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证证明标准、公证机构性质与公证机构本位主义

时间:2022-04-19 08:35:44

浅析公证证明标准、公证机构性质与公证机构本位主义

【摘 要】文章就业界普遍关心的公证证明标准、公证机构性质的确定与转变公证机构本位主义为公证人本位主义三个问题作一些分析。表达一位基层公证从业人员对上述三个公证制度问题的观点与期盼。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公证法律制度与大陆的公证法律制度差别较大,以下分析仅涉及我国大陆的公证法律制度。

【关键词】公证证明标准;公证机构性;公证机构本位主义;公证人本位主义

公证证明标准为真实性与合法性,真实性为法律真实抑或客观真实,本文从法律理论和公证实务着手,分析论证公证证明标准应当区别不同类型的公证事项,执行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的证明标准。《公证法》并未对公证机构的性质做出明确规定,现存的公证机构是各类性质不同的公证机构同生共存,这种状况并不利于公证行业的发展。公证机构的性质应必须得到立法明确,公证机构的经费必须由国家财政保障。我国现在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公证机构本位主义,这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况相脱节,也与国际上通行的公证人本位主义相左。本文从公证行业的职业特点分析,我国公证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从公证机构本位主义转为公证人本位主义。2005年《公证法》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应当是公证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之前被业界寄予厚望《公证法》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惊喜,对于许多理论界一直有争论的,希望在《公证法》中得到明确的理论争议,均未如愿。更别提公证从业人员一直奢望的加强公证地位的强制公证。对于处于不断变革、探索、尝试之中的公证制度来说,仅依靠一次立法解决所有问题,确实寄望太高。

一、公证证明标准

(一)真实性与合法性

《公证法》第二条规定“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公证法》第三条“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应当遵守法律,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也即公证证明标准应当是真实性与合法性。

(二)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对于合法性,大家认识比较一致,基本上不存在争议。对于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公证证明的真实性标准是指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司法部、中国公证协会编著的《公证程序规则释义》认为“客观原则是指公证所证明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有充分证据证实其客观存在的,而非虚伪或伪造的事实,这一原则要求公证所证明的内容与事实应当相符,非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得成为公证证明的对象”。从字面含义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释义》一书的观点没有将真实性与客观真实等同起来。而《公证程序规则释义》一书主张与“真实性”就是“客观真实”的观点接近。公证证明标准究竟应采用哪种标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1. 采用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客观真实是公证制度的价值所在,失去客观真实性,也就失去公证制度存在的基础,公证证明必须执行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

2. 采用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公证机构是证明机构,做出的公证书具有法定的效力,公证书是广义上法律文书。只要公证文书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公证程序合法,据以做出的公证文书的证据材料真实合法,该公证文书即符合真实性的要求。

(三)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的证明标准

笔者认为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在办理公证中应当采用将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的证明标准。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审查的事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公证员面前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公证员亲身感受的事实,如办理声明书公证、委托书公证、遗嘱公证、办理现场监督类公证、招标投标公证等。这一类公证,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应当而且必须执行客观真实的标准。另一类公证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或者公证员无法亲身感受的事实,如出生公证、亲属关系公证、学历公证、继承权公证等。要求公证机构对过去发生的事实审查也要做到客观真实,这固然有利实现公证制度的价值,但在现实中存在极大的困难。笔者认为这一类公证应当执行法律真实的标准,而把达到客观真实作为一个目标。其理由有:

1. 首先我们从公证机构本身的职权分析。《公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公证机构对申请公证的事项及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按照有关办证规则需要核实或者对其有疑义的,应当进行核实,也即公证机构在办证过程中享有核实权,这也是公证机构保证公证真实性的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法,而在现实的办证活动中,核实权也未得到有力的保障。而要做到客观真实,相应地需要法律赋予公证机构广泛的调查权作为保障,但这在《公证法》的立法过程中因存在“公权力干预私生活”“调查权与公证机构性质不吻合”等法理障碍而被立立机关否决,仅依靠一个极弱的“核实权”不可能完全作到客观真实。

2. 法律理论的重大变化。当代法律理论从重事实到重证据的重大转变。依照法律,法院享有保全证据等诸多强制手段和法庭审理适用“控辩式”的程式。但对于过去发生的事实的认定,仍然不采用达到客观真实,而仅以法律真实为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3条,对“事实”的标准做出了重大调整。“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做出裁判”。这一规定实际上也确立了公证真实性的内涵与外延。反观公证机构,既无广泛职权,又无获取证据材料的有效途径,公证队伍的整体执业水准与法院队伍更是不可同日而言,怎么能保证客观真实?

