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时间:2022-04-19 08:19:11

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摘要:对问卷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导师压力、同学压力、政策激励和政策公平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对其科研能力提升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意愿对其科研能力提升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行为对其科研能力提升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提示,为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可以从培养政策设计、导师规范改进、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2-0114-05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大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充足的创新力量,进而带动社会的技术进步与科学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战略。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课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构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能力方面,这些能力又具体体现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上。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综合来看,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有研究主要以感性分析为主,而模型化的刻画不够深入,研究的严谨性不足。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拟构建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研究数据,运用一手数据对假设模型予以检验,从中分析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一、概念定义、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一)概念定义

文章所研究的主要概念定义如下:(1)学校压力,指学校规定的毕业学术条件对研究生造成的压力;(2)导师压力,指导师的学术要求对研究生造成的压力;(3)同学压力,指同学的科研业绩对研究生造成的压力;(4)政策激励,指学校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而制定的激励政策;(5)政策公平,指研究生感知学校激励政策的公平性;(6)提升紧迫感,指研究生对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7)课堂提升意愿,指研究生通过课堂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向;(8)课外提升意愿,指研究生通过课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向;(9)提升行为,指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10)提升效果,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后感受到的成就。

(二)研究假设

学校、导师及同学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所面对的主要存在,他们对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学校是研究生所处的大环境,任何学校都对研究生毕业的学术条件有着具体的规定,这种规定所产生的压力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且这种影响一般来说是正向的,即学校压力越大,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就越强。其次,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监管人,直接对研究生提出学术要求,导师要求所产生的压力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且这种影响一般来说是正向的,即导师要求越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就越强。最后,周边同学的科研业绩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带给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且这种影响一般来说是正向的,即周边同学带来的压力越大,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就越强。此外,学校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而制定的激励政策及其公平性也会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带来影响,一般来说,政策的激励力度越大且越公平,则越能够激发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H2、H3、H4、H5。

假设1(H1):学校的毕业条件要求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H2):导师的学术要求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3(H3):同学的科研业绩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4(H4):学校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所制定的激励政策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5(H5):研究生感知学校科研激励政策的公平性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提升和课外提升两种。学校不仅要通过课堂向研究生传播书本知识,更要注意传播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注重科研意识的培养,通过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的方式让研究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科研学术成果;邀请学校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举办研究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用现实的科研成果激发研究生学习科技和创作发明的热情。研究生在具备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之后,就会选择采用相应方式提升科研能力。一般来说,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越强,其采取课堂提升或者课外提升的意愿就会越强。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6和H7。

假设6(H6):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对研究生通过课堂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7(H7):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对研究生通过课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需求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需求是最基本的,只有个体(或群体、集团)产生了某种需求,才会基于这种需求而产生动机,继而有了动机之后,这种动机就会支配相应的行为。研究生通过课堂内外学习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就是一种内在动机,这种动机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行为。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8和H9。

假设8(H8):研究生通过课堂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对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9(H9):研究生通过课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对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任何行为都会产生特定的效果。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越多,其科研能力提升的就越快,取得的收获也就越多,个人成就感也就越大。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0。

假设10(H10):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后感受到的成就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概念模型

根据上述10条研究假设,构建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模型,如图1所示。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基于图1所示的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模型,对各构成概念分别设计了3-5个量表问题,量表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共计34个量表问题。为了保证问卷设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别采用了文献研究、研究生访谈、项目小组讨论、小样本测试等质量控制手段。问卷测试地点选在重庆市,共发放测试问卷200份,收回有效测试问卷180份。根据测试情况,对量表问题进行了修改和优化,最终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正式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市主要高校的在校研究生,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43份,回收率为88.6%。其中,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82.39%。

三、数据可靠性检验

(一)鉴别度检验

量表问题鉴别度检验的目的在于,将变异程度不显著的量表问题删除。检验步骤是,首先分别计算每份有效问卷中全部34个量表问题的得分总和,将问卷中得分总和最高的27%划归到高分组,得分总和最低的27%划归到低分组;然后就34个量表问题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做独立样本均值比较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34个量表问题中只有第5题为0.125,未通过鉴别度检验。

