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时间:2022-04-19 08:23:16

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50ml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然后加入抗CD3单抗、IL-2、IFN-γ等细胞因子对其进行12~15d细胞培养,成功诱导扩增CIK细胞后分3次回输患者体内,并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进行统计学比较,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癌胚抗原得到下降;失眠、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P

【关键词】恶性肿瘤;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

近年来,生物治疗在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第四大手段。自体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类增殖能力强、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有很强杀伤活性的肿瘤生物治疗免疫活性细胞,主要表达T细胞标记的CD3细胞和NK细胞标记的CD56细胞。大量基础研究表明[1-5],连续回输CIK细胞可以在不损伤机体免疫功能的前提下,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杀伤,并且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是一种从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多种效应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回输体内,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的生物治疗手段。我院肿瘤科近年来对恶性肿瘤患者给予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肿瘤科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根据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恶性肿瘤 INM分类法》肿瘤分期标准,所有病例均为Ⅲ、Ⅳ期,均有可测量的肿瘤病灶,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Karnofsky评分≥60分。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58.3±9.6)岁。肺癌14例,结肠癌8例,原发性肝癌6例,直肠癌5例,乳腺癌4例,其它5例。行CIK细胞治疗前有30例接受过化疗,占71.4%,有12例接受过放疗,占28.6%,放化疗与CIK细胞生物治疗间隔均在1月以上。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精神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均已排除在外。接受治疗前均已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CIK细胞体外培养 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外周静脉血50ml,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洗涤3次后用含10%人AB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调节密度至1~2×106/ml后进行培养。培养箱内条件设为: 37℃,5%浓度的CO2。培养第1d加入重组人IFN-γ,浓度调至2000U/ml;第2d加入rhIL-2,调节浓度至1000U/ml,并加入浓度为50ng/ml的CD3MaAb。定期更换培养液,1次/3d,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

1.2.2CIK细胞的鉴定与质量控制 单个核细胞培养1周后进行计数,并检测细胞活度,根据培养量计算出CIK细胞总数。对诱导培养扩增的CIK细胞进行细胞表型分析和细胞杀伤活力测定,同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

1.2.3细胞回输 细胞培养13~15d后,收集合格的CIK细胞,洗涤3次,配成250ml液体(含5%的人血白蛋白、1000U/ml的IL-2)后回输入患者体内,每次回输细胞总量2~5×109,1次/2d, 1疗程/3次。

1.3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型号:Elecsys 2010型;生产厂家:罗氏公司)检测患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变化,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等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②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睡眠、食欲、精神状态等。评价标准: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积分值下降≥2/3)、部分改善(积分下降在1/3~2/3之间)、无改善(积分下降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c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结果

2.1肿瘤标志物测定 经CIK细胞治疗后,36例CEA升高的患者有28例下降,8例稳定,6例AFP升高的患者均下降,4例CA125升高的患者有3例下降,1例稳定。

2.2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 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及NK细胞(CD16+、CD56+)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D8+下降,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

2.4临床疗效 经CIK细胞治疗后,19例患者部分缓解,12例轻度缓解,9例稳定,2例进展,临床有效率为73.8%。

2.5毒副反应 出现一过性发热者6例,但其体温均

3讨论

过继性免疫疗法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6],T淋巴细胞如CD3+、CD4+、CD8+及NK细胞对机体免疫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诱导性CD4+T淋巴细胞和杀伤性CD8+T淋巴细胞起主要调节作用,CD4+/ CD8+是反应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恶性肿瘤患者往往机体免疫功能受到重大损伤,CD4+/ CD8+值大幅减小,这就给肿瘤细胞大量增殖提供了机会。免疫疗法可以改变恶性肿瘤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比例,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的增值。但是以往的免疫疗法常存在扩增不够、毒副作用大等缺点,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CIK细胞是1991年由Schmidt Wolf等研究发现的肿瘤生物治疗效应细胞,是由单个核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刺激下扩增的异质细胞,具有增殖迅速、杀瘤活性强、毒副作用轻微等优势。病理研究发现,CIK细胞主要是通过释放颗粒酶和穿孔素来裂解、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可以刺激机体分泌TNF、IL-2、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不仅能够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而且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5-8]。由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CIK细胞水平低,为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抗瘤作用,必须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回输于患者体内,以进行生物免疫治疗。

本研究中,我们给予抗CD3单抗、IL-2、IFN-γ等细胞因子对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了12~15d细胞培养,成功诱导扩增CIK细胞,并分3次回输患者体内,结果发现,4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毒副反应轻微,同时患者肿瘤标记物下降,治疗的有效率为73.8%,患者外周血中CD3、CD4 T细胞和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控制肿瘤转移和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Qin Chai; Dong-jian An.Analysis on Emcacy of CIK Cells in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s [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2011,9(12):62-63.

[2] Xiu-bao Ren;Jin-pu Yu;Hong Liu,et al. Thl Bias in PBAAC induced by large scale auto - CIK infusion in malignant solid tumor patients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4,1(4):284-294.

[3] Xiao-Dong Li;Bin Xu;Jun Wu,et al.. Review of Chinese clinical trials on CIK cell treatment for malignancies [J].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Oncology,2012,14(2):102-108.

[4] Qun Zhao;Hui Zhang;Yong Li,et al;. Anti-tumor effects of CIK combined with oxaliplatin in human oxaliplatin-resistant gastric cancer 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0,29(1):1-13.

[5] Long-bang Chen;Peng-ying, Liu.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CIK cells combined with docetaxel against drug-resistant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 SPC-A1/DTX in vitro and in vivo [J]. 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2009,63(5):323-323.

[6] Giulia Mesiano;Maja Todorovic;Loretta Gammaitoni,et al.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 cells a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adoptive immun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J].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2012,12(6):673-684.

基金项目:深圳市南山区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009

上一篇:LASS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篇:普外科中的阑尾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