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时间:2022-04-21 11:24:30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淮阴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摘要:《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我国本科计算机专业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传统的考试模式,使得学生常常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及时评价。通过对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考试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24-02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我国本科计算机专业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主要研究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本课程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用实践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其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涉及到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和数据库设计三方面的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中,理论部分明显高于实践部分,所以学生常常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及时评价。通过对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

该课程在我校采用闭卷笔试考核方式,试卷客观题较多,论述、分析等主观题较少;理论性知识考核多,实践性技能考核少。学生过分重视考试环节,实践方面重视不够。学生常常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及时评价。具体分析如下:

1.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是检查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定学生成绩的有效手段。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特性,该课程的考核应该考虑到该特性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目前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违背了数据库课程的学习规律,不能达到考核此课程的目的。

2.考核方式简单。目前我校采用期末一次性的闭卷笔试考试进行考核,没有上机考试、答辩考核等方式。该考核方式比较简便,缺点是一次考试定论,缺乏多次综合评价,偶然性比较大,笔试多,理论考试多,操作技能、实践能力考查少,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起不到应有的考查作用,还阻碍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创造力的提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考试分析反馈不足。期末考试后,虽然做了试卷分析,仅仅分析出学生对试卷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通常对于试卷的合理性没有详细分析。所以,考试不能充分反馈促进教学。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环节,本校传统的成绩比例为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这种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多次综合评价、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故欲将考核方式改为分阶段考核。理论、实践环节均采用分阶段考核方式得到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两个环节的成绩综合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计算得到该课程成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故建议提高实践成绩比例,拟将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10%∶30%∶30%∶30%比例计算得到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2.平时成绩以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及提问软件为依据酌情给分。

3.理论成绩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及概念模型、数据库设计、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数据库应用。由于理论知识点较多,且实验环节会用到理论知识点,故考虑采用考试软件,建设试题库,根据学习进度分阶段考核,各阶段成绩按所占比例计算即为理论部分成绩。实施方案如下:

4.实践成绩部分,改革后的实验成绩占30%,并且对实验成绩的评定有了细致的量化处理,即通过大作业实验的成绩评定。实践教学主要内容:C#程序设计基础、关系数据库模型的设计、认识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定义、数据插入、修改与删除、简单查询和连接查询、嵌套查询、组合查询和统计查询、数据库视图和索引的定义与使用、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安全性。该环节的各个阶段布置学生完成验证或设计实验,各实验采用实验操作演示或实验报告方式考核,各阶段成绩按所占比例计算即为实践部分成绩;实施方案如下:

5.期末考试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方式,但所占比例拟设为30%。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预期效果

1.理论考试采用分阶段考核,可以按部就班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现象。

2.E-R图专项测试,提高学生E-R图设计水平。

3.实践教学部分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提高实践教学部分比例,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改革际效果

该改革方法在我校12、13级在校本科生中实施,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学期结束时都能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总体来看,改革效果如下:

1.分阶段考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更加注重课堂学习效率,按部就班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较好。

2.学生有了初步的设计和编程能力。通过阶梯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从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学习到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开发设计,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编程能力也有提高。

3.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有实验都对应相应的任务和成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课程结束时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开发设计一个小型管理系统。

4.学生成绩有所提高,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的12、13级同学平均成绩高于11级、10级同学,绩点有所提高。

上一篇:《路由交换配置》课程考试改革探讨 下一篇: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