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音乐课程标准 》的修订看音乐课程价值如何实现

时间:2022-04-20 05:22:19

从《 音乐课程标准 》的修订看音乐课程价值如何实现

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 实验稿 》),深化了教育的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宗旨。在总结10多年课程改革经验的同时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以下简称《 修订版 》)进一步明确了音乐课程的性质,增加了音乐内涵,丰富了课程理念,使音乐课程价值得以在教学中实现。

一、《 修订版 》相对于《 实验稿 》的创新之处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诱导、启迪的作用。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 音乐课程标准 》也作了重大的改革与创新。《 修订版 》主要是在《 实验稿 》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的调整、修改和创新。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对音乐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明确

1.课程性质更加突出

《 修订版 》深化了对音乐课程性质的理解,把原来第一部分中的“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了“课程性质”,并且从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从性质中体现了价值内涵,并且明确了音乐具有较强实践性这一特点。

2.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 修订版 》将《 实验稿 》中的十条基本理念进行整合、提炼,变成了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协调统一的五条。具体变动情况是,将《 实验稿 》的第一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和第二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进行合并,变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同时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等内容;将《 实验稿 》中的第三条“面向全体学生”和第四条“注重个性发展”直接合并成为第五条;将实验稿中的第五条“重视音乐实践”和第六条“鼓励音乐创作”合并为第二条“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从而把音乐实践由“重视”提到“强调”的层面上;把实验稿中的第七条“提倡学科综合”进行创新提炼,变成《 修订版 》的第三条“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更进一步强调音乐课程的特点以及价值所在;将《 实验稿 》中的第八条“弘扬民族文化”和第九条“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强调音乐文化的主要地位。将《 实验稿 》中的第十条“完善评价机制”在此部分中删除。

3.音乐课程的本质特点更加明确

《 修订版 》从整体来讲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更加突出,凸显了音乐学科的内在性质与理念,明确了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强调了音乐较强的情感性、审美性、再现性、形象性、实践性等特点,也更加清晰了课程的价值导向。

(二)对音乐课程要求的进一步细化

1.对音乐课程的要求用词更加准确

这主要表现在内容框架中用词的改变。比如,《 修订版 》将《 实验稿 》第一领域中的“感受与鉴赏”,改成了“感受与欣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欣赏”一般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而“鉴赏”则较为深入,它是通过对照、比较和评价性的判断来欣赏,两者的感受程度不同。所以,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欣赏”较为恰当。又如,《 修订版 》将《 实验稿 》领域三中的“即兴创造”修改为“即兴编创”,这个要求是有不同的,“编创”具有编排创造的意思,比“创造”更适用于音乐艺术当中,也显得更专业。

2.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更明确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内涵和体验作品意境,《 修订版 》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体现“技巧为作品和感情服务”的精神。主要体现在:① 在节拍感受能力上,要求小学1~2年级 能对二拍子和三拍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3~6年级主要是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律动感。② 在演唱上,《 修订版 》对演唱歌曲类型的要求更为细致。例如,对于小学1~2年级,具体到指定民歌类型的要求;到3~6年级时,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增设了了解变声期嗓音的保护措施等内容;在3~9年级时,还把京剧和地方戏曲的唱段要求加入其中,更加重视京剧和地方戏曲的学习和传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③ 在演奏上,《 修订版 》对所要学会演奏的乐器类型作了明确的要求,主要是竖笛、口琴、口风琴等。④ 在识谱能力上,《 修订版 》的要求提高了。例如,《 实验稿 》在3~6年级时,只要求学生能够识读简单的乐谱,而《 修订版 》中则把原来7~9年级的“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提到了3~6年级,并且把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二、音乐课程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一线音乐教师的访谈得知,在实施和推进《 实验稿 》的过程中,音乐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专业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传递者。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表现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修养,它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1] 音乐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需要比别的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前中小学校普遍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当作主要学科,而把音乐当作副科,造成音乐课的社会地位不高,相应地音乐教师获得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少。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尤其是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常常由其他学科的教师顶替。这些教师能勉强完成音乐教学内容就不错了,对《 音乐课程标准 》自然不能充分有效地实施,这就影响了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所以音乐教师在专业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教材的编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材是《 音乐课程标准 》基本理念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优质的音乐教材不仅能够展现出音乐最本质的审美价值,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教材在编制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而且还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但不少音乐教材在编制时,没能充分传达《 音乐课程标准 》的理念,就以戏曲知识进教材为例。戏曲艺术是我国的本土文化,音乐课理应加以重视。然而在音乐教材中,对戏曲相关知识的介绍较为稀少,甚至存在空档的现象。在人音版教材(实验稿)中,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一些戏曲知识的介绍,接着是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介绍了几种地方戏曲,而直到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才再次对经典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选段进行介绍。笔者认为,教材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应具有连贯性,就拿戏曲知识学习来说,建议该教材在修订时可以考虑在每一册用一个单元对戏曲知识进行介绍,以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

总之,2011年的《 修订版 》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它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结合音乐学科特点,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又如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更加凸显音乐的本质价值和注重音乐的实践特点,等等。对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将《 修订版 》中最新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和陶冶功能,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参考文献:

[1]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上一篇: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下一篇:教师说课的“四忌”与“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