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塞因塞用”法的临床使用

时间:2022-04-19 01:24:14

浅述“塞因塞用”法的临床使用

【关键词】 塞因塞用; 反治法

“肝囊肿伴肠系膜肿瘤”属中医医学“徵瘕”、“积聚”、“伏梁”的范畴,利用现代技术肠系膜肿瘤可以行手术摘除的方法治疗,但对较大肝内囊肿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引起的合并症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谓之“正治”但对表现特殊的病症则应详辨虚实,排除假象,针对本质谓之“反治”。

病例1:女,53岁。患者于两年前始感腹部不适,下腹肿胀疼痛,偶可扪及包块,饮食减少,经腹部B超示小肠区多个1 cm×2 cm×3 cm肿瘤,经国内较大医院手术摘除,术中发现肝内8 cm×8 cm囊肿,未做处理,术后恢复良好。半年后症状复发,肿瘤复起,经省内某医院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出现黄疸,加用中药后缓解。半年后因过度疲劳复出现黄疸,仍用前方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伴腹胀大不能平卧,不能进食,大便不畅,欲便不能,夜不能寐,B超示肝内10 cm×10 cm囊肿,胆管充盈不畅,肠管内系膜未见肿瘤,经查患者面色恍白,巩膜黄染,舌苔白腻,脉象沉迟而弱。

诊断:中气不足囊体阻闭胆管;治则:补中健脾益气举陷;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 g、党参10 g、苍白术各10 g、当归10 g、白芍15 g、升麻3 g、柴胡10 g、肉桂6 g、云苓10 g、香附15 g、陈皮10 g、甘草3 g。水煎约300 ml 1次服,约3 h后,自感腹内肠鸣音增强,下排气数次,腹内似饥,欲进食,至晚夜眠安好。次日大便1次。

原方继服2剂后,症状明显改善,腹胀消失,进食增加,夜平卧,眠好,大便通畅。间用清利湿热,通便退黄药后复加重,仍以补中健脾,益气举陷方加用茵陈、通草、泽泻十余剂,黄疸渐消,体渐健,加用破积散结之鳖甲、龟板、三棱、白术,服药80余剂,囊肿同前,躯体症状消失,随访十余年,囊肿未发展,肿瘤未复发。

病例2:男,41岁。患者于半年前砍柴时,不慎砍伤右内踝部3 cm×1 cm深伤口,因未及时缝合处理致疮口感染,经青、链霉素注射及外用呋喃西林治疗约4个月,伤口未愈伴发黄疸、巩膜及全身发黄如橘皮色晦暗无光泽。限于条件,未做检查。随停前药,观疮面颜色晦滞,周围皮肤色淡无光泽,分泌物清稀,创伤面积依旧,伴全身皮肤黄染,黄色晦滞无光,巩膜发黄,小便黄,舌苔黄腻,脉象弦迟。诊断:①气血两虚,创面不敛;②湿热蕴结,湿重于热。

治则:补气养血 托毒生肌清湿热解毒;方剂:当归补血汤合茵陈术附汤加味;黄芪20 g、当归10 g、苍白术各10 g、白芷10 g、茵陈15 g、肉桂3 g、云苓20 g、桃仁10 g、苏木10 g、丹参10 g、陈皮10 g、通草10 g、 附子3 g(先煎)、甘草6 g水煎300 ml 1次服。外用双氧水及常规消毒,敷以无菌纱布,隔10 d换药。

服药10剂后,黄疸渐消,疮面显红润,维持用药近30剂,创面愈合,黄疸消退,随访年余无异常。

讨论 本文案例

病例1:为肝内较大囊肿,伴数次肠系膜肿瘤术后,虽前次黄疸,以肝胆湿热治愈。然久病致虚,中气不足,囊体压迫胆管,胆汁排泄不畅致黄疸。仍用寒凉之品,折伤脾胃,致实实虚虚之变,故用反治之法补中健脾,益气举陷之补中益气汤温阳通达之品收效。《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温补调达80余天,囊肿虽存,肠系膜肿瘤,10年内未再发,彰显出体质的作用。本例应属实证,应以破积散结,化瘀消徵,清利湿热为治疗原则,但本例貌似实证,实为虚极。

病例2:虽为外伤,若机体强健,气血如旺盛,患者正值壮年,创口应很快愈合。本例显系处理不当,呋喃类蓄积伤肝,影响肝之疏泄,气血之失调致伤口不愈及突发黄疸,本例之黄疸虽属药物所致,但其黄色晦滞,脾胃症状不明显,中医辨证虽为湿热以湿为重,故以当归补血汤合茵陈术附汤加减而收效。

上一篇:4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临床观察 下一篇:胰岛素在糖尿病伤口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