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2-04-17 07:07:20

独立学院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郭,女,1985年11月出生,籍贯:广西南宁,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摘 要:据根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开设了日语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共有466所,日语专业在校生达57万人之多。国内关于基础日语教育的研究不少,但多立足于公办高校,即一本、二本院校。独立学院的办学思路、学生特点等皆与一本、二本院校有很大不同,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独立学院。本文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旨在探讨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基础日语课程教学的适用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基础日语教学;教学模式;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合作学习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开放,独立学院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大的力量。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日语专业。据根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开设了日语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共有466所,日语专业在校生达57万人之多。国内关于基础日语教育的研究不少,但多立足于公办高校,即一本、二本院校。独立学院的办学思路、学生特点等皆与一本、二本院校有很大不同,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独立学院。本文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旨在探讨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基础日语课程教学的适用模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工程,因此,探讨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从学生出发,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制定适用的教学策略。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公办院校的学生有着鲜明的差别,其特点主要有:

1.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较差。

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的学生在智商上并无巨大差别,大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自制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事实上在独立学院中亦不乏天才,他们大多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却因为偏科严重,高考分数不理想而无法进入一本、二本院校。因此,教师需要在专业教学中设定相关任务,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社会交际能力强,渴望得到认同。

独立学院的入学分数普遍较公办院校低,这些在中学属于成绩中等或偏下的“调皮学生”,往往比“优等生”具有更强的社会交际能力。进入大学之后,相对自由的校园生活更有利于其社会能力的发挥,例如能将学生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必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3.职业意识较强,追求实用性。

独立学院的日语毕业生,大部分进入企业工作,继续深造和成为教师的只占极少数。高昂的学费,给大部分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更迫切的追求实用性更强的知识,更看重实践能力的养成。冯立华(2011年)对260家招聘日语人才的单位进行了调查,其中招聘日语翻译的147家、教师25家、对外业务等88家,硬件条件为国际日语一级,其他必备条件有:口译流利,笔译通顺;熟悉办公室软件操作,熟练书写各种信函,中文功底好;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抗压能力强;英语熟练,最好具有四、六级证书等。①因此教师在课程的设计环节必须要考虑如何满足实用性的诉求。

4.心理需求多元化,个体差异大。

一方面他们抱有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不得不”花费高额学费进入三本院校而感到自卑与不甘。在笔者从教的数年,既遇到过因过分自负而不屑于老师所授知识的学生,也见过因“自我否定”而封闭内心,消极面对学习的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比起公办院校,个体差异更明显,他们的心理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做为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如何应对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具有以上特点,因此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始终围绕学生的特性,不断探索和总结,切不可盲目套用公办院校的教学模式。

二、独立学院基础日语专业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

《高等院校日语号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规定了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并使其了解日本概况,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结合学生的职业诉求和就业情况,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日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应以“基本技能”加“技能实践”两点为主线,将多种实践形式与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夯实学生日语基本技能,以练带学。大纲还规定了“第1学年课堂教学每周应不少于14学时,总学时数至少为476学时;第2学年课堂教学每周应不少于12学时,总数至少为408学时”。然而现在各高校都面临着缩减课时,删减基础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情况。这一新形势对从事日语基础教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日语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是“零基础”,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要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缺斤短两”,就必须注意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同时,基础日语课程还要与视听课程、文化课程等结合,使学生建立起日语学习的宏观架构,提升其综合素质。

由于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硬件”有了更多苛求。在中国社会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高校都将“日语国际能力测试N1、N2”或“日语专业四八级”等做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测试固然是检测水平的重要手段,但独立学院特殊的土壤,需要更灵活,更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三、独立学院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策略

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基础日语课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和策略。

