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中的人本理念

时间:2022-04-21 06:24:09

浅谈新课标中的人本理念

随着教育的改革,教育的目的也越来越突出,为了使人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是为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而实施具体手段的过程,因此一切教育过程及手段必须遵从人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语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提高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个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语文课程改革,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得失成败,其进步突出表现在人本理念方面。

一、新课标始终贯穿尊重人本的思路内涵

教育规律实际就是人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因此,对于人认知事物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不该有一种强力制约的统一范围,因为那样做不能体现对学习者人性人格的尊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很重要。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生。例如,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应该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程度,更应该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这体现了人文性。

新课标正是把握了人的发展科学内涵,在语文教育中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释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刻意追求系统和完整”,只有三维度方面的阶段目标设计,不进行统一的量化目标限制,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标的设计思路中,课程目标的设计方面联系了各个学段,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二、“基本理念”中凸显的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多次、反复地用不同词语表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素养论”里提出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在对语文教育特点阐述中,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更明确地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课程理念中还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以上表述中,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对语文教育规律的遵循表现在字里行间,充溢于基本理念的全过程。搜检表述对学生的个体尊重的文字,这种完全遵循教育规律的理念,其核心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质在于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人的全面发展。

三、“素养论”中的人本思想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是近义词,二者都是指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但严格区分的话,二者却是两个不同概念。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由教师教授完成的,也不是一种语文学习终结状态,而是由学生自由地把优秀的语文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涵养。语文素质反映的是语文学习一种静止和终结的状态。可见,语文素养比语文素质更体现语文水平的动态生成,这更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也更反映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目标只设计和规定阶段目标而无统一的量化目标,正是确保语文教育正确保“底线”的前提下无极发展,这完全遵从人的语文发展规律,更体现人本思想,因为语文素养的“内化”过程需要学生自身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积淀形成素养。

四、尊重人本与语文教育的辩证统一

从特殊的意义上讲,语文是学生接触的学科中极具特质的学科,它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个多元体系。情感和态度需要美和健康的陶冶,价值观需要予以正确的导向,这些都与学生的健康身心发展有关,都与尊重学生紧密相连。语文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学生健康的身心、健康热情的姿态与健康高尚的人生品格。

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所以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非常重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实际上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最能体现人文性。优美的写景文可以让我们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写人叙事的文章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人间的真善美。

新课标的尊重人本、尊重教育规律的主导思想,决定了语文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和实施具体教育手段时,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应成为语文教育者要奉行的准则和需要努力践行的法则。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爱着我的学生和我的职业,为了这一切,我将继续努力前行。

上一篇:议论文应该有点“人间烟火气” 下一篇:基于Hadoop平台的用户行为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