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探析

时间:2022-04-20 01:53:29

中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探析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学科德育渗透得天独厚的优势,挖掘音乐教学中的德育价值,有效地做好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本文以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当前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探索音乐教育德育渗透的策略与途径,以提升音乐课程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中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15-2.5

我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学的基础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的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它关系到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在人的一生中,德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诸多教育中,它是人生最先接受的教育,也是进行其他教育的基础,在一切教育中德育是无所不在的,它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虽然学校道德品质课一直在不间断的进行,但是学生的道德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明显地维护和提高,反而,近几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不断下滑的趋势。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长期单纯理论式、课程化的道德教育仅仅把道德教育看成是施加外部影响,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内化作用,学生处于接受被塑造者的地位,这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渐渐地对德育课产生了排斥和厌烦心理。并且仅仅靠上德育课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寻找形式多样的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方法。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借助于音乐我们可以唤起学生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不断挖掘其情感中的真善美、识别假恶丑,使其思想升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以音乐的美感来打动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将音乐课的道德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音乐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强调渗透,它是在反复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其效应的,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教育。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心灵的陶冶,如春风化雨,点滴渗透,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乐作品是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反映共性、普遍性,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物的再现,他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及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态度,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和体认,使作品中蕴含的道德精神升华出道德理想,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有计划的渗透德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主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有效的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音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给人的是一种听觉形象美,艺术家对于复杂纷纭的生活现象的感受,对于生活本质的理解、审美理想等等都凝聚了一定的情感,并通过节奏曲调音色结构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加强音乐审美来培养应有的音乐能力,这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它是基本素质教育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音乐课不但要教会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还担负着学生对音乐认识与领会的导向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借助音乐故事和音乐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心、用情领会音乐思想。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审美感受。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取得完美的和谐与平衡,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当前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普遍开设了音乐教育课,但由于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学校对音乐教育课的课程安排不同,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音乐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导致音乐教育缺乏艺术性。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一目标具体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但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倾向:一是过于强调了音乐以外的相关文化,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者地理课,相关文化相当丰富,惟独缺少音乐的东西;二是过于强调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花架子及虚形式大于并掩盖了实际的教学内容;三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写在教案里挂在口头上,束之高阁。由此导致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了教材本身的音乐上,忽略了通过教材中的音乐去拓展音乐学习的辅助作用及扩展功效。

忽视音乐的审美体验,不注意德育的融入和渗透。中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器乐、欣赏、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在中学开展音乐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不注意德育的渗透和融入,音乐教育内容安排随意性较大。不注意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的衔接性和渐进性.教师大都只注重“讲理论、训练识谱”,或者强化训练所谓的“钢琴弹奏方法、歌唱发声技巧”等,在教学内容及教育形式等方面与专业艺术院校几乎相近,使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学校缺乏对学生文艺社团应有的指导,因此理论显得死板而导致音乐失去感染力。这种理论化倾向的教学模式,对音乐课程自身的价值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设立了一定的障碍。

师资水平普遍低下,教学方法单一。音乐教师缺乏德育知识和技能。由于音乐专业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相应较高,就许多地区教育的现状看,中学音乐教师受过专业训练的比例较小,更少接受德育方面专业的教学培训。教师没有树立德育的意识,缺乏在音乐课中进行德育的能力。备课时大部分教师愿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做精美的课件上,对音乐的研究却浮于表面,只粗粗一听就过去了,似乎穿上一件美丽的衣裳就成美女了,所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浮光掠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种有深度、独立的思考,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这样的音乐形象或意境是由那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你教我学、我讲你练的灌输式教学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创造地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这样既影响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又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

中学音乐课不受重视,德育功能无法发挥。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其教育行政机关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从制度上、物质上为中学音乐教育提供条件,给予政策保障。学校没有对音乐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也没有将音乐教育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校发展规划中。很多学校未能贯彻落实国家教委的课程计划,学生一入初三,学校就把音乐课砍掉了,或是存在挤占音乐课的现象,保证不了音乐课应有的课时,音乐课实际上成了补漏拾遗的学科,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中学音乐课的偏见和误解,客观上把音乐和其他学科对立了起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三、对策与建议

事实上,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制定音乐教学的整体计划,明确德育渗透目标。音乐教学的德育过程,就是要求德育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较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准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品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们对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如在教授《让世界充满爱》单元的歌曲《手拉手》时,就可以联系北京奥运会,在那激荡万千中国人的开幕式画面中欣赏会歌《我和你》,激发学生无限的爱国热情,从而了解历届奥运会优秀的音乐作品,当然重点在于欣赏《手拉手》,由此把生活与教材结合起。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所以音乐教师就应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音乐欣赏,加强对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音乐教学通常只把讲解歌词,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其他环节的贯穿渗透常常被忽略。实际上音乐作品,尤其是声乐教学、欣赏课的教学或是合唱歌曲的教学中都应作以全面的渗透。概括地说,音乐教学中应该是智育和德育的全面教育,二者缺一不可。音乐欣赏教学不单是放音乐给学生听,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拍子、风格、曲式等音乐要素去塑造音乐形象,诱发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美的旋律中,去享受快乐,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净化。例如《黄河大合唱》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整部作品是以黄河为背景,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情感和艺术形象上一步一步展开,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讴歌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绘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斥敌人的残暴,歌颂人民群众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情景。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美德,把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转化到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去。

应当注意的是欣赏课和合唱可不能搞成政治课,那样学生只能感到枯燥无味,不能从感性上真正得以感情的渲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按照音乐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渗透去感染学生。

加强音乐课外活动的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音乐作为学科类课程应在课程中增设文艺活动方面的内容。所以除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发挥德育的效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组织、管理、协调和落实好活动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得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增强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思想纪律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一起活动,共同体验,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易产生共鸣。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集体。它有利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参考文献】

[l]井华.解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胡素萍(1966- ):女,河南洛阳人,青海省艺术学校副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河南产业集聚区样本分析 下一篇:浅析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后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