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产业结构与银行信贷关系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4-18 02:34:51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银行信贷关系的实证分析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结构则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合与联系方式,是产业的质态组合形态。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这种差距,表面上是增长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深层次上反映的却是结构的差距。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快速、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同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是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体现。而由于历史原因,安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至今未能改变农业区和资源粗加工区的经济结构,使之在生产分工和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地位。故相对于全国来说,研究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结构问题应该较之总量问题更显得富有现实意义,而且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银行信贷投入的数量和结构有较大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安徽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步入新世纪后,安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经济发展速度稳步加快。从2000年的8.3%,2001年的8.06%,2002年的8.9%,2003年的9.2%,上升到2004年的12.5%。这是1998年以来,首次跃上两位数的增长平台,并呈现出运行波动小、稳定性强的特征。

图1 安徽信贷增速与全国比较图

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历过多次,除1998―2002年属扩张型调控外,其余五次都是收缩型的,分别是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9―1990年、1993年下半年―1996年和2003年下半年―2004年。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不同,特别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转型的阶段性差异,历次的宏观调控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全国看,前四次宏观调控时经济起落振幅较大,波动比较剧烈,表现出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就安徽来说,在前四次宏观调控中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上升慢、降速快,波幅大、频率高的特点,由此拉大了与东部先进地区的差距。前四次宏观调控安徽经济增速平均降幅在8个百分点左右,最大降幅高达11个百分点。但是,与前几次宏观调控不同,这一次宏观调控表现出较强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防止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就安徽而言,不仅保持了经济在上升平台稳健运行,而且增长率还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以上。经济决定金融。与之相应的,2004年安徽省银行信贷资金增速自2000年以来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贷增速加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安徽省大部分产业符合本次宏观调控的要求,且正处于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而在1978年-2004年的27年间,安徽省银行信贷增速只有11个年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值落后全国1. 86个百分点)。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银行信贷增速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1)。而这与安徽较弱的经济基础和较低的经济外向度有着很大的关系。2004年,安徽GDP只占全国的3.53%,位居中部六省第4,且人均GDP、农民人均收入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人均指标均排在中部各省之末,2004年安徽省外贸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个百分点。

图2 安徽贷款、GDP全国占比情况

同样,如果我们仅仅直观地观察1978年以来安徽省GDP和银行信贷分别占全国的比重这两项指标(图2),就可能得出安徽省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不够,经济与金融总量不相匹配的结论(GDP占比均值高出银行信贷占比均值0.79个百分点)。然而实际上,如果观察江苏省的GDP和贷款在全国的占比,我们发现江苏省的GDP全国占比均值高出银行信贷占比均值2.6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一方面区域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决定了信贷投入的规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了较多优质企业和投资项目,而且多数企业有着较为丰厚的资本积累,资金来源多元化特征明显,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的依存度有降低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证明安徽省GDP与银行信贷在全国的占比相对于全国各省市来说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对安徽省GDP与银行信贷在全国的占比差和全国各省市这两项指标的占比差做显著性检验。

令:X1=安徽的GDP占全国的比例-安徽的信贷占全国的比例。

X2=sum(各省的GDP占全国的比例-各省的信贷占全国的比例)÷29。

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如下(见表1)。

说明:X2中不包含安徽;重庆和四川并在一起计算;不包括台湾省。时间从1992年开始算起,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金融年鉴》有关年度数据。

假设:X1= X2;

对立假设:两者不相等。

步骤:

判断两者的总体的方差是否相等。

由于F统计量的值为21.335,相伴概率为0.000,那么,说明两者的总体方差不相等。

那么,我们应该看表1中的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部分。

由于t统计量的值为1.216(如果换成X2- x 1就为-1.216),其相伴概率为:0.246。大于置信水平0.05。那么,不能拒绝原假设X1= X2。

从而:结论是,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X1和x2有显著差异。

故对于安徽来说,银行信贷在总体上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要寻求总量上安徽省银行信贷增长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因,还需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地分析。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分析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表现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比较生产率、生产率上升率和收入弹性的差异,生产要素具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当区域发展处于过渡期时,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较快,此时应抓住机遇,把资本投向即将获得高速发展的新产业。与全国相比,安徽省的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大省的特征明显;第二产业构成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故安徽与全国的主要差距在第二产业的比重偏低,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而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和吸纳能力远低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二、三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第二产业具有较高的利润水平,吸引了资金的投入。而农业经济是一个半自然的再生产过程,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力的约束大,生产效率提高缓慢。由此可以判断,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客观上制约了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

三、安徽省工业结构分析

(一)小国有经济发展滞后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安徽及中部各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较之东部沿海省份明显滞后,投资主体及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程度不高,国有经济比重始终偏大(如表2所示)。比较苏浙皖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工业总产值,可以发现,安徽与苏浙的差异更多地反映在非国有经济这一块上。从表2中我们能够发现,安徽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单位数和工业总产值的占比相当于中部省份的平均水平,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浙江和江苏这两项指标分别只有3.37%、13.11%和5.2%、18.97%。