二、公证机构的性质

(一)《公证法》关于公证机构性质的规定

2005年8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六条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公证法》并没有对公证机构的性质做出明确规定,对此相关法律文件的解释是公证是否属于国家职能,公证处是否为国家机关,今后仍可进一步研究,法律中对此不作规定,法律只要确定公证机构独立行使公证职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就能满足公证机构开展公证工作的需要。《公证法》回避了确定公证机构性质,管理层从此在全国叫停了批准成立合作制公证处,应当是对公证机构改革来了一个刹车。

(二)公证机构性质改革的方向

《公证法》关于公证机构性质的规定无疑是对不算成功的公证机构改革结果的概括承受。反思这些年公证机构的改革,无疑是朝着国家职能转化,公证行业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其间更是以发达的法国公证制度为设计蓝图。任何变革,如果无视社会现实条件,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公证体制的改革、公证制度的转变同样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建设的发展,无法脱离社会发展进程。公证立法的模糊规定,一则为公证制度未来改革留下余地,另一方面也不利公证行业发展。公证机构性质不清更是影响到整个公证行业的社会定位与制度设计。立法机关应当从现实出发明确公证机构的性质,我想这并不会影响公证机构性质未来可能的转变。我国现在形成了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包括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差额划拨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合作制等各种性质不同的公证处并存共生的局面。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的是经费自收自支性质与合作制公证处,没有国家财政保障的公证处,谁来保证它不遂利,遂利的公证机构如何确保公证质量,没有质量的公证就没有公信力,没有公信力的公证机构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在现阶段,将公证行业推向社会,应当是各方面的条件并不具备。幸喜,这个情况已引起关注,近来,司法部发文要求公证员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这应是个很好的开始。

三、公证机构本位制度

(一)我国现行的公证机构本位制度

新中国的公证制度是借鉴前苏联的公证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称为社会主义公证制度,尽管社会主义公证制度在公证程序、公证书效力、公证人员从业条件和职责义务诸多方面与大陆法系(或称拉丁公证制度,我国于2003年3月加入国际拉丁公证联盟)的公证制度基本类似。但是,我国法律明确地将公证职能的行驶权赋予国家特别设立的公证机构即公证处,而不是公证人,这与大陆法系公证制度及英美法系公证制度均有所不同,也即我国实行的是公证机构本位制度。

(二)公证机构本位制度的局限性

公证机构本位制度主要存在于前苏联,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我国大陆、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公证制度的产生与存在是与计划经济模式相一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剧变之后,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恢复了公证人本位的公证模式,这些变化标志着公证机构本位制度日渐势微。实行公证机构本位制度,首先由公证机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而公证行为的实际实施者公证人只能处于相对次要和补充性作用,没有自,这不仅影响公证人对公证事项的独立判断,而且削弱公证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直接承担责任,更是削弱公证人的责任意识。

(三)由公证机构本位制度向公证人本位制度转变

我国改革和完善公证制度的方向必须由公证机构本位制度向公证人本位制度转变。理由:

1. 从公证职业特点来看,公证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法律职业,这在《公证法》第十八条对公证员的从业资格要求得到体现,公证员的执业资格要求与法官、检察官的要求基本一致。公证行为它更主要的是公证人的智力活动,公证行为是公证人运用复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工作经验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行为,公证人本身是公证行为的关键所在,在公证活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这必然要求在公证制度中得到体现。

2. 从责权相应分析,公证员从事公证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执业风险与责任。《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及相关法规详列公证员的执业准则与相应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公证员出具公证书有重大失实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施行以后,公证员在履行公证职责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出具公证书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追究刑事责任。”公证员的执业风险与责任不可谓不大,这必然要求公证员在公证事务中有相应的自。公证机构本位主义削弱了公证员的自。责任由公证员承担,决定权在于公证机构,这不符合责权相当的原则,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改变。

3. 公证人本位制度是当今世界通行的公证制度,我国是国际拉丁公证联盟的会员国,对外公证交往日益频繁,我国的涉外公证文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公证人本位制度是与国际拉丁公证联盟各成员国公证制度及世界通行公证制度接轨的具体表现。

四、结语

我国现行公证制度的定位具有与大陆法系国家相近的法律文化理念。公证制度的发展应当满足于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所需要的效率和法律安全,达到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目的。经过三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公证理论和实务都得较大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民众越来越需要公证,这从我国逐年攀升的公证办证量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目前全国全年公证量连续6年超过1000万。与公证行业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我国公证队伍的青黄不接,这是各个公证机构的普遍现象,公证行业无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2)相对于我国公证实务的发展,公证理论发展显得特别的薄弱。笔者认为作为一份崇高的法律职业,这种情况的出现让人无法接受,这与这些年公证理论的混乱,行业改革的无序不无干系。所谓真理越辩越明,现今的公证特别需要一些声音。关键的问题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地位不明,性质不清,制度不合理很难想象公证行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晓亮.公证员入门[M].法律出版社,2003.

[2] 陈宏榕.公证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论[N].法制日报, 2004.

[3] 郭志远.我国公证机构性质定位:困惑与选择[J].安徽大学法学评论,2005.

[4] 张福森.关于的说明[Z].

上一篇:浅谈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从对立统一规律看人性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