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服务现状研究

时间:2022-04-20 04:34:07

黑龙江省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服务现状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各涉农金融机构本着立足农村、扎根农业、服务农民的原则,支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在对黑龙江省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服务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涉农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服务;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56-02

“十二五”开局以来,我国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号召,本着立足农村、扎根农业、服务农民的原则,以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实现了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的双赢。截至2011年末,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9%,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9个百分点;农村贷款余额1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农户贷款余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

一、黑龙江省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服务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黑龙江省在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联手服务,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黑龙江省金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金融主体行业规模日益扩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截至2011 年末,黑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超过10 000亿元,比 2002 年末增加 4 500 亿元,增长 92.9%,年均增长 13.8%。

(一)机构情况

黑龙江省境内有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五种营业性金融机构为全市农村办理存款、取款、贷款和信用卡等金融服务。此外,还有人行、银监等两种管理机构,通过政策引导、专项资金和监管间接为全市农村进行服务。截至到2012年12月,黑龙江省有 3 家政策性银行、5 家国有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6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6家城市商业银行(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锦州银行、昆仑银行、营口银行和内蒙古银行)、83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5家外资银行分行、1 家外资银行代表处、4 家资产管理公司、1 家信托投资公司、3家财务公司、22家村镇银行、6家农村商业银行和6家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全省农村设有固定营业网点、便民服务点等机构,实现农村乡镇金融网点全覆盖。

(二)贷款情况

到2012年12月末,五种涉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农发行1 402.03亿元、农业银行340.31亿元、邮政储蓄银行187.29亿元、农村信用社863.84亿元、村镇银行2.1亿元。

各类贷款中,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 587.31亿元。其中,农行144.80亿元,占比42.5%;农发行1 402.03亿元,占比100%;农村信用社861.20亿元,占比98%;邮政储蓄177.39亿元,占比92%;村镇银行1.89亿元,占比95%。

由以上数据看出,近年来黑龙江省各涉农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各项涉农金融指标与以前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但面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黑龙江省涉农金融机构在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全省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服务“三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但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要求还不够适应。这些问题影响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扩展和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

当前,黑龙江省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中,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四类机构占全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71.6%,其他机构基本不开展农村信贷业务。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制约了基层行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之后,出于规避风险、提高资金运营效率等考虑,大量收缩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为农业提供贷款的能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黑龙江省为农业提供贷款的唯一政策性银行,但存在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等问题。邮政储蓄机构主要功能还是吸收储蓄资金,农贷业务刚刚起步,吸收的存款只有很少一部分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返流农村,绝大部分都流出了农村。由于农村信用社自身在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历史包袱问题、信贷管理机制问题,造成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的资金主渠道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为了填补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和正规金融组织的缺位,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促进了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在黑龙江省也进行了试点工作,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成立时间短、定位不清、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还没有显著体现,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有限。

(二)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严重阻碍了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项存款,存款资金被看作是农村经济产出的价值符号;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主要是各项贷款,贷款被看作是农村经济投入的价值反映。2000 —2007 年,农村存款和农村贷款的总额都是逐年稳步增长的,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也在逐渐拉大。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6—2006年,黑龙江省农村资金外流总量高达 1 270.6 亿元,这 11 年间,所有年份均为农村资金净流出,而且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存款总量的提高,农村资金净流出量呈逐年放大的趋势。

(三)业务种类单一

由于各金融机构之间在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导致了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服务手段单一,难以满足农业的需求。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仅仅停留在存款及信贷机构的发展,保险、投资、担保、融资、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严重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是存款、贷款和传统的中间业务,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和农民的金融需求。

(四)缺乏风险补偿及激励机制

由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过高,尽管国家对农村项目实行税费减免及费用补贴政策,但却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农村金融,没有相应的税费减免及费用补贴政策,使农村金融风险得不到补偿,没有风险补偿机制及激励机制,缺乏动力。

三、解决措施

(一)加快农村金融市场体制改革

要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功能完备、分工合理、适度竞争、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首先,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完善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体的新产权模式,建立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互结合的经营机制。其次,重新审视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积极转变职能,将信贷支持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产前、产中的生产领域,改变业务单一的被动局面。农业银行应减少与农信社的重叠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自身优势,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再次,加大邮政储蓄改革力度,引导邮政储蓄走商业化经营之路,让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最后,国家和省应积极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和支持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补充大型金融机构的不足,支持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的发展。

(二)加大支农信贷有效投入

要围绕建立健全投入持续、服务便捷、定价合理、产品多样,适应“三农”特点的支农信贷投放机制的目标,确保“三农”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积极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通报制度,鼓励、支持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有效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需求,支持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三)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符合黑龙江省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积极适应农村多元化且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鼓励拥有网点优势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拓展收费类和服务类资金归集等中间业务,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

(四)创新和完善农村担保方式和保险机制

创新和完善农村担保方式和保险机制。一是创新农村担保方式和扩大有效担保范围。同时,借鉴国外经验,以农产品保护价格作为计价基础,允许用农产品进行抵押担保。二是积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费补贴,适度提高农业种植业保险的保险金额,调动农民参加保险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素芳.河北省银行业涉农贷款现状分析及监管对策[J].河北金融,2011,(2).

[2] 刘筱.涉农贷款数据统计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金融,2011,(2).

[3] 江苏银监局调研组.关于农业银行涉农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金融,2011,(2).

[4] 王晨霖.重庆市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性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0,(11).

[5] 人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课题组.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及金融服务情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金融,2003,(11).

上一篇:依托“农超对接”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下一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实现“中国梦”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