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商事合同违约损害赔偿

时间:2022-04-19 01:19:20

浅析国际商事合同违约损害赔偿

作者简介:陆逸韵(1987.2-),女,汉族,上海人,2011级民商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商法

摘 要:《联合国国际货物梢售合同公约》是国际贸易中一部意义深远的公约,它对损害救济赔偿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公约》确定的可以采取的多种救济手段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救济方法,在实践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救济方法。

本文首先从损害赔偿的一般理论出发,然后就主要国家就立法中关于损害赔偿的范围进行分析,阐明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的范围 损害赔偿的计算 相关规则

一、损害赔偿概述。

当事人签订国际商事合同的目的是要合同得以顺利进行。然而,在合同签订以后,基于种种原因,一方当事人可能不愿意或者不能履行合同,这就产生了对违约的救济问题,救济的目的并非迫使当事人按照原来的约定实现合同目的。在确定救济目的时,一方面,法律应当鼓励当事人信守合同;另一方面,法律也应当考虑到,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享有一定的违约自由。因此,法律在提供救济时,应主要表现为对非违约方提供“替代性”补救,而非“强制履行”救济。而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用金钱来补偿另一方由于其违约所遭受到的损失 。

二、普通法系中损害赔偿的立法与范围

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当一方当事人因违约而受到损失时,尽可能通过金钱补偿的方式,使其处于如同合同义务已得到完全履行时的地位。其目的在于补偿性,这意味着:(1)损害赔偿额应按原告的损失计算,而不应按被告违约所得的收益计算。(2)原告必须蒙受损失,才有权要求损害赔偿。

同时损害赔偿还应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与附带损失。直接损失是指因违约而导致的合同标的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因违约而导致的间接的损失。附带损失是指因违约而导致的附带的损失。至于损害赔偿中的非金钱损坏赔偿这部分是争议最多的。非金钱上的损失主要是指精神损害。普通法一般认为,合同之诉不适用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

三、国际公约和国际示范法中损害赔偿的范围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第74条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违约损害赔偿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应负的损害赔偿额,应与另一方当事人因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额相等。这种损害赔偿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依照他当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事实和情况,对违反合同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的可能损失。”

从该规定可以看出:

(1)损害赔偿的金额应与受害方当事人因违约所受的损失额相等。

(2)可以得到损害赔偿的损失既包括积极损失,也包括利润等消极损失。

(3)损害赔偿的范围以违约方当事人在订约时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的损失为限,即采纳了“可预见性标准”。

(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首先确认了普遍意义上的损害赔偿的权利。损害赔偿的权利存在于任何合同义务的不履行,因此也无必要区分主要义务与次要义务。①

1.损害赔偿的目的及损失的种类

关于损害赔偿的目的以及损失的种类,《通则》第7.4.2条规定:

(1)受损害方当事人对由于不履行而遭受的损害有权得到完全赔偿。此损害既包括该方当事人遭受的任何损失,也包括其被剥夺的任何收益,但考虑到受损害方当事人由于避免发生的成本或损害而得到的任何收益。

(2)此损害可以是非金钱性质的,例如包括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

2.损害的确定性

关于损害的确定性,《通则》第7.4.3条规定:

(1)赔偿金适用于根据合理的肯定程度而确立的损害,包括未来损害。

(2)对机会损失的赔偿可根据机会发生的可能性程度来确定。

(3)凡不能以充分的肯定程度来确定损害赔偿的金额,赔偿金额的确定取决于法庭的自由裁量权。

3.损害的可预见性

关于损害的可预见性,《通则》第7.4.4.条规定:“不履行方当事人仅对在合同订立时他能预见得到或理应预见到的、可能引起不履行而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通则》指出,这种限定与合同的真正性质相关;并不是受损害的当事人被剥夺的所有利益都包含在合同的范围之内,不履行方当事人对于合同成立时不能预见到的损害不必承担赔偿的责任,并且可以不承担不能投保的风险。

四、损害赔偿的计算

国际商事合同违约损害赔偿中,往往损害确定存在却不可量化,因为涉及到公平、道德、商业交易的效益等诸多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极为复杂,特别是在利润的计算、时价的计算、替代货物交易损害赔偿额计算等方面尤为如此,有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必要。

(一)关于利润损失的计算公约

第 47 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损害赔偿额,应与另一方当事人因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在内的损失额相等。如果对这一损失不予以赔偿,就不能完全弥补受害人所遭受到的损害。公约对利润损失的计算未作任何具体规定,也没有任何司法机构负责公约的适用,不可能对公约条款做出确切的解释,因而,要确定利润损失范围,需要探询公约立法历史,立法目的及立法者的原意。

(二)关于时价的确定

时价问题在国际商事交易中,特别是在交易所涉及货物价格变化较大的情况中将会出现。如何确定货物的时价,往往成为当事方争议的焦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合理确定时价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确定时价的时间,二是确定时价的地点关于时价确定的时间。

根据公约规定,在买方接收货物之前宣告合同无效的,时价的时间为宣告合同无效时的时间;如果买方接收货物后宣告合同无效的,时价时间为买方接收货物的时间。

(三)替代交易损害赔偿计算

公约第57条规定,如果合同被宣告无效,在宣告无效后一段合理时间内,买方已以合理方式购买替代货物,或者卖方已以合理方式把货物转卖,则要求损害赔偿的一方可以取得合同价格和替代货物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及按照第74条规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它损害赔偿。确定合同是否被宣告无效,是适用公约第75条计算方法的前提;如果合同没有被宣告无效,则损害赔偿就要按公约第74条规定的一般原则计算。

总之,损害赔偿制度作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一项具体制度,与根本违约、预期违约等基本制度存在密切联系,与实际履行解除合同等救济手段可以并用,我国作为《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按照公约的规定严格执行公约的各项规则。正确处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1] See Barry Nicholas:The French Law of Contract,1992,P228.

[2] See Michael H.Whincup:Contract Law and Practice:the English System and Continent Comparisons,1992,P250.

[3] Watts v.Morrow[1991]4 All ER 937,959-960.

[4] 参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1条注释1。

[5] 参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2条注释1。

[6] 参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3条注释1。

[7] 参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3条注释2。

[8] 参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3条注释3。

[9] 参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4条注释。

注解

① 参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1条注释1。

上一篇:小议复合趋向补语与受事、处所宾语的次序问题 下一篇:形成权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