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形合意合的对比研究看其对汉语流水句英译的启示

时间:2022-09-18 05:58:46

从英汉形合意合的对比研究看其对汉语流水句英译的启示

[摘 要] 形合意合是两种基本的语言衔接手段,也是汉语和英语在语言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本文旨在从文化、语言的角度对比分析形合意合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英汉语言结构中的表现形式,并依此探讨汉语流水句的英译方法。

[关键词] 形合;意合;流水句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33-2

形合和意合是两种基本的语言衔接手段,也是英汉对比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当代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曾在Translate Meaning一书中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和形合的对比”。鲁道夫・弗莱士博士亦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语言”。他指出“汉语广泛运用意合手段来表情达意,正是它智慧和最成熟的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学者也纷纷达成共识:“汉语的优势并不限于四字结构,意合在许多语言中根本无法形成优势,而重意合的汉语则令其相形见绌。”

“所谓形合,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来实现词语或句子间的连贯或衔接,也就是在句子的各个成分(包括词、词组、分句)之间使用相应的连接词或关联词语,表示其相互间的关系。所谓意合,是指借助词语本身或句子所含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句子间或句子中各成分的衔接,句子间或句子中各成分的关系往往以语序的先后来表示。”英语语言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并且句法结构相当严密,是重形合的语言,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靠关联词等显性连接手段直接显示,以形显意;而汉语语言不注重形式,很少用关联词,句子结构相当松散,是典型的重意合的语言,其各句间的衔接以逻辑关系和叙述的事理顺序间接显示,以意役形。因此,对形合意合连接手段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帮助我们解决在实际应用这两种语言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形合意合传统形成的原因

不论是形态还是句子结构,英语和汉语具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从表层语言特征来看,汉语是典型的分析性语言,而英语是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的综合性语言。虽然现代英语是从古英语演化而来的,保留了一定的分析性特征,但是总体上看英语是以综合性特征为主。英汉语言表现形式的不同只是形合意合思维差异的一个外在体现,事实上,深层的文化因素才是造成英汉这种思维差异的根本原因。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深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的人们由于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同,进而可能形成不同的经验,这些经验又成为他们日后分析其他事物的凭借。久而久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固化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反映在语言上又导致了不同语言形态的产生。与英汉语言形合意合表达手段相联系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型和综合型思维模式

英汉思维模式的首要差异就是分析型思维模式和综合型思维模式的差异。

有很多西方哲学家很是强调分析型思维的价值,最先涉及这一思想的就是古希腊的原子理论。原子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维方式对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语的绝大多数句子可以被分解成主谓的句子结构,并且由于组成句子的各个成分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单元,可以在不影响句子意思的情况下摘出句子的任意一个成分,因此英语的这种思维模式表现出来就是形合的特征。与西方的哲学思想不同,自古以来,中国哲学就强调统一的重要性,讲求“天人合一”。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汉语则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

(二)理性和感性思维模式

理性思维模式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十六到十八世纪欧洲的理性主义思潮。它强调科学实验和对形式的验证,这种通过观察、逻辑分析和科学验证的方法渐渐融入了人们的思维,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思维模式,表现在英语语言上就是严谨的句子结构。而感性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之一。深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认识事物就要发掘它的本质,而从语言方面表现出来的意合正是这种“启蒙思想”的一个体现,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三)客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思维模式

西方国家的哲学家们拥护把世界分为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主张,他们认为,这两个世界对人类的生活同等重要。因此,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研究就成为了他们关注的中心。正是这种不断对外部世界探求和开发的思想最终导致了客体意识思维模式的形成。

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更加讲求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因而对人本身的行为更加关注。这种主体意识的思想灌注到语言文字中就是“有生命”的主语的使用,而通常英语句子的主语都是由抽象名词等无生命的名词担任。

二、形合意合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

形合意合作为衔接句子的重要手段,在句子或者语篇的连贯中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英语句子重形合,这主要体现在主谓结构和大量代词、连词和介词等的使用;汉语句子重意合,这主要体现在话题―说明结构、流水句结构、紧缩句结构和四字结构等的使用。

(一)英语重形合的表现

1.主谓结构

在传统语法中,句子被定义为:“包含主语和谓语的语言单元”;在转换生成语法中,乔姆斯基认为生成句子的基本原则是“SNP+VP”。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看,英语句子包括SV、SVP、SVO、SVoO、SVOC五种基本句型,任何一个英语句子都可以由这五种基本形式或者它们的变体构成。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所有这些句型中都包括“S”和“V”,由此可见,主谓结构是英语句子的普遍结构。

