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泵送混凝土墙体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2-04-19 01:41:19

浅谈泵送混凝土墙体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

【摘 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混凝土技术成为施工基础阶段的重点工作。本文从混凝土施工的材料、条件和施工的工艺角度入手,重点分析了如何有效的进行混凝土施工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的案例,对当前的施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了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墙体;气泡;泵送

0.引言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墙体表面出现气泡的问题,这和当前的施工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会使墙面出现位移现象,从而导致整体的观感给人密实度不足的感觉。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墙体的强度和耐久性,需要采用清水处理混凝土的方法,结合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对气泡问题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以保证我国混凝土墙体的质量水平。

1.气泡产生原因分析

1.1原材料

1.1.1水泥

混凝土的搅拌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是水泥,而在水泥的选择中需要选用那些使用量小,且颗粒小的水泥,质地细腻,才可以防止出现气泡的现象,确保拌合物的位置稳定。

1.1.2模板

施工模板的要求是表面光滑且粘合程度小,做好这两个方面,才可将气泡粘结住,防止其溢出。此外,在施工模板的材质上需要采用钢制的模板和油性的脱模剂,同时,在振捣的过程中,需要人工注意上下两个方位的模板和混凝土的接触面,防止出现气量较大的现象,对于出现气泡的部分,需要用较小的粘滞力,使得气泡不能够排出。

1.1.3骨料级配

骨料是施工中的主要材料之一,在施工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施工环境进行骨料的级配工作,如果级配不合理,势必造成墙体裂缝和气泡现象。一般来说,骨料的用量和大小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规格,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砂率的检测,对于粗细骨料合理的搭配过程中,需要留出一定的骨料间隙,不允许出现由于密实度不足造成的骨料级配不当现象,导致增加出现气泡的可能性。

1.1.4水灰比

混凝土中水泥和水的比例要适当,才可以保证基本的混凝土的强度。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适宜的标准时,对于集料的级配要合理,并留出一定的空隙作为填充空间。如果水在混凝土的配比中发生了蒸发现象,需要及时的补充水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气泡。需要注意的是,在水泥和水的拌合过程中,时刻关注水泥中的水含量,这对于墙体是否出现气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1.5掺合料

除了水泥和水之外,混凝土中还需要加入一定的拌合物,作为保证其强度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水泥具有硬化作用,而加入部分的粉煤灰可以代替水泥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气泡的产生,同时加入的拌合物比水泥的造价低,可以降低工程的成本,防止混凝土的粘度高等作用。

1.1.6外加剂

最后,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基本拌合过程,需要在拌合的过程中加入一定的引气剂,这种引气剂的作用是保证混凝土的内部状态,减少墙体出现气泡的可能性。这类气泡的表面很容易形成大型的气泡,因此在混凝土振捣的过程中,要加入磺酸盐和腐殖酸盐溶剂,这两种容易具有防止固体出现张力的作用,可以吸附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减少小型的气泡,同时使得建筑物不容易出现离析的现象,保证其基本的稳定和美观。

1.2搅拌时间

混凝土的搅拌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控制,搅拌时间短会导致内部的材料不均匀,从而内部的密实程度降低,建筑出现气泡,而搅拌的时间过程,会增加气泡出现的时间,造成建筑物表面气泡的现象,因此,在搅拌时间上,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

1.3温度变化

一般来说,浇筑后的混凝土硬化程度较高,这和内部的水泥受热固化有着极大的联系,同时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会使得墙体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直接增加了房屋气泡的可能性,使房屋的承载能力降低,容易产生裂缝和气泡现象。

1.4施工工艺

墙体混凝土浇筑一般采用分层厚度浇筑,其每层浇筑厚度一般为300-500mm,施工中若浇筑层厚较大则会导致气泡行程过长,因而在正常的振捣时间不能将气泡完全排出因而增加了表面气泡现象发生。

