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效用研究

时间:2022-04-18 11:11:29

体育锻炼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效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2

摘 要 通常高校“体质弱势群体”是指患疾病和残障人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绝对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体质弱势群体必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关注对象。本文从体育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体育锻炼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弱势群体 作用

一、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

(一)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主要是有慢性疾病、病后、手术后及身体有残缺、身体异常、身体虚弱、轻度功能障碍、高血压、慢性病经治疗后恢复期、其他意外损伤经治疗或手术后恢复期。这些群体是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为59分以下的人群,以及体质指数(MBI)测试结果在MBI

(二)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特征

1.自叹不如,盲目自卑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在生理、情感、表现等方面的弱势,使他们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并严重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培养,现实生活中的各方面差距的存在与扩大,以及外界的精神虐待等剥夺着“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压制他们形成卑怯、畏缩的人生态度。这些使“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丧失热情,缺乏生活勇气,自叹不如,自降人格身价,加剧恶性循环。

2.心理障碍,自我封闭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主要存在焦虑、孤僻、脆弱、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点,害怕正视现实,过分自我封闭。尤其表现在人际交往这方面,由于交往主动性不足,心理障碍引起焦虑,造成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与他人交往时窘迫感较强,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减少了合群倾向。他们独来独往,不愿和人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由于封闭心理严重,与他人沟通难以达到情感相容、行为相近、导致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人际关系较差。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希望被人特殊对待,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但理智与现实却不容他们拒绝和脱离他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轻则会加重他们的内心痛苦产生一种挫败感,重则可能会产生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

3.消极处世,缺乏信心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情绪烦躁不安的痛苦境地。加上一些不正之风,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失去信心,出现悲观、消极心理,表现为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由于缺乏自信,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导致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闷闷不乐、行动无力、落落寡欢、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陷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而不能自拔。

二、体育锻炼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体育锻炼可以克服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孤僻、羞怯、自卑等性格缺点。增加自信心,培养意志的坚韧性、果断性、独立性等品质,使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性格乐观、情绪振奋、充满生机、从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适应的能力。

(二)消除心理障碍,协调人际关系

学校体育锻炼大多是以群体活动形式居多,体育锻炼不但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一些肢体语言进行交往, 在集体活动中,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能与他人进行接触和交流, 并在交往中形成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习惯,从而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无形当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在协调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人际交往,促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释放消极情绪,消除身心疲劳

体育锻炼可以释放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消极情绪和消除身心疲劳。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心情压抑的状态,容易产生情绪消极、身心疲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集体活动,可以使他们改变孤僻的生活方式和消极处世的生活态度,在体育活动中产生愉,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效的释放了消极情绪,同时缓解肌肉紧张,消除身心疲劳。

三、促进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体育锻炼对促进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健康水平能产生积极效益,而能使体育锻炼有效的促进健康的基本手段就是加强高校的体育课,重视高校的体育教育,让体育教师正确引导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课外活动,加强教师与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与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心灵之间的沟通,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体育教育中去,增强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认识,使高校体质弱势群体通过体育锻炼,通过高校的体育课程,提高健康水平。

(一)在体育课中加强心理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和同龄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及心理致因,积极引导他们,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服务,以体育理论课的形式来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保健课,通过了解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的办法,促进心理健康,改善不良心态,打破消极心理定势。课中应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并能有效地调节他们的情绪,有针对性地对体质弱势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全面发展和提高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素质。

(二)重视体育教育,培养积极信念

加强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体育教育这方面更加重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在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多进行一些集体性的活动,使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与他人进行接触和交流,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改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人际关系。教学中结合体育竞赛,从而磨练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情绪,使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身体恢复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去,通过系统的讲授学习,使他们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帮助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克服孤僻、羞怯、自卑等性格缺点,培养积极信念。

(三)加大高校体育改革力度,优化教育行为

根据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他们的体育课程结构。高校体育的主导目标,应从他们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身体素质等方面来考虑,设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在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本身素质的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健全,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关键。在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才能够有效的解决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语

提高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水平是高校体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做好为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心理服务工作,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并要掌握一定的康复性体育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学校体育教育由于体育本身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产生的效果是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要依靠全社会人们的共同努力,去研究和探讨,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重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相互配合,共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发展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素质,才能确保我国未来的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 江月兰.增进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

[2] 汪颖.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

[3] 滕海颖.论大学生锻炼与网络心理健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

[4] 凌刚.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5] 贺建云.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

[6] 饶永辉.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1(6).

上一篇:浅析肌肉放松技术对减少运动损伤问题研究 下一篇:柔道中运动损伤的综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