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英汉“背”(back)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4-19 08:15:43

隐喻视角下英汉“背”(back)的对比研究

摘 要:隐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人体隐喻对人类思维及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英汉语料,对英汉“背”(back)这一重要人体部位的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分析在隐喻视角英汉“背”(back)的认知共性与个性,并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隐喻 英汉 背 源域 目标域

一、引言

隐喻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及形成概念的工具。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隐喻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1]隐喻,即由此及彼。在人类发展的早期,语言的表达力相当贫乏,人们基本上是以自身为参照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把自身特征映射到对其他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之上。事实上,整个人体都可充当基本源域,通过隐喻的方式投射到其他目标域,从而使词汇变得更加丰富,因而在汉语中,我们常常看到“山头”“山脚”“河口”“主心骨”“针眼”“椅背”“桌腿”等词汇。英语中也有不少人体隐喻,如“eye of the storm(暴风眼、暴风中心)”“green hand(新手)”“heart land(心脏地带、中心区域)”“face of the table(桌面)”等。背是人类重要的身体部位之一。“背”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有助于为人类认知外部世界和新事物提供基础,通过与“背”相关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将其投射到不同的目标域,从而产生各种隐喻义。

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身体结构,共同的认知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似的经验,因此不同语言中的隐喻总是会存在许多的共性。另一方面,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各自发展轨迹不同,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念、观察事物的角度都必然有所差异。本文采用隐喻的视角,通过收集语料,对比英汉语言中与“背”相关的隐喻,具体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背”隐喻的共性与个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的“背”本义为“脊背”,读作四声,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背”有了第二个读音,也就是一声,引申义为“用脊背驮”[2]。由于“用脊背驮”义与“背”的本义“脊背”密切相关,本文在对英汉“背”(back)作对比分析时收录了两个“背”的相关隐喻义,以更加全面地分析英汉“背”(back)隐喻的共性与个性。

二、英汉“背”(back)隐喻的认知共性

如上所述,基于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总是具有一定的共性。“背”作为人体的主要支撑,在日常生活中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也十分频繁,给人类带来的相似的体验构成人们认知世界的共同基础,从而产生相似的隐喻投射。下面我们根据语料,探讨隐喻视角下“背”(back)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认知共性。

(一)“背”喻“物体的背面、不太使用或看见的一面”

“背”作为人体部位,最主要特征是位于身体后部。当人体仰卧,“背”就位于反面,而人体处于站立姿势时,背部就位于后面。[3]基于这样的共同认知,英汉语“背”(back)均可喻为“物体的背面”。我们在汉语中会看到类似“刀背”“锯背”“斧背”等表达。在英语中,可以见到“the back of the bag”,“the back of the chair”等类似表达。例如:

(1)其船背稍夷。(明・魏学《核舟记》)

(2)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晋・干宝《搜神记》)

(3)Paul scribbled his address on the back of an envelop.

(4)On the back of the canvas we can see the date:1645.

(二)“背”喻“偏僻”

“背”在英汉语言中都可投射到“偏僻”这一概念。毕竟偏僻就是很难看见的地方,而在“背”后的事物自然是很难被发现的。在汉语中我们可以见到如“背路”(偏僻小路)、“背街”“背旮旯儿”(偏僻的角落)等表达,英语中也有类似隐喻。

(5)怎么着你们连个大厅也不开,把人家让到那背旮旯儿里去。(《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6)They live on a farm somewhere in the back of beyond.

(三)“背”喻“避开,隐瞒”

在英汉语中,“背”都有“躲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之义,进一步解释就是“避开,隐瞒”。汉语中经常会说“背地里”,英语中亦有类似表达。

(7)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8)She’s the kind of person who talks about you behind your back.

(四)“背”喻“离开”

人离开的时候会留下背影,因此“背”也可喻为离开。这种离开可以是生离,亦可是死别,只要发生位移即可。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的“背井离乡”与英语中的“back home”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离开”,后者却是“回来”。

(9)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10)背井离乡,卧雪眠霜。(马致远《汉宫秋》)

(11)Stay well back!Let the ambulance through.

(12)The clouds rolled back and suddenly there was sunlight.

从例句中可见英汉语中均可用“背”喻“离开”,其中例(9)“见背”指离世。

(五)“背”喻“衬托”

以“背”喻“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或“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这样的用法在英汉语中均可得见。最典型的就是“背景”一词,而相对应的英文表达即“background”。

三、英汉“背”(back)隐喻的认知个性

由于英汉民族长期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即便是在生理构造上有着类似的基础,对世界也有着一定的相似体验,在对“背”的隐喻这个问题上还是会存在各自的特点。

(一)汉语有的关于“背”的隐喻

1.“背”喻“凭记忆读”

凭记忆读则不能看文本,通常我们转过身就看不到背后的事物了,所以“背”对着文本就需要凭记忆才能说出文本内容,因此在汉语中,用“背”喻指不看文本,凭记忆说出,如“倒背如流”。

(13)到了背书时,那些子弟有背不下去的,他便在旁边偷着提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

(14)因使人背而诵之,不失一字。(《三国志・王粲传》)

2.“背”喻“负担,承受”

