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完善私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4-19 12:15:42

浅谈完善私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摘 要:随着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矛盾不断尖锐,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了我国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私人提供公共服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深度剖析公民、政府在这一供给模式下突显出的问题及严重后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私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公共服务 私人提供 公共需求

1.私人提供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提供的让社会全体公民共同消费、平等享受的社会产品与服务的总称。所谓私人提供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不直接经营生产,而是在必须的政府规制条件下,以特许、优惠政策或其它方式吸引私人机构进入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将经营权委托给私人机构,由私人机构负责融资、生产、经营等公共服务的全过程,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操作。这样,政府给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其实是由私人机构直接提供给公民的,政府充当的是中介的角色。

2.私人提供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在私人提供公共服务系统中,存在三个主体:公民、政府、私人机构。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三赢的模式,然而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下面着眼于公民和政府来分析私人提供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公民

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权力来自于公民的让渡,权力仍然归社会公民所有。公民之所以愿意让渡权力,是想借助政府的强制力、全局性视角、中立角色来保障实现公共利益。然而,事实上公民在保障其利益的过程中,地位却是被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公民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缺乏自

作为政治理念,公民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公民的分散性、政府支配一切的官本位性以及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性,使得公民没有通畅的诉求渠道,从而造成公民需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的不匹配,甚至公民会遭遇利益侵犯时也只能处于被动无力的地位。

2.1.2信息劣势导致监督不力

现代行政组织结构大多是韦伯官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内部具有信息独占的特权,人为的信息高度不对称,使得公民出于信息劣势方。政府拥有大量的公共信息资源,然而公民对政府各项政策制定的目的、程序都不了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政府受到的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2.2 政府

2.2.1缺乏利益驱动,监管不力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是“理性经济人”,有其自身利益,在行政活动中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这些行政活动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政府工作人员或整个组织不是资产所有者,也没有资产剩余索取权。没有了利益的驱动,他们就有可能缺少对私人机构监督控制的积极性。这样,私人机构受到的监督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这必将导致公共资产的浪费,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2.2.2不承担责任,滋生腐败

在行政活动中,只要没有发生重大错误,政府官员一般不会因为过失承担责任。这就会造成政府产生对公民不负责任的行为:私人机构的承包合同、特许经营权等不是通过正当程序的竞争而得,而是通过贿赂、串谋来获得。政府行政官员即使清楚什么样的私人机构适合,也不会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而是站在怎样才能谋求更大自身利益的角度来选择私人机构来供给公共服务,因为他们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3.完善私人供给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3.1提高公务员思想意识

必须让政府行政人员认识到政府的公共性定位,政府是为公民所立、公民所有的,因而也应为公民所享、公民所治;政府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权力来自公民的委托,公民才是真正的权力所有者。根据服务型政府理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公民提供令他们满意的各种服务,是否为公民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应是考核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1 为公民服务是政府和行政人员的天之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3.2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社会管理必须依靠政府,而政府官员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使得公民无法有效监督官员行政行为。公民只有依凭真实、足够、详尽的信息,才能对涉及到自己的事务进行选择,得以最大限度的维护利益。政府必须主动用法定的形式向公民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之外的行政活动及其结果。要强调的是,对于国家秘密和商业机密的行政活动必须划清楚界限,不能让这两个词成为腐败官员、腐败政府的隐身衣。

3.3促进保障公民参与

首先,积极促进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保证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意志的反映。为保证公共决策方案是公民意志的反应,政府必须为公民或公民代表机构的参与提供切实可行的渠道,在这种参与中,公民不仅不是政府决策的被动接受者,而且也不再是政府进行决策需征求意见时的被动参与者。

其次,“赋予”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公共政策制定出来后,如果把政策完全交给政府人员去执行,这无疑会产生监管不力、腐败滋生。因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有自身的利益追求,所以必须有公民或者公民代表机构的参与。这是规范政府行为中易产生的腐败问题的有效方法。

最后,将公民满意度作为评价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根据服务型政府理论,政府一切工作都是为公民提供服务。处于主体地位的公民是自己利益的最终裁判者,政府提供的服务究竟是不是他们需要的,是不是令人满意的,他们最明了,评价基本也公正。2

3.4完善问责机制

公共行政官员必须承担责任,责任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对没尽到义务之后的一种追究,这是提高行政官员工作认真度、负责度的有效保障,也是防止腐败滋生的利器。因此,《行政问责法》的制定势在必行,只有上升到法律的层次,问责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需要注意的是,问责不仅包括对渎职官员的惩罚,更要求政府及其官员向社会公民有所交代;同时让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行政官员警醒,对其用权行为负责。

3.5完善激励机制

为防止问责的过于强调使得政府行政官员产生“不作为即不犯错”的思想,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从政府是“理性经济人”观点来看,必须要加大行政官员勤政廉政的预期收益,激发他们勤政廉政的动力。首先,将不同级别官员的收入差距清晰化、法制化,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各级别官员的最低和最高的经济待遇范围,来克服官员收入分配不透明不公平、手握实权但待遇不高官员寻租的现象。其次,除固定收入外,政府还应通过风险收入减少官员机会主义行为,激励官员勤政廉政。再次,将行政官员的政绩量化,纳入升职考核机制,在这其中,公民的评分需占过半比例。最后,重视隐形激励的作用,比如奖励性质的“庆功聚会”、公务旅游等等。

参考文献:

[1]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4]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廖敏.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路径选择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7-8.

[6]怀建军, 刘新梅. 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7):96-99.

注 释:

1.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5

上一篇: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如何加强网络舆论导向 下一篇: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及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