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探究

时间:2022-04-20 09:57:00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探究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新课标实施以来在江西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的分值上升到了8分,可见其重要性。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去找一些方法,为学生提供思路,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赏鉴。高考复习时可把诗歌鉴赏分为“初步鉴赏”和“深层鉴赏”两个层次。

一、初步鉴赏

首先,关注诗歌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如题目中有“咏”说明是“咏物诗”,“怀古”说明是“怀古诗”;题目中出现“悲”我们就知道作者的感情,出现“送”我们可以界定为送别的主题等。

其次,关注诗人和时代。要知人论世。熟悉诗人可以了解其诗歌的大致风格和内容,如提到杜甫我们就知道他的风格是沉抑顿挫;李白诗的风格是豪迈飘逸。关注时代可以让我们对诗的创作基调和背景有所了解,如杜甫、李清照等人的诗词大多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再次,关注诗后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情感产生的原因。

以上所述能使我们对诗歌有一个粗线条的认识,是对诗歌的把握,有了这些“关注”我们就可以真正进入诗歌的内在世界。

二、深层鉴赏

1.关注诗歌的类型

诗歌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咏物诗、咏史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等。我们知道相同类型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也相类,采取的手法也有很多相同点。比如“怀古诗”,手法上主要是对比、虚实结合;情感基本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等,内容大多是写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中,作者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状,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运用今昔对比,历史沧桑之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说关注诗歌的类型,就能对诗歌内容和手法有一个方向性的把握。

2.关注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是所有意象组合形成的氛围。一般来说诗歌都有意象和意境,诗歌中的很多意象表达的情感其实是固定的。了解意象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切准诗歌的脉搏,把握诗歌大致的情感倾向,比如杨柳、长亭、寒蝉等,都有送别的情感。又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淡酒、鸿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都有愁的情感。

3.掌握鉴赏诗歌的手法

教师可以分门别类构建一个诗歌手法体系,让学生心中有数。这些手法包括语言特色、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它们不仅告诉我们诗歌“写了什么”,而且能让我们明白诗歌是“怎么写”的。诗歌手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此只谈一下表达技巧。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大致可以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描写、议论和抒情。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比、对仗、拟人、夸张等,这些都比较简单。表现手法较为复杂,用得较多的有烘托、用典、虚实、象征、起兴、联想和想象、渲染、抑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如2008年江西高考试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答题步骤:①概括实景、虚景。②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③效果: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国家南北分离。后两句实写鸥鹭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人民不能自由来往,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分离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当然,诗歌考查不只是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所以只有平时就把知识体系构建好,积累专业术语,学生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规范答题,不会束手无策。

4.重视直接抒情句

诗歌要么言志,要么抒情,要么讲理,所以若能找到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就等于在情感上与作者在一起了,就更容易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这样的句子很容易判断,一般在文末。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上面的这些方法不能涵盖所有,但是基本上能做到比较全面地理解诗歌,如果我们平时多拿些高考题来做分析,相信学生做起高考诗歌鉴赏题来就会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中学(341600)

上一篇:英语国家学生学习介词“给”的偏误研究及其解... 下一篇:注重口语训练 培养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