2.代词和连词的使用

代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及连接副词,如:who、whom、that、which等,通过使用代词可以连接主句和从句。连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or、but、so等,用于连接词、短语、小句和句子。而在汉语中这些词却很少使用。

3.介词的使用

R.Bander曾说过:“介词可以被定义为显示名词或代名词与其他词之间关系的连接词……介词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被使用。”Quirk也肯定了介词的连接功能,他认为,“介词跟连词一样具有衔接的功能”。介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英语的形合特征,而汉语,这种没有屈折性的语言,形合的特征并不明显。

(二)汉语重意合的表现

1.话题―说明结构

“汉语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就是话题和说明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行为人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在汉语中,出现表达行为人与行动关系的句子的可能性非常小,不超过50%”。的确,许多汉语句子没办法用主谓结构的理论来分析,如:“这个事我没有办法”,“台上坐着主席团”。我们不能把这类句子中先出现的词语当作主语,否则,原来句子的意思就可能被曲解。在这里,话题―说明结构正好体现了汉语这种句式的特点。

2.流水句结构的大量使用

流水句结构是汉语意合表达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句式结构。在汉语的口语中尤为常见。通常这样的句子“一个小句接着一个小句,可断可连”,小句间没有明显的关联词的使用,并且语义较为松散。例如:“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着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挽着胳膊立定,问伊说:你怎么了?”(鲁迅《一件小事》)

3.四字结构的使用

四字结构是汉语中另一种重要的意合表达结构。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四字结构是汉语偏爱韵律表达的一种体现”。大量的四字成语的事实表明了这种结构在使用中的优势。通常四字结构包括两个并列或者从属的成分,虽然表达结构短小,但是却可以表达丰富的含义。如:“心想事成”、“舍近求远”、“饮水思源”等等。

三、汉语流水句的英译

形合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种衔接手段的特点,对在实践中进行英汉互译会有很大的启示。下面以汉语流水句的英译为例,来分析形合意合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的作用,找出汉语流水句英译的方法。

“流水句”一连叙述几件事,一逗到底,只有一个句号。一般都较长,属于汉语的长句,语意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表达清楚,往往需要拆译成两句或者多句。因此,在了解汉语与英语句法结构不同的基础上,理清汉语流水句的意义和小句间的关系,有助于恰当地选择译文的表达方式。

下面以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中的片段作为例子,来分析形合意合在汉语流水句英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他是一个好老师, 胸怀宽广,思想高尚, 能真正地献身于教育事业, 受到学生们广泛的赞赏, 他不仅课上得生动幽默, 人也随和, 能和学生交朋友。

在对这样的句子进行英译的时候,应该先对句子进行语义分层,“他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个总括性的句子,后面都是描述这个老师的特质,因而这个句子可以单独表达一层意思。中间一层意思是个因果关系句,因为他的“胸怀宽广,思想高尚”,所以“能够真正现身教育事业并受到学生们的广泛赞赏”。最后一层是一个并列关系句。划分语义层后,句子间的关系非常明了,再辅以英语特有的句子构成形式,我们可以把上述句子译为:

He was a good teacher. As a man richly endowed with a generous heart and a noble mind, he was widely admired for his genuine devotion to education. He could not only deliver his lectures vividly and humorously, but also easily make friends with students.

不难发现,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有严密的SVO结构,它以逻辑事理为脉络来组织整个句子。因此,汉语里“一逗到底”的做法并不适合英语的句子。

四、结语

形合意合是英汉语言的主要区别,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形合与意合的特点,恰当的选择翻译方式。流水句是汉英翻译的一个难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找到英译汉语流水句的一般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把流水句按照语义层分为若干个小句,然后再辅以英语语言特有的形式化的特点。事实上,根据流水句表达的语用含义的不同,翻译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揣摩,抓住汉英结构的差异,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Nida,E.A.Translate Meaning[M].San Dmas: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3.

[2]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3]孙萍.实用英汉翻译新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申连云.形合与意合的语用意义及翻译策略[J].外国语,2003.

作者简介:郑丽(1985-),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黄河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

赵鑫(1985-),女,汉族,河南沁阳人,黄河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与翻译。

上一篇: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 下一篇:论中国民俗学史中研究对象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