“背”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承受许多的力,人们在需要靠人力运送东西的时候,通常都是驮在背上,因此,“背”喻为“负担,承受”也是十分合理的。在汉语中,有“背了一身债”“背利”(负担很重的或长期的利息)、“背罪”(承担罪责)。

3.“背”喻“不灵敏”

“背”在汉语中还可喻为“不灵敏、迟钝”,主要用来指听觉。比如“耳朵有点儿背”“背晦”(胡涂;昏聩)等。

4.“背”喻“运气不顺”

“背”在汉语中可以喻为“运气不顺”,多见于方言。如“背时鬼(倒霉的人)”“背霉(倒霉)”。

(15)她不愿意责备、教诲老二,在老二正走背运的时候。(老舍 《四世同堂》)

5.“背”喻“违背、抛弃”

由于事物往往具有正面与反面,相对应的另一组词即“前面”与“背面”,“背面”即“反面”。而从反面投射到违背或违反也是能够被理解的。在汉语中有“背信弃义”“背叛”等。

(16)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记》)

(1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18)皆背晋以归梁。(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6.“背”喻“正北堂屋”

这一隐喻并不常见,仅在古文中出现,是因为通假字这一汉语特有的现象,“背”通“北”。

(19)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卫风・伯兮》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找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

7.“背”喻“停止”

这一隐喻亦可见于汉语方言中,“背过气”,即停止呼吸。由于并不常见,兹不赘述。

(二)英语有的关于“背”的隐喻

1.“背”喻“支持”

由于“背”部对人体本身起着较大的支撑作用,所以在英语中,“back”还可隐喻为“支持”。

(20)Caesar marched into Rome with an army at his back.

(21)Peggy would back me up if she were here.

例(20)意为“凯撒在军队的支持下长驱直入罗马”,这是物质的、实际的“支持”,而例(21)“要是佩吉在这儿,她一定会支持我的说法”,此处的支持则是精神上的支持。而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支持,均可用“back”进行隐喻投射。

2.“背”喻“末尾”

在英语中,常常用“back”表示书报的末尾部分。对于书报杂志等文本,人们通常都是从前往后翻阅,接近文本末尾,即接近文本的后方,如同人的背部。因此用背喻末尾也是比较合理的。

(22)The index is at the back of the book.

3.“背”喻“全部精力”

前面我们说过,背部体现着一个人的生命力,当你精力充沛的时候,必然会挺直背脊,浑身是劲,而当你萎靡不振的时候,可能就弯腰驼背了。因此,如果你把整个背部的劲都使上了,那几乎是尽了最大的力气。所以在英语中,背可以隐喻一个人的全部精力。例如:

(23)If we really put our backs into it,we could finish today.

在汉语中,“背”并没有直接作为始源域来表达“全部精力”这一隐喻义,只是有类似“鞠躬尽瘁”的概念表示愿意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尽管“鞠躬”主要指背部向前弯曲,但“奉献全部精力”义主要靠“尽瘁”二字体现,“鞠躬”只是表示恭敬的态度,这一点我们需要辨别清楚。

4.“背”喻“事物的主要特性”

在英语中,用“背”喻“事物的主要特性”,这是因为“背”在整个人体中占的比例较大,若能了解某事物的“back”,就几乎了解了该事物的全部。

(24)You can’t fool her!She knows the regulations back to front.

(25)I’ll drive,if you want―I know New York like the back of my hand.

5.“背”喻“个人意志”

当个人意志被他人影响,受到他人的逼迫或烦扰时,会让人联想到背上常常会负有各种压力,因此,英语中将“背”喻为个人意志,而从始源域概念场这一点来说,“背上所承受的压力”即可用来投射那些“施加于个人意志之上的逼迫与烦扰”了。如例(26)中“get off my back”即指“别烦我”,而例(27)中“on my back”就含有“逼迫”之义,这些短语之所以有这样的含义,是因为将“back”喻为“个人意志”。

(26)Do me a favour and get off my back!

(27)Dad’s on my back about my homework,so I can’t go out tonight.

6.“背”喻“拒绝、不理睬”

通常而言,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需要目光接触,甚至需要迎面相拥来表达热情,而将背部朝向他人即表明了对他人的不理睬。英语中用“turn one’s back on/to”表示对某事物/人的不理睬甚至是拒绝。汉语中虽然也有“背过身不理他”这样的表达,但并未直接用“背”隐喻为“拒绝”。

(28)So many of them just turn their backs on their religion when they leave home.

(29)I could never turn my back on a good friend.

7.“背”喻“回到某一时间、位置或状态”

在英语中“back”有“回来”之义,如“back home”。另外还有短语“bring back”(带回),以及“back in the fifties”(回到50年代时)等表达。

四、结语

英汉语言中对人体部位“背”的隐喻都十分丰富并有着许多的共性,同时也有许多各自的特点。另外,在英汉语言中,“背”的概念隐喻主要是由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投射。总之,基于英汉民族的相似的生理基础及体验,英汉语言中对“背”的隐喻投射必然存在共性;基于两个民族明显的文化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对“背”的隐喻认知自然也会产生某些差异。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准确区分、使用不同语言基于同一事物的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杨晓燕.汉英语人体词汇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9.

[3]王敏.论back转义构建中的隐喻映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4).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游玲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上一篇:新HSK大纲轻声与教学研究 下一篇:把握新课标实现评课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