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分析

时间:2022-04-18 01:30:48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分析

作者简介:高启昌(1979-),男,山东济宁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问题。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消费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农村居民在结婚消费方面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通过阐述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概况,分析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使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合理化、可持续化。

关键词: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已渗透到农村居民婚姻消费观念领域。结婚消费模式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并同时与政治、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一、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的概况

建国后的六十多年来,农村结婚消费观念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

(一)五六十年代的结婚消费观念

五六十年代的结婚消费“硬件”是脸盆、镜子、木箱。这是由于全国刚刚解放,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对结婚消费要求不高。结婚不需要什么彩礼,长辈看着合适就行,两家互相串个门,提前置办一些镜子、热水瓶、脸盆、大木箱等生活用品,扯上几尺布,做套新衣服;再挑个好日子,置办几桌酒席,最多不过20元钱,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吃桌便饭,就算结婚了。

(二)七十年代的结婚消费观念

与五六十年代相比,七十年代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结婚消费硬件也逐渐升级为“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由于当时人们衣物短缺,缝纫机成为流行物,负担着家里缝缝补补的重任。因此,结婚当天,缝纫机还得戴红花,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成为最抢眼的嫁妆。这不仅是在向别人炫耀家庭财力,也是在告诉人家出嫁的女儿心灵手巧,日后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婚礼费用总计约200元。

(三)八十年代的结婚消费观念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结婚消费物品也开始向电气化发展,彩电、冰箱、洗衣机成为新“三大件”。结婚时,除了必备的家用电器外,男方还得送女方一套新服装,再加上男方家修建楼房、办家具、请酒席等,结婚总花费已达三万元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当时很多农村家庭并不富裕,但在对待婚姻大事上却毫不含糊。

(四)九十年代的结婚消费观念

九十年代的结婚消费硬件是“三金一窝机”,即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及电话机、空调机。在结婚时,仅房屋装饰和购置结婚用品的支出就已达二三万,再加上其他方面的花费,当时结婚总花费比八十年代提高了一倍多。同时,开始逐渐流行婚姻车队、全程录像等形式。人们婚姻消费观念逐渐向大操大办转移。

(五)二十一世纪的结婚消费观念

进入21世纪,结婚“三大件”换代升级为票子、车子和房子,并外带酒宴、婚纱照、高档饰品等。人们开始注重结婚消费的档次,消费内容更加地丰富,消费形式趋向多元化、货币化、形式化。现如今,农村结婚时男方家建房子,置办家电、包办酒席等各项支出最少也将近二十万元。农村居民的结婚消费也趋向于比阔气、讲排场和盲目攀比,显然与我国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符,也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的原因

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国家政策的实施与推动、“示范效应”和个人的“爱面子”心理等三个方面是影响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的主要原因。

(一)国家政策的实施与推动

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是影响农村结婚消费变化的首要原因。首先,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增长,消费水平也逐年提高,这为农村居民追求较高层次的消费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现代家庭独生子女数量增多,且有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受传统婚姻思想影响的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婚姻重视程度增加,为子女的婚姻大事准备充足。

(二)价值规范中的“示范效应”

婚姻不仅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体。大部分的消费是社会文化熏陶和培养的结果,而人们的消费欲望与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价值观念和规范的影响。更进一步地说,人们容易受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同一阶层熟悉人的“示范效应”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和周围熟悉的人曾经做过的事情相似或一致时,人们常习惯于模仿熟悉人的行为。进而,农村居民在进行结婚消费时,常以社会上通行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考虑别人对自己消费行为的看法,试图通过“与时俱进”的结婚消费模式,使自己获得阶层上的归属感与身份上的认同。因此,在农村结婚消费中,人们经常同他人已经有过的结婚消费行为进行比较、追赶甚至超越。

此外,在社会化过程中,农村居民接受了传统价值观念和地域文化的影响,给子女成亲已成为他们一生最重要的任务。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农村青年群体越来越趋向于大众文化,如今他们所接受的本地文化熏陶则越来越少,进而影响着其婚姻观念的同时消费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三)个人的“爱面子”心理

要面子是中国人典型的特征,从面子行为来看,结婚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人们显示自己的权势、财富的行为,以此来获得个人心理上的满足和所属群体及社会的承认。从而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联络感情,以确保个人在继续交往中的社会地位。因此,为了符合社会的整体价值规范、获得群体的认可和赞同,个体的结合消费观念也会随着群体婚姻消费观念的变化而发生变迁

三、当前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合理化的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不仅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素质、优化农村消费结构、促进农村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实现农村地区的团结、和谐。但确立合理的结婚消费观念,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需要个人的努力。

(一)政府、社会要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理性的婚姻消费观

政府应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向广大公民传播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大力宣传弘扬科技嫁妆、集体婚礼等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同时对于社会上铺张浪费的的婚礼形式要进行报道,利用舆论力量引导合理消费;重视个体社会化过程,通过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化主体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效传递给下一代,逐步营造理性消费、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二)通过个人努力树立合理的婚姻消费观

1.成为经济独立的人

众所周知,现阶段经济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就是婚嫁活动各项费用的快速增长,而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却赶不上经济的增长速度。作为年轻人,应转变婚嫁观念,从自身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多替父母着想,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举办节俭、文明的婚礼。这就要求年轻人树立独立的经济观念,不依赖父母,从事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养相匹配的工作,由此获得自己的经济收入,学会为自己的婚姻消费买单,成为经济独立的人,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为保障自己的婚姻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2.树立现实意识

部分青年人利己主义倾向严重,置对方和自身经济条件不顾,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给男女双方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青年人应树立现实意识,摒弃“婚姻就是金钱、金钱就是幸福”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凭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崇尚节俭之风,反对盲目攀比。这既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也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睦,减少因借贷问题而造成的家庭纠纷隐患。

3.践行绿色结婚消费理念

绿色结婚消费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追求。绿色婚礼是相对于革命年代兴起的节俭的“红色婚礼”与改革开放时期兴起的时髦的、西式“白色婚礼”而言的,一种环保的、节能的消费理念。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下,奢办婚事既耗费精力和钱财,又浪费时间和资源。绿色婚礼提倡的是要把碳排放量降到最低,使幸福的含金量很足、很高,钱却花得很少,如公园婚礼、广场婚礼、公交婚礼等,他们不鸣礼鞭炮、不发香烟、不发请柬、不租名车。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降低了资源的浪费,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增强和文明素养的提升,对于个人来说,应建立绿色结婚消费理念,倡导新型的婚宴观念。(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燕民,金岩.关于农村结婚花费的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版),2007,(2).

[2] 黄荣.我国农村地区彩礼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3] 郭莲纯.近二十年城乡居民婚俗礼仪习俗的嬗变[J].辽宁学院学报,2008,(4).

[4] 耿莉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变化趋势分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3,(5).

[5] 宗敏.农村结婚消费面面观[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6,(9).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法简析 下一篇:剪式变身跳转体360度起跳阶段力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