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浅析消费异化

时间:2022-04-21 03:33:15

以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浅析消费异化

【摘 要】 本文概述了20世纪法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之一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内涵。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及消费理论出发,浅析当下社会消费异化的表现及影响:过度注重物质消费,忽略精神消费;消费异化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消费异化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探讨了树立正确消费理念采取的对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宣传可持续消费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谐的消费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消费异化;正确消费观

亨利·列斐伏尔,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受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影响,他首次将哲学的研究领域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哲学,是西方研究日常生活哲学的领军人物。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影响和指导下,列斐伏尔丰富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他将马克思基于经济领域的异化理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之中,提出了异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列斐伏尔指出: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理性控制已经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消费领域,这是风格丧失的时代,也是走向物的功能化时代。同时,列斐伏尔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消费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日常生活的异化。[1]资本主义广泛存在的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的异化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消费时代的我国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观主要体现在两部著作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的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提出了批评,而且还从经济领域内对异化劳动展开了深入的论述。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体现,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被异化。异化劳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自己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发生了新的转变,马克思已将劳动异化的辩证观点转变到科学形态的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科学论证了异化产生的根源、发展以及消除异化的途径。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分工的存在是异化产生的根源,要消除异化只要到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无产阶级全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才能消除异化。

二、列斐伏尔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必然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理论源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同样也是如此。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的理论主要受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影响,这些经典理论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更多关注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批判较多的劳动的异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异化理论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与拓展,异化现象也更为严重。当代社会的异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统治的重心已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列斐伏尔在其生活的独特的社会背景下将马克思运用于经济学领域的异化理论拓展到日常生活领域之中,在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中,认为日常生活当作异化批判理论的中心,而不再把马克思的关于“异化劳动”的4个方面放在首位,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异化现象。[2]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大部分是由消费造成的,而不再是由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所造成的。[3]他指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实质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异化无处不在,人的异化集中体现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之中。列斐伏尔对消费异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虽然摆脱了传统社会由于物质匮乏而造成的劳动异化,却成为了一个日常生活被各种消费体制所操纵的“碎片化”状态与过程,即“消费受控制的官僚社会”。[4]日常生活理论展开了对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并寻求日常生活解放的道路。其中,对马克思著作的翻译和介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富有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理解,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异化批判理论的结合,则是形成早期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动力。

三、基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浅析当前社会消费的异化

由于受到时代和特定思维方式的制约,列斐伏尔的理论自然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就其局限性而言,首先,他确立了以日常生活为中心视野的、微观的主体向度的社会批判理论,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其次,在如何克服消费异化的问题上,他没能找到一条消除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现象的正确途径。[5]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异化消费进行了独创性的批判,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领域。在列斐伏尔看来,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了社会上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出现,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使人们逐渐陷入“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生活困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消费观念的渗入,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异化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基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浅析当下社会中消费异化的现象,对于在当下社会中建立科学、和谐的消费理念具有极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过度注重物质消费,忽略精神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形式的消费,奢侈消费、符号消费、超前消费逐渐成为当下社会消费的主流现象。人们通过购买高档的物质消费品,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和心理满足感,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和个性,增加自信。并以此作为实现幸福的标准、判断个人成功与否、衡量人的贵与贱的价值尺度。过度沉迷于物质消费的人们,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的,拼命赚钱,盲目消费。在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遗憾的是,并没有感到快乐的增加,相反的是时常觉得空虚、烦恼和迷茫。在物质消费不断满足的情况下,精神层次的消费却少之又少,人们的精神家园日渐“荒芜”。

2、消费异化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当代西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曾把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异化消费”使人们把物质商品消费看作是满足和实现自我的唯一方式,并造成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习惯性期待,而这一切有赖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不断扩大,由此必然和地球有限的生态系统之间产生矛盾,体现为生态危机。[6]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利润,创造出更多数量的消费品,人类不断加大对自然界的剥削,超出了其能够承受的限度,环境被污染、资源被消耗,加剧了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为了满足贵妇人的披肩之美,不知有多少藏羚羊暴尸高原; 为了采集一斤发菜,又有多少亩土地沙化荒芜。”[7]为了满足过度消费的需求,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应运而生,环境、资源和生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为了追求消费品的高档次,人们除了关注消费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以外,对商品的外在包装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附加在消费品之上额外的过度精致的包装,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此外,消费品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导致了大量消费品的闲置和废弃物的增加,不利于消费品的循环使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消费异化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是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生活和行为准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其中,经济活动对道德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社会主义道德倡导以爱国 、守法、明理、诚信、诚实、助人为乐为公民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随之传入我国,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为中心的落后道德观也随之传入我国,影响着年轻一代,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形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也加速了当下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的产生,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财富和地位的标志之一,人们通过不同层次的消费水平互相攀比、满足虚荣心,人们试图通过奢侈消费来体现成功和品位,以奢侈消费来换取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四、树立正确消费理念应采取的对策

列斐伏尔认为,在现代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强加给人的异化,充分表现在消费主义的世界里,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8]随着科技的更新,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下社会中,消费有着极大的诱惑和刺激作用,消费异化的现象更为严重。列斐伏尔对当下社会中消费异化的行为进行了独创性的揭露和全面的批判,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消费时代的我国如何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和谐、可持续的消费观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异化消费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不协调,人们往往把过多的精力和金钱化费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消费,简单的认为只要物质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幸福。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就曾指出,人不但要有物质上的追求,也要有精神上的需求,只有人的需求被全面满足才是幸福的。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的理念。在人们进行消费的同时,既要重视物质消费的重要性,又不能忽视精神消费,既要满足当前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又要注重未来发展的需要。

2、宣传可持续消费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生活中存在异化消费现象与可持续消费的理念相悖,异化消费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自然界的负担,进而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危机。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模式。走生态、可持续的消费之路,既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不破坏生态环境。树立和谐的消费理念,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在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和环境承受力之下鼓励消费者进行适度消费。

3、树立和谐的消费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要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广泛的宣传,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和谐的消费观,鼓励适度消费,进而影响价值观念,提升道德水平。金钱的挥霍,物质的丰富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幸福是主观和客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精神上的满足带来的幸福感才更持久。因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必须纠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摆脱物的奴役,积极倡导合理的消费理念,通过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的消费观,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消费时代的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5、101.

[2][3]LEFEBVREH.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London Athlone Press,1971.P78、P56.

[4]王倩.劳动的异化与日常生活的异化——列斐伏尔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J].许昌学院学报,2012.1.31.1.

[5][8]王茜.试论列斐伏尔“消费社会”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J].现代财经,2010.12.30(总第251期).

[6]彭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及其科学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32.2.

[7]曹孟勤.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3.31(1)59.

【作者简介】

胡玮(1986-)女,江苏新沂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马静(1989-)女,湖北十堰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上一篇:法律方法与法学教育 下一篇:“严打”风暴:三十年前的除恶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