(二)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的目的是对变量的测量项目进行净化,具体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变量测量项目进行净化。利用SPSS16.0对通过鉴别度检验的33个量表问题进行因子分析。在提取因子前,首先对样本充分性进行检验,第一次因子分析的KMO检验测试系数是0.823,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为小于0.001,拒绝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零假设,表明样本的相关矩阵有公因子,适于做因子分析。第一次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0个公因子,解释率为67%。其中,政策激励量表第12题被归入政策公平因子中,课外提升意愿量表第27题被归入提升行为因子中,与问卷设计不符,宜删除第12题和第27题。另外,提升行为量表第28题在各个因子中的载荷均小于0.5,宜删除。

在删除了量表第12题、27题和28题②后,对剩下的30个量表问题再作因子分析。第二次因子分析前的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与第一次相同,说明适于做因子分析。第二次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0个公因子,解释率为70%。经方差最大化旋转后,30个量表问题均被很好地归入到10个因子中,量表问题的因子归类与问卷预先设定的变量划分完全一致,且在各自所属因子上的载荷均超过0.50,而交叉因子载荷没有超过0.50,因子结构清晰,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三)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量表题项主要是在借鉴前人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因此需要对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采用态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Cronbach a系数检验。在社会科学领域,普遍认为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以上为好,在0.70-0.80之间为可以接受的范围;分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70以上,在0.60-0.70之间为可以接受的范围。利用SPSS16.0分别作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Cronbach a信度检验,结果列于表1。总量表的Cronbach a值为0.858;各分量表的信度也满足分析要求,适合于作进一步的结构关系分析。

四、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一)模型拟合

运用经过检验的问卷数据,对概念模型图1进行拟合,由拟合结果可知,模型的单位自由度卡方指标x2/df为2.25,满足小于3的参考标准。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86,接近0.90的理想标准。比较拟合指数CFI和非正态拟合指数NNFI皆为0.93,满足不小于0.90的理想标准。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59,接近0.05的理想标准。据此可以认为,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二)研究假设检验

对模型进行整体拟合度检验后,即可进行路径系数检验,进而验证模型设立的研究假设,见表2。

由表2可知,学校压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不存在显著影响,即研究假设H1不成立。剩下的9个研究假设均成立,其中,研究假设H3和H5在10%的统计水平显著异于零;研究假设H4和H9在5%的统计水平显著异于零;其余5个研究假设在1%的统计水平显著异于零。

五、结论与启示

(一)已验证假设的政策含义

1.导师压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20,意味着导师的学术要求对研究生造成的压力提高1个单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会提高0.20个单位。同学压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1,意味着同学的科研业绩对研究生造成的压力提高1个单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会提高0.11个单位。政策激励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2,意味着学校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所制定的激励政策提高1个单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会提高0.32个单位。政策公平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4,意味着研究生感知学校科研激励政策的公平性提高1个单位,其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会提高0.14个单位。据此,为加强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导师压力、同学压力、政策激励和政策公平来驱动。

2.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对课堂提升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72,意味着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提高1个单位,其课堂提升意愿会提高0.72个单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对课外提升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65,意味着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提高1个单位,其课外提升意愿会提高0.65个单位。据此,可以通过强化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提升的内在紧迫感,来促进研究生通过课堂内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

3.研究生科研能力课堂提升意愿对提升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46,意味着研究生通过课堂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提高1个单位,其提升行为会提高0.46个单位。研究生科研能力课外提升意愿对提升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8,意味着研究生通过课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提高1个单位,其提升行为会提高0.18个单位。据此,可以通过提高研究生课堂内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来促进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行动。

4.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行为对其科研能力提升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1,意味着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增加1个单位,其提升效果会提高0.31个单位。

(二)未验证假设的原因分析

关于学校压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的研究假设在本研究中并未得到验证。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是调查样本的学校压力不明显,即被调查学校对研究生的毕业条件要求可能偏低,未能带给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紧迫感;二是学校压力可能与政策激励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会带来多重共线性,使本来显著的效应变得不显著。扩大样本调查范围和样本容量,是避免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也是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三)政策启示

1.对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启示。鉴于政策激励和政策公平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的正向作用,提示学校应当制定积极的研究生科研激励政策,并努力让学生感受到激励政策的公平性,通过合理的政策导向来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进而刺激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诱发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行为,最终使得研究生成长为国家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2.对研究生导师的启示。鉴于导师压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的正向作用,提示研究生导师应当对学生在学术上高标准、严要求。比如,加强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尽早地给学生布置学术研究任务,加强对学生期刊级别和数量的要求,并以身示范,努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扎实的科研能力。

3.对营造研究生学术氛围的启示。鉴于同学压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的正向作用,提示要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比如,及时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信息,定期评选研究生科研标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上一篇:基于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