(二)工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亟待提高

企业,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是区域竞争优势的主要载体。从发展的角度看,区域的比较优势将经历从资源比较优势,到经济比较优势,再到技术比较优势的演变过程。其中,经济比较优势实质上就是优势企业的规模化优势,是区域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一个地区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集中投入到优势产业群中的优势企业中去,不仅能获得专业化带来的好处,而且还能进一步获得规模化带来的效率。表3列出了全国及部分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和产值情况以及2003年较1999年的变化情况。我们发现,从动态指标来看,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势头在中部省份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只在企业单位数的增长方面略强于中部平均水平),而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则相形见绌。由此可见,近年来,包括安徽在内的中部6省(湖南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培育和成长方面落后于全国水平,更无法与东部沿海相比。特别是浙江省1999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增长了近1倍,产值增长了近1.5倍,而且主要是由非国有企业(占比96.3%)所创造,显示出非常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而在国家统计局2003年度确定的1948户全国大型工业企业中,安徽省只有48户,仅占2.5%。如果从商业银行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信贷资金向优势大企业集中有利于降低银企双方的信息和交易成本。因此,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影响安徽信贷投入的重要原因。

表3全国及部分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

(三)高加工度产业发展不足

区域工业结构是区域资源要素配置的直接结果,它主要受到地区的资源要素禀赋程度、原有产业基础、全国产业结构总体变动趋势、地区技术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影响。评价区域工业结构是否合理,就是看其在全国地域中是否实现了合理分工。因为实行地区分工不仅是实现比较利益优势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需要。因而,地区产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衡量地区分工程度。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这里我们运用产业规模区位商(某地区某行业增加值占本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相应行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分析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利用区位商判断产业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实际上是以上级区域产业结构的平均值作为参照系,假定上级区域对产品的消费水平大致相同,那么当一个地区某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高于上级区域平均比重时,则认为该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满足了本地区消费需求之后还有剩余,因而成为专业化部门。其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越多,则可用于输出的产品也越多,专业化水平越高。区位商大于1表明该地区该部门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有可能承担全国地域分工。这里采取当区位商大于2时,认为该省区某行业在全国具有显著分工;区位商在1.1和2.0之间,认为具有一般分工。

表4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部分行业增加值全国占比和区位商情况

本表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4)和《安徽统计年鉴》(2000-2004)计算得出

综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的占比以及区位商这两个指标来看(表4),安徽省在全国具有较强专业化分工水平的行业依次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橡胶、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木材加工、电气机械制造、塑料、黑色金属冶炼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供应、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供水、非金属矿采选业等16个行业。其中,只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橡胶这3个行业在全国具有显著分工优势。如果进一步观察区位商的变化趋势值(这里用2003年区位商/1999年区位商来表示),趋势值大于1表明该行业在全国的位次处于上升阶段,趋势值小于1反映该行业在全国占比处于衰弱阶段,可以发现在安徽省上述16个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中,区位商趋势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木材加工、电气机械制造和供水等8个行业。上述分析表明,安徽省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橡胶这3个在全国具有显著分工优势的行业中只有橡胶制品业的专业化水平最高(区位商大于2,且趋势值大于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安徽的后发优势最为明显(趋势值最大),其他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木材加工、电气机械制造和供水这6个行业属于安徽在全国相对竞争力较强的行业。

由此可见,目前安徽省主要在资源密集型的采掘工业、原料工业方面承担全国一定的分工,且与全国相比,安徽工业的“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明显滞后。而这样一种以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状况决定了其对资金的需求刚性较强,并且这种产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多数属于资源型和周期性行业(如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这些行业对投资的依赖性较高,而且其盈利水平容易因经济周期的起伏而产生较大的波动,因而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较高。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实体经济的增长是促生大量金融需求的基础,银行信贷的增长空间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总体上我们可以得出安徽信贷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的判断,而安徽信贷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安徽经济发展的总量和结构。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区域金融资源的总量和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受本区域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率决定。既然银行信贷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只是一种外生因素,而经济质量的提高只能通过结构调整和升级所引致,那么我们的政策取向就不应该将重点放在单纯通过进一步自由化措施或增加金融服务来鼓励信贷投放并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相反,我们应该将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上。或者说,在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阶段下,我们不应该再单纯通过金融扩张的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规模,而应更多地注重金融发展的内在质量。因此,进一步金融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即在于触动支撑金融数量扩张的原有金融制度框架,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崭新的金融制度结构之上。

(一) 发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我们知道安徽省目前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是决定并引导信贷投入的基础之一。由此而言,调整和改善安徽现有的经济结构是增加信贷有效投入的当务之急。鉴于目前长三角地区内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专业化的产业分工体系,这使其不但包含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产业,而且使得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能够就地消化,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明显的向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其极化效应明显大于扩散效应 。因此,安徽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简单地依靠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培养安徽的区域竞争力关键是要在不断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上下功夫。安徽要抓住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的有利时机,紧紧抓住重化工业化和深加工化这两个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省的资源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上游资源类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延长其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特别是要抓住机遇,进一步促进安徽汽车工业在全国的崛起。

(二)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制度环境

根据天津财经大学《1985-2004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1985年-2004年安徽省竞争力总指数在全国的排序,最高第13位,最低第29位,2004年排名第26位,安徽竞争力的相对弱势依次为基础设施、科技和产业。而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直接来源于企业竞争力。据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安徽在全国的综合实力属于弱势之列。因此,对于安徽来说,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造一个能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安徽比较优势的体制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根本所在,也是吸引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域内产业的关键。当前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形成规范的公司制和科学的治理结构。二是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壮大民营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最深厚、最广泛的一种微观基础。经济的长远发展要靠企业家创业,靠老百姓创业,要形成创业的机制和环境,把各类要素凝结在企业里,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税收、用地、项目审批、咨询服务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要一视同仁。

上一篇:打好攻坚战 东风添新彩 下一篇:现代设计在品牌营销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