的思想性。音乐课本的编著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涵盖了音乐文化的各个部分。在音乐课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二度创造,挖掘、分析、调整教材内容,借助于不同的音乐体裁,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中直接体验到音乐作品丰富的美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鲜明的形象感染和高尚的情感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行为品德,以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在教法上极需要教师用大文化的观点,引导、启发学生,既要运用音乐学科知识,又要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校教学实际,让学生多方位接受信息,较完整地认识事物,理解艺术。例如,高中《亚洲音乐舞蹈欣赏》教材,从“东方雅乐――日本歌舞”、“岛国情思――印尼佳美兰打击乐”、“天竺风情――印度歌舞”、“天方神韵――阿拉伯舞风”系列作品赏析,引导学生从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从、民族服饰等文化大背景分析,把音乐、舞蹈、器乐知识进行牵移、融合,让学生关注、理解亚洲音乐舞蹈的地域特点,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又以初三年级欣赏教材为例:格里格作品《培尔・金特》组曲(二)中《索尔维格之歌》。首先引导学生听赏这两段体乐曲,教师从旋律入手---宁静、柔和、优美的乐曲,继而明朗、热情、活泼。让学生感受作曲家描述的音乐形象。再从作者生平、成就,作品的时代背景,借助于音乐文化知识的贯串,师生一起分析探讨作品的风格特色、艺术价值,使学生充分感受格里格在整个组曲中最美妙,最富有诗意的杰作所产生的艺术美感。

二、音乐教育的功能

对于音乐欣赏而言,便是强化审美过程。可以古今中外著名曲目为切入点,并结合现代人的文化意识,组织欣赏教学。欣赏教学就可收获双重效应。一是以欣赏作为目的,通过作品欣赏,培养对艺术兴趣爱好,使精神情操得以陶冶。另外是把欣赏作为手段,通过音乐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这两方面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

例如,初三年级开设的拓展型音乐研究课《戏曲,曲艺与戏歌》,教师安排这节课从三个块面的教学活动入手,试图对基础型教学进行相对的拓展、探究,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作品艺术美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演唱活动,在初步了解传统戏曲、曲艺形式、特征这一层面上,去接触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艺术表现形式---戏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起,增强创新意识。

另外在《戏曲、曲艺与戏歌》教学中,学生通过电视屏幕形象生动的戏曲、曲艺片段欣赏,运用单独判断,小组议论,游戏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区别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曲艺种类及流行地区。如黄梅戏《天仙配》、河南豫剧《穆桂英挂帅》、越剧《梁祝・楼台会》、苏州弹词《秦宫月》等。通过欣赏传统唱腔与表演,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引伸到传统艺术变革与创新产生的新事物――戏歌,并把改编成功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戏歌,组织学生听赏讨论,引导学生感受戏歌在演唱、配器方面的创新特点,了解了戏歌改编方式,同学们积极讨论,发言踊跃,谈出了各自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不同见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当师生共同参与练唱教材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时,课堂气氛热烈。气势磅礴的交响性配器营造的音乐氛围,铿锵激昂的旋律唱腔,使师生共同经受着一种悲壮的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文化热点的主动性。

音乐教学在审美活动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审美活动又是一种高尚情趣的培养过程,是一种自主鉴赏美的活动。当学生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赞赏的时候,就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架起由此达彼的桥梁。教师以音乐文化理念渗透贯串于音乐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音乐美的感染下,逐步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现有知识的积累,在兴趣的支持下引导学生通过对美的追求,也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完成审美过程,进而产生教有所受,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良好效果,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真正的“艺术化”,在欢乐的气氛中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顾笑瑜.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J].河南社会科学,2004,06.

[2]封文波,董光音.试论音乐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5,05.

[3]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涛(1976-),男,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硕士,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

上一篇:歌曲演唱中对声音的训练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苏联模式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