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团干部基层挂职实践研究

时间:2022-04-18 06:12:14

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团干部基层挂职实践研究

摘要:2010年底,团中央、教育部党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的工作,一年来挂职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作者结合自身挂职经历,以江苏省首批挂职团干部为例,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分析了高校挂职团干部的阶段性特点,阐述了到县级团委挂职的意义、作用和启示。

关键词:职业生涯;高校团干部;基层挂职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终身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历程;是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所有职业或职位的总称[1]。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的各种职业目标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也是个体逐步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并不断制定和实施新目标的过程[2]。、教育部党组开展的从全国高等学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中选派共青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一年的活动,不仅有力推动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加强了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同时也为高校挂职团干部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增添了别开生面的一页。2010年底,首批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正式启动,全国30个省份的1616个高校经过严格程序,共选拔确定了2625名挂职团干部。一年来,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深入基层、深入青年、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了解情况、系统介绍经验、扎实推动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努力锻炼提高,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经历了一次较全面深入的职业生涯探索和实践,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重要而独特的事件,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一、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基本状况

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共选派167名,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团干部120名,约占72%,女性团干部47名,约占28%,女性远低于男性;从年龄结构看,平均年龄是29.9岁,分布区间是23-41岁,年龄跨度较大,为18岁,但主要集中于26-34岁区间,约占总人数的89%,年龄不超过35岁的约占总人数的98%,共有128名年龄不超过31岁,意味着有77%的挂职团干部是80年以后出生。

从职级结构看,副处仅有3名,占2%,科级团干部是主体,占79%,科员也有部分比例,占19%;从履历结构看,几乎都曾担任或正在担任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因此,学者们对高校辅导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任专兼职团干部156名,约占总人数的93%,另外11名多来自学校学工部门和宣传部门。

2.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处于而立之年、职业生涯确立阶段

美国的职业管理学家萨帕将人的生涯发展分为成长阶段(出生至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65岁至死亡)五个阶段[3]。挂职团干部平均年龄是29.9岁,正处而立之年、职业生涯建立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凭借尝试错误以确定前一阶段的职业选择与决定是否正确。若自觉确定正确,就会努力经营,打算在此领域久留。其实还包括两个子阶段:①尝试(trial,25-30岁),原本以为合适的工作,后来可能发现不太令人满意,于是会有一些改变,此阶段的尝试是定向后的尝试,不同于探索阶段的尝试。②稳定(stabilization,31-44岁):当职业的型态都很明确后,便力图稳定,努力在工作中谋取一个安定的位子[4]。

(2)处于青年期的后半阶段

98%的高校挂职团干部正处于青年期(17-18岁到35岁)的后半阶段,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进入青年期,人的生理发展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个性趋于定型,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而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团干部和青年大学生同处于青年期,因此,高校团干部要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就需要尽早通过社会角色试验,亲身体验、感悟有关人生价值的社会现象、理论问题以及生活实践,团中央陆昊书记认为:“高校团干部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而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社会问题”[5],让高校团干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各种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与自我调节机制综合作用而形成适当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挂职团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要求。

(3)处于晋升提拔关键阶段

占挂职团干部总人数79%的科级团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校中层干部的重要后备力量,正处于行政级别提升和专业职称晋升的关键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我国正努力探索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发展机制,一些高校在辅导员级别提升和职称评定上进行了改革,如设立职级制与非领导职务、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单列,并探索高教系统内转岗、到地方交流任职等外部通道,但仍然有部分辅导员遇到了职业发展的“瓶颈”,亟需拓宽职业化发展方向,实现多样化发展。

(4)处于职业倦怠感高发期

一项针对江苏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显示:20.6%的辅导员认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莫名其妙的烦恼”,有22.3%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太累,想转行”[6],大部分高校挂职团干部,已经从事了5-10年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或学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对工作的热情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亟需一个从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到衰退的微循环,通过尝试新的职业生涯,学习建立人际关系、寻找心仪的工作、确定适当的职业领域,逐步建立稳固地位。而对于已经确定了生涯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通道的老团干,以及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工作激情尚未消退的新团干来讲,分外期望能通过基层挂职促进自身的锻炼成长,以实现在一个稳固的职业上安定地发展。

二、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高校团干部基层挂职的意义

1.帮助团干部进一步明确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有两层含义:一是确定自己是谁,适合做什么工作;二是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两者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了解自己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7]。作为自身处于青年阶段,并对其他青年有着重要影响的高校团干部,成功建立自我确认,准确社会定位,明确社会价值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个人事业发展同社会发展相统一,是团员青年政治工作的要求,而这正是职业方向定位过程中要分析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中,有89%的年龄处于26-34岁区间,即出生于1977-1985年,是成长在上世纪、成熟在跨世纪、工作在新世纪的改革开放一代、独生子女一代,从个人成长环境与其职业方向定位的关系来看,高校挂职团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四项基础因素,即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的形成,深受改革推动的社会发展的影响,由阶级斗争为纲、政治工作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渡时代烙印深深印在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中。在社会教化和自我内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一方面,团干部要宣传和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方面又要面对小悦悦、郭美美、药家鑫、地沟油、考研英语泄题等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悲剧事件;一方面要孜孜不倦,诲人不厌,以献身“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而感到神圣崇高,一方面又要面对自主创业、腰缠万贯的大学同学的怜悯,甚至是轻视、贬损。高校团干部面临着各种职业生涯的诱惑和考验,甚至对职业方向定位产生迷惑和动摇,一项针对江苏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显示:有34.3%的辅导员不是因为“喜欢高校辅导员工作”才选择这一职业,有35.3%的辅导员“对自己的前途”“说不清”[6]。

上一篇:狂人詹姆斯·卡梅隆 下一篇:《玩美女人》小镇女人的赞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