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幸福感的理论渊源

时间:2022-04-18 02:17:48

城市幸福感的理论渊源

[摘 要] 本文从幸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出发,阐述了经济学对于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幸福经济学的最终研究目的就是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关键词] 幸福经济学;资源;效用

【中图分类号】 F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05-2

幸福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幸福。通常大多数人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对幸福感的研究应该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任务,经济学应该关注生产、消费、商品、通货等客观经济活动和经济变量的研究,不应该将幸福感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研究的基础恰恰就是每个个体的主观心理的感受,其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提高人类的福祉。这样一来,对幸福感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经济学本来的应有之义。

幸福经济学虽然也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是它与传统经济学有着三个方面的区别:首先,在对人的行为的假设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而幸福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其次,在理论模式上,传统经济学是规范性的,幸福经济学是描述性的。最后,从研究目的来讲,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增加人们的财富,但是幸福经济学则研究如何从根本上增加人们的幸福。因此,幸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与人类需求

经济学研究的动因就是资源的稀缺,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之下如何配置这些资源,从而达到产出最大化。这种产出,不仅是产品和服务,还包括人们在使用了产品和服务之后的心理满足感。而这种心理满足感其实是无法达到最高点的,同时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有限的资源和人类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光是人类福利问题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幸福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怎样配置有限的资源来使人类的幸福感最大化,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人性假设与有限理性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在现代社会中求利仍然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机,但是面对着复杂的环境,以人们对其非常有限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在其进行行为决策时将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都精确地纳入自己考虑的范围的这种理想的“理性”是不可能的,因而人类本质上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有限理性就是指人的行为和实践的理性是有意识的理性,但是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如下四种类型:1.工具理性行动,指的是行动的手段和目标通过理性的计算来决定;2.价值理性行动,行动也是理性的,但是其手段和目标是有既定的价值体系事先决定的;3.情感行动,指的是行动者以自己的感情或情绪状态来选择自己的行动;4.传统行动,指的是行动者参照习俗或惯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四种行动类型之间互相渗透交叉,其复杂程度不是经济人假设的外延所能覆盖的。经济学研究只有充分地将有限理性作为重要的条件纳入人性假设当中,才具有现实价值。

三、边际规律与自我实现

边际规律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而边际递减规律则是边际规律的一个基础规律。所谓的边际递减规律,就是指在对某一事物的正向的动因增加时,就会换来一定效果;但是当这种动因持续地增加时,这种效果的增加却会越来越少,当正向的动因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无论再怎么对这一事物给予正向的动因,效果都不会再增加。而人类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最理想状态却是要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因此边际递减规律使得人类无法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原则从而使其能够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人类幸福感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相应地其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也就会随之提高。但是,由于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这一重要规律的存在,使得人们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只能成为空想。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人类只有在对其自身条件有了正确而清醒的认识之后,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才有可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最终达到自我满足与社会贡献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之中,边际规律这一客观规律会贯穿始终。

四、市场效率与社会规范

根据经济学的有效市场理论,信息的传递是时而充分的,市场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都掌握了完全的信息,可以根据信息作出理性决策。然而,有效市场只不过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状态,实际中影响市场效率的因素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规范因素的作用。

社会规范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维度的基础。以社会规范为标尺,人们才能得出幸福与否的主观结果。社会规范是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而共同有意创造的社会习惯或惯例,其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在产权、消费和分配这三方面,从而与市场效率紧密相关。从这三者入手,优化其关系,改善其质量,不但可以尽可能实现市场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五、层次需求理论与幸福方程式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求和生理需求;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求,称为高级需求。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求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求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求取而代之。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他进一步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指出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求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就我国而言,建国初期,我党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此一阶段,物质生活及其匮乏,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追求低级需求的满足即成为衡量城乡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不仅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精神文明建设也初具规模,人民群众尤其是城市居民在低层次的需求普遍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该层次的因素对人的激励力度就大幅减弱,人们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根据五层次需求理论,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即达到自我实现时,个人将获得完美的巅峰体验,而这种巅峰体验所达到的程度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来衡量:

从这个公式来看,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幸福时,我们假定欲望是既定的,即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作是既定的,当欲望既定时,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而效用则指的是人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动)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的各种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因此,在某一阶段内,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

然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个人欲望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满足,城市幸福感只能是一种从总体意义上而言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无法再不损害别人幸福感的情况下通过资源的重新分配使某人的幸福感得到增加。

六、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幸福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分析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幸福感的研究和测量不仅仅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也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经济学对于研究人类幸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幸福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幸福感和国民幸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将在学术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傅红春.满足与幸福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刘正山.幸福经济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奚恺元,工佳艺,陈景秋.撬动幸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作者简介:陶静(1983-),女,汉族,河南商城人,信阳农林学院财经系助教,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上一篇:VOA广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分析 下一篇:浅谈书法艺术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