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及其治理

时间:2022-04-21 04:38:23

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及其治理

近年来,由于虚假会计报告信息的屡屡出现,特别是安然、世通、施乐公司等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利润操纵“谈虎色变”,其实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是不同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从更好地实现其经营目标出发,在会计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以达到平衡收益、稳定股价、合理避税、规避风险等目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种行为。而利润操纵则是采用不合法的手段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利润操纵的经济后果则百害而无一利,除了企业管理当局人员能中饱私囊外,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甚至政府都深受其害。

企业通常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债务重组等方法合理地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度”,过度盈余管理的结果会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下降,进而损害到报表使用者的利益。过度盈余管理是违背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同时它也会对公司的长期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银广夏事件以后,许多股民在凄风苦雨中含泪出局,退出仅剩零头的本资,有些股民甚至发誓宁愿过“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的日子,也要远离股市,与股市老死不相往来。这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过度盈余管理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目前还处于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少制度的设计上还存在不足,为上市公司实施过度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而且我国在监管过度盈余管理方面的规定尚不完备,打击的力度不够大,使得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从而造成了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现象的普遍存在,其调整盈余的数额之大、程度之深,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盈余管理。具体表现有:(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年年利息资本化,以虚增资产和利润;(2)不愿处理不良资产,使其长期挂账;(3)利用关联交易大幅度扭曲利润,如通过关联方之间的商品购销与劳务提供、托管经营、转嫁费用负担、计收资金占用费等形式进行过度盈余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十一号文件,在2008年抽查的55户相关企业中,就有10户上市公司为粉饰业绩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盈余管理问题。根据深交所提供的2007年数据,当年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较2007年减少58.32亿元,但转出数相比上年增加了67.62亿元,这不排除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等方式调节利润的可能。此外,2008年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为62.49亿元,同比增长了333.88%,说明非经常性损益对深市主板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提高,盈利质量有所下降。

针对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现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治理?盈余管理治理是在盈余管理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对策研究,盈余管理原因可以概括为:管理当局是主体,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是基础,证券市场政策要求是目的,会计准则是手段,监管力度不严是催化剂。基于其产生的原因,可从以下方面来治理盈余管理:

1、改进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减少盈余管理的外在制度诱因。针对目前我国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关于公司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首先应扩充公司上市、配股的考核标准。针对现行财务指标的主观性强、可操作空间大的特点,可引入一些客观性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指标等。同时,还应改变财务指标的单一性,设计一套指标体系,如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关键经营业务指标、获利能力指标,提高公司盈余管理的难度。其次改进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或被“终止上市”等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事实上促使一些上市公司在亏损头一年或两年通过巨额冲销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其结果是加强了公司机会主义作风。

2、提高会计准则质量。会计准则是各利益相关方博弈的产物,本身就具有不完全性、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新准则实施后,要根据准则具体实施情况,及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加强对会计政策选择条件的限定。同时,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虚假会计信息的判断标准,使得过度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难以区分,因此对有关法规、政策要及时进行修改完善。会计准则本身的修改不能完全消除企业过度盈余管理,但是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可以压缩企业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可能。通过对新会计准则的完善加强对过度盈余管理适度规范。

3、健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控股股东和管理者等特定利益集团的自利动机转换为盈余管理行为,通常借助于公司制度缺陷。因此,应通过完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补救公司制度缺陷,以制衡各利益集团的行为,抑制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第一,建立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分离机制,使其各司其职,健全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同时,加强对独立董事的监督,改革独立董事的薪酬体制,以便独立董事能够真正的独立,起到应有的监督与牵制作用;第二,增强监事会作用。改革监事会的人员结构,让部分外部利益关系人参与治理,切实加强监事会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第三,完善经理人员的薪酬体系。比如,对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引入股票期权制度,或者将经理人超出生活必需的一部分奖励收益留存于公司,在其经营期限届满后的一定期限内一次返回,从而制约短期化的盈余管理行为;第四,建立经理人市场。通过建立经理人市场,充分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遏制经理人以公司利益为代价来谋求个人利益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

4、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第一,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第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确保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在形式上保持独立;第三,优化执业环境,使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质上能够保持独立。必须采取措施,禁止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政府官员干预等现象的发生。

约束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独立审计准则已经制定,而要注册会计师真正按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业务,一方面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个人素质和所属事务所的管理质量;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法律制度的威慑力。

5、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和中介市场,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除了市场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瓶颈也会增进信息的不透明度,散户居多、投机性强以及专业知识的缺乏均属于此。这些都可能成为管理层滥用专业判断的诱因,助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要提高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有两种方法是可行的:一是小的投资者们联合起来形成机构,借助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提升获得内部信息的能力;二是借助信息中介的能力分析公开信息,搜集私有信息以引导投资者追随绩优公司。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上一篇:如何做到有效招聘 下一篇:谈制造型企业项目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