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和体现

时间:2022-04-20 02:00:42

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和体现

【摘要】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过程中,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出现引起了最多的关注。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核算中是不是具有运用的必然性?应该怎样的运用?运用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运用到哪些方面?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将逐一进行阐述。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核算

一、公允价值的使用符合会计核算的目的

与传统的成本信息比较,公允价值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者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信息提供更具有可参考性,对最终决策更能发挥有效性的影响。按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理解,公允价值能够最忠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因此,公允价值的使用不但与会计核算的基本目的相契合,同时能够有助于会计核算目的更有效地实现和得到表达。

二、目前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会计核算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会计手续的及时办理、会计事项的认真核算,而传统的会计事项主要包括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收支与成本费用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以及其他会计事项。在我国现阶段,并不是所有方面的会计核算都采用公允价值,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应用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下面以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计量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为例来陈述。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风险报酬的转移和权利义务的实现并不是同步的,导致了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不能再被使用,与此相适应的就是公允价值的出现。公允价值能够很好地解决金融交易的非实际发生性。这样就不会违反会计核算中的真实性、客观性、一致性要求,切实解决了现实和理论的冲突。

按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公允价值的运用,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出市场对金融工具中直接或者间接隐含的未来现金流量净值的估计,从而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更加合理、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并有利于验证以前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所以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可以与“资产负债表”较好地吻合,更具有相关性。

三、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要求中的体现

会计核算中,货币是主要的计量尺度,而公允价值的确定也需要用货币来衡量和表现。这样公允价值和会计核算就有了最基本的契合点。

公允价值对于会计核算要求可以通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来予以陈述和解释。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过程中,如果存在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就可以确认为交易双方成交价格。公允价值不但可以成为一个交换价格确定的指引,还可以作为确定换取净资产的依据从而使交易更加合理。

四、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环节中的运用

在会计核算各个环节中,虽然没有直接关联到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的引入,有助于确认交易流程的损益状况。

例:A 机电有限公司用自己的生产注塑机交换B公司的空压机,交换后,将空压机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注塑机的账面价值为250 000元,截至交换日,累计折旧为120 000元,公允价值为120 000元;空压机的账面价值为360 000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200 000元,公允价值为140 000元。A公司以银行存款向B公司支付补价20 000元。假如B公司换入A公司的注塑机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A公司和B公司都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整个交易过程中A公司接受空压机发生运杂费3 000元,B公司接受注塑机发生运杂费3 800元,均以银行存款支付,除此之外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

本例涉及收付货币性资产,应当计算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对A公司而言,支付的补价20 000 元÷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140 000 元=14.28%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公允价值的运用在我国已经成为必然,虽然现在的会计准则界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但是财务核算本身追求的目的和公允价值的一致性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发展,以及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等方面考虑,公允价值必然会被我国的会计核算予以接受。但是在这一接受的过程中,因为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的缺陷性以及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状况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的使用也需要予以限制。这样才能让这一会计工具更好的发挥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有助于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公允价值应有的意义得到体现和发挥。

主要参考文献:

[1]梁骏.浅议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公允价值[J].广东经济,2009(7).

[2]杜红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的计量及会计处理[J].绿色财会,2009(7).

[3]张莉.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浅议[J].现代商业,2010(5).

[4]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应用[J].国际商务财会,2008(11).

上一篇:国企会计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下一篇:冶炼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