1.听说先行,以“听说”带“读写”。

日语的基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模块。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为主,大多采用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特别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的讲授,老师往往只专注于词汇句型的精讲和语法的解析,基础日语课堂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放在专门的听说课程中进行即可,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意识。在日语课堂中,“听”是学生接收教学信息最直接的方式,而“说”则是学生对所接收的知识进行消化整理后最直观的输出方式。在课改新形势下,基础课程的比重被削减了,实际要是对横向课程间的结合做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较之公办院校,个性更为张扬,加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久的毅力,他们对于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接收程度不高,听课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将“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让学生多听多说,通过嘴巴和耳朵的运动,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在一、二年级基础日语课中,曾要求学生进行“每日一讲”的练习。在每次基础日语课开始前,由一名学生用日语进行发表,内容可以自己写,也可以选取别人的文章,发表中出现的新单词要事先写在黑板上,标明读音及意义。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有的讲最近发生的新闻,有的与同学分享读过的美文,有的兴趣盎然的讲自己感兴趣的动漫、音乐等。

2.注重文化导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学习语言决不能离开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成长的土壤。“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方向,从而使民族语言带上自己的文化特征,形成区别于其它语言的特点。”②日本文化厅1999年发表了题为《今后日语教育的推进―以日语教育的新发展为目标》的报告书,明确指出:“异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将成为日语教育的新方向。近年来,许多日语教学研究者也纷纷将目光投入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

基础日语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是语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若将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割离开来,学生学到的只能是生硬的“中式日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己成为日语教育界的共识,而在交际中存在着不能单纯用语法解释的表达方式。如教材关于「~てもいい这个句型的说明是:「~てもいい表示许可,意思是“可以……”;「~てはいけない表示禁止,意思是“不能……”。于是有的学生会这样造句:

A:ここに座ってもいいですか。(我能坐在这里吗?)

B:いいえ、ここに座ってはいけません。(不,不行。)

从语法上看该对话并无错误,但是在日语的文化背景下「~てはいけません是比较严厉的语气,在这个语境下用于拒绝是不礼貌的。此处不妨用委婉的拒绝方式,如「あのう、すみません……,然后再说明不能坐的理由才较为得体。

此外,交际中还存在着诸多非语言行为,如手势、姿势、表情等,这些因素在语言教学中同样不可忽视。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耐性较差,若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解语法与词汇,他们往往会觉得枯燥难懂,从而使去学习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基础日语课上每每介绍到文化的部分时,学生的热情就会迅速高涨,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如何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需要将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进入以日本文化为背景的特定情景,模拟该情景下的真实交际过程,着重体会同一语境下中日表达形式的差异,同时配合大量案例进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学习语言。

3.设置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缩写 TBLT)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目标语言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教师不以语言是否精准而是以任务是否完成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使用这种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自主学习能力及自信心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新在美国兴起并盛行至今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来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将任务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置具体的任务,如收集某一语言现象的用例、分析用法相似的助动词等等;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内部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最后,评价的标准要以整个小组的完成情况为基础。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张扬和个性和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以团队形式下达任务,能激起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习自律性。笔者在担任大二的基础日语课的教学工作时,要求学生每四人为一组,就每一篇课文相关的文化或社会背景做调查,最终制作成PPT用日语在课堂进行发表。每个小组必须明确分工,标明“资料收集”、“编辑”、“翻译”、“演讲”等人员,并鼓励学生参与每一项工作。结果是,这些在中学时期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不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甚至能提出思考,发现新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枝新秀,独立学院的日语教育才刚刚起步,缺乏体系化的教学研究。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和公办院校的日语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上观点,这仅仅揭开了冰山一角,今后还有更多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立项课题《北部湾经济区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JGA25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福刚,谢述玲.透视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模式[J].教育理论研究,2012(11).

[2] 朱琳,程菱.基础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因素的尝试―以跨文化交际为出发点[J].台州学院学报,2011(1).

[3] 郭举昆.共同学习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4).

[4] 李杰.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5] 冯立华.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家,2011(22).

注解

① 冯立华.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家,2011(22).

② 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47―148

上一篇:管理者必须提防的管理误区 下一篇:浅谈EPON接入网网络技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