若混凝土振捣不充分或墙体设计断面尺寸较小,或墙体内大型预留孔洞底模未设排气孔而导致其底部形成气囊等导致混凝土不易振捣或排气困难等,同时振捣时间过短内部骨料颗粒未能靠拢紧密,而未能将内部自由水和空气外排,而振捣时间过长则混凝土内石子会下沉、水泥浆上浮,即发生分层、沁水现象,导致气泡上浮集中于顶部而形成“松顶”,因而对于流动性大的混凝土其振捣时间不易过长,干硬性混凝土则尽量采取强力振捣。

2.气泡的防治措施

2.1原材料控制

2.1.1水泥

水泥的选用应首选硅酸盐水泥,应严格禁止采用为了增加水泥细度而在粉磨时增加木钙等助磨剂生产出的水泥,避免由于助磨剂的存在引起引气作用导致产生大量气泡而形成墙体表面气泡。

2.1.1骨料

应选用强度高、连续级配好且含泥量不超过0.8%及不含杂物尤其是有机杂物的粗骨料,其骨料粒径应控制在0.5-25mm范围内,应在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大粒径骨料,使其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细骨料宜选用中粗砂,其细度模数不应低于2.5,含泥量不能超过2%,并且不应含有杂物。

2.1.3模板及脱模剂

模板应尽量采用木模板以利于气泡外逸,无论采用何种模板均应在涂刷脱模剂前将模板上的水泥、杂物等清除干净;一般脱模剂当环境温度不同则其粘度也不同,气温低粘度高,气温高则年度低,因而若施工时气温较低则宜在脱模剂内掺加一定量的稀释物质对其稀释,使其既具备脱模剂的性能同时又克服不耐水冲刷以及污染钢筋的缺点。

2.1.4掺合料

作为掺合料的粉煤灰应采用细度为Ⅱ级以上的粉煤灰,并且内部不应含任何杂质;应选用引气气泡小、分布均匀稳定的引起型外加剂,以实现其产生的气泡直径控制在10-200mm范围内,并且在混凝土内部分布均匀。

2.2降低粘稠度

混凝土粘稠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气泡的产量及外逸难易程度,而其粘稠度受水灰比、砂率以及胶结材料用量和外加剂等影响。其中水灰比是影响气泡尺寸和间距的重要因素,在混凝土墙体拌合物水灰比配置时应尽量采用高等级水泥以尽量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拌合物粘稠度与自由水量,同时由于混凝土内气泡尺寸随水灰比降低而减小,随水灰比增大而增大,且水灰比越大其气泡间距也越大。

2.3施工工艺

2.3.1拌合

高温季节应对粗细骨料采取遮阳、降温措施,并应严格控制搅拌时间,以避免由于搅拌不均匀导致外加剂等在内部不均匀分布,而导致其在混凝土内片面其作用而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混凝土在浇筑前需进行二次调配时则更应加强对混凝土的搅拌以保证其均匀性。

2.3.2运输

混凝土运输应有必要的夏季防晒、防雨,冬季保温、防雨雪措施,以避免造成坍落度或温度损失过大而不能满足入模要求,应选用平坦的道路进行运输避免由于道路不平导致混凝土分层离析现象。

2.3.3浇筑

应根据结构类型、钢筋配置状况及混凝土品质等选用合适的浇筑方法,应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为了使内部气泡及时外排应采用分层浇筑,每层厚度应控制在300-500mm范围内;混凝土入模时不可集中冲击模板或钢筋骨架,当其下落高度大于2m时应采用串筒、溜槽等下料避免出现自由下落高度过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各个环节的施工,特别是材料、时间、施工的工艺等各个方面,只有做好了这几个方面,才能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水平,提升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足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春.水泥混凝土构件表面气泡的防治措施[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03):111-112.

[2]项翥行.建筑工程常用材料试验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85-96.

[3]刘秉京.混凝土技术[M].北京:人发交通出版社,1995:36-65.

上一篇:变频器的常见故障维修和防范对策 下一篇:初探新型钢框胶合板模板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