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血管病后持续植物状态5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4-18 11:59:28

老年脑血管病后持续植物状态58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持续植物状态

持续植物状态(pv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其特征为意识内容活动丧失而醒觉能力尚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医疗技术的进步及脑血管疾病治疗和抢救措施的先进,老年脑血管病后遗症所致pvs日益增多。我院2000~2010年间收治老年脑血管病后pvs患者58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均为男性(收治范围均系离退休干部),年龄62~86岁,平均(749±623)岁。其原发病为脑梗死者19例(均为多次、多灶性脑梗死),脑出血5例,脑梗死伴脑出血4例,脑动脉硬化症合并帕金森综合征5例。33例中基础病为高血压者23例次,冠心病22例次(其中心房纤颤7例),糖尿病12例次,高脂血症4例次,慢性支气管炎5例次。病程:脑血管病3月至24年,平均(90±479)年;pvs 3月至11年,平均(182±168)年。

1.2 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符合1996年4月国内医学专家制定的“植物人”诊断标准;所患脑血管疾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临床检查及头颅ct扫描确诊。

1.3 并发症 合并支气管肺炎24例次,上消化道出血16例次,泌尿系感染10例次,多器官功能不全4例次,感染性休克3例次,重度营养不良3例次,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次,低蛋白血症19例次,低钠血症11例次。

1.4 治疗及预后 对于本组病人均给予以下治疗:①去除病因、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细胞血氧供应,应用维脑路通、复方丹参、脉络宁、血栓通等脑血管扩张药物及抗凝、解聚药物或手术治疗。②促进损伤的脑细胞恢复,应用脑活素、脑复康、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等促进脑损伤后可逆性脑细胞恢复。③营养支持治疗,每日3~4 h由鼻胃管给予鼻饲营养液及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④康复治疗,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脑血管病阶段)给予语言、智能及肢体的康复训练。⑤在疾病的晚期阶段加强生活护理,防止并发症(挛缩、褥疮、肺及尿路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等),阻止病情恶化。本组病例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经过上述治疗,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或病情处于相对稳定,但经随访观察,其中>2/3病例死于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远期预后不良。

2 讨论

pvs是一种不同于昏迷的特殊意识状态综合征,这个术语是1972年由jenect和plum首先提出的描述严重脑损伤患者行为,有睡眠觉醒周期,有反射活动,但无认知功能。据higashi等[1]估计,pvs的年发病率为25/10万,sazbon等[2]报道脑外伤所引起pvs的患病率为4/100万。在美国每年约有1 000至2 500成人存活在pvs。据粗略估计我国处于pvs的病人约为7万至10万[3],已构成了医学临床及人民保健事业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往统计引起pvs的病因最多是重度颅脑损伤,此外还有脑血管病、脑缺氧、脑缺血、脑肿瘤、脑炎、中毒代谢性疾病、退行性变性疾病等。近来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pvs的病因也发生变化,日本1984年全国调查植物人2 021例,其中由脑血管病引起者达1 369例(占6773%),而脑外伤引起者273例(占1305%),其他为炎症性疾病、缺氧症、一氧化碳中毒等。与10年前比较,脑外伤和脑血管病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年龄老化,>60岁占总数的60%[4]。本组33例均为老年脑血管病后pvs,以≥70岁者居多;基础病中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均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其原发病以多次多灶性脑梗死为主,其中26例伴发血管性痴呆。pvs是由严重损害大脑半球的急性或慢性疾病造成的[5],主要有3种病理表现:①弥漫性轴索损伤以严重闭合性头部外伤为代表,可引起整个大脑半球弥漫性白质变化。缺氧缺血性脑病亦可引起广泛的白质脑病;②大脑皮质弥漫性片状坏死可继发于大脑半球的急性缺氧或缺血;③丘脑坏死有时是最显著的发现。这3种病理表现经常混合存在,并与原发疾病的损害并存[6]。本组患者多数为反复多灶性脑梗死,脑缺血、缺氧造成广泛的脑白质病变,头颅ct多数显示伴有脑白质疏松改变。随着病程延长,智能逐渐减退,痴呆程度加重,意识状态越来越差,最终成为pvs。持续时间最长者达11年,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且老年脑血管病后pvs远期预后不良,由于长期卧床、鼻饲饮食,病程中反复出现支气管肺炎、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感染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常因并发症反复多次住院治疗,最后死于并发症,其中多数死于支气管肺炎。对此类患者,应强调积极治疗原发病,力争使脑血管病早期康复,阻止病情的不断进展、恶化,进入最终的不可逆状态。

参考文献

[1] higashi k, sakata y, hatano m, et 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patients with a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77, 40(9):876.

[2] sazbon l, costeff h, groswasser z. epidemiological findings in traumatic postcomatose unawareness[j]. brain injury, 1992,6(4):359.

[3] 乔德才,张琴珠,封茂滋,等.神经病病人持续植物状态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167.

[4] 王晨,周良辅.持续植物状态[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5):319.

[5] 马文龙,洪军.持续植物状态[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1,21(3):107.

上一篇:原始彩陶中的纹样图形研究 下一篇:中药钟型灸罩疗法治疗小儿疾病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