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增值分配模式探究

时间:2022-04-17 02:37:3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增值分配模式探究

摘要:利益相关者概念自提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企业作为各种相关利益关系的集合体,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模式也因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不同而不同。本文试图将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延伸到企业价值的层面上,在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范围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两种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价值增值分配的模式即:基于利益相关者贡献大小分配与基于作业分配的模式。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企业价值增值 分配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2

一、引言

在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股东至上的企业经营管理原则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在这种观点下,企业的各种管理工作应以实现股东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被视作理所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企业的主要出资者即股东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但随着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治理层权利越来越大等问题的出现,这一观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社会大众的质疑,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将更多利益主体利益纳入企业治理等方面成为迫切需要。

“利益相关者”概念是斯坦福研究所于1963年第一次提出的,但在过去的时间里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范畴一直存在争议。尽管如此,关于利益相关理论的研究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关于其的应用研究已经推进到了公司治理、公司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等多个研究层面,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本文试图将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推进到企业价值层面上,具体探讨企业价值增值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分配过程。企业价值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是由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资本转化而成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范围不同将导致企业价值及其增值的分配模式的不同。

二、利益相关者范围界定

要探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价值增值分配问题,首先要明确企业价值增值分配的对象。物力资本投资者的典型代表即股东,人力资本投资者的代表为企业员工及管理者。企业价值及价值增值的形成主要是由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所投入的资本转化而来的,依此逻辑推理则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价值增值的分配对象应该为各利益相关者。但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关于利益相关者范围的统一认识。概括起来讲,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与企业有关的个人或单位都应该包括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之内,即广义利益相关者,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弗里曼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有与企业有实质性联系的个人或单位才应属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狭义利益相关者,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克拉克森等。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采用第二种观点,原因有两点:一、办企业不是办社会,将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主体都看作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违企业存在的初衷,二、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企业价值等同于所有利益相关者价值的集合,这种等同关系在理论上讲是成立的,但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这种关系是无法衡量的。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利益相关者即企业向企业投入资本并因此承担相应风险的利益主体,据此本文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与次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指与企业签订投资契约、向企业投入物力资本或人力资本的利益主体,如股东、债权人和员工等。次要利益相关者指除主要利益相关者以外的与企业签订非实质性契约的利益主体,如顾客、潜在投资者、投资分析师等,则企业价值增值的分配对象应为与企业签订投资契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三、企业价值增值分配模式浅析

(1)按各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分配

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签订投资契约向企业投入人力或物力资本的利益主体,企业类型与组织形式的不同都会导致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所含主体范围的不同,在本文中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将股东、管理者、员工及债权人看作是一般目标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主要利益相关者所涵盖范围不同的情况下,也可根据下文中的研究思路来研究目标企业的价值分配。则此处目标企业的价值增值的分配对象就是这四类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企业除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者、员工及债权人)像股东一样对企业投入了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性资本,承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与传统企业理论不同,这些利益相关者不能作为固定收入者而存在,其投资的回报率应由其对企业的贡献来决定,投资者对企业的贡献是由其所承担的企业风险的大小来决定的,在财务管理学中,投资者承担的企业风险的大小通常是由其投资的资本成本或所要求的报酬率来衡量的,则此处我们在确定目标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分配率时可根据其投资的资本成本或要求的投资报酬率来决定。股东作为企业的直接出资者,其具有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即无论发放股利与否,企业扣除了管理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回报之后的剩余价值都由股东所有,则此处重点是要确定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投资资本成本。管理者和员工的资本成本可以用财务管理些中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即Rs=Rf+βi*(Rm-Rf)。Rs就是管理者或员工的资本成本,Rf是市场中无风险投资的报酬率,βi是指利益主体承担的风险水平,Rm是市场的投资报酬率。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Rm及Rf这两个指标是容易取得的,关键在于怎样确定风险水平的大小,这里比较合理的做法就是让独立的风险评估单位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客观独立的评估,以此来确定企业中管理者、员工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债权人投资的资本成本可以根据其对企业投资的票面利率来确定,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债权人对企业投资的面值、期限、购价及票面利率用试值法来确定债券人的实际报酬率。确定了各利益相关者投资的资本成本,也就确定了其所承担了经营风险,也就可据此来分配目标企业的价值增值。

(2)按作业分配企业价值增值

作业简单的讲就是企业为了提供一定产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现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这形成了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量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给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至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最终产品作为企业内部一系列需要的总产出,凝集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因此,作业链同时也表现为价值链,作业的推移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和转移。作业就是通过消耗资源来创造企业价值的业务单位,作业的行为主体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消耗的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及知识资源等都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的投资,则我们就可以通过作业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

首先我们要在作业分析的基础上,确认作业、主要作业,将同质作业合并建立作业中心,各作业中心是企业价值创造和增值的核心动力,我们就可以按各作业中心的贡献大小将企业的价值增值分配到各作业中心中去,这要求企业要有很完善的作业管理方法,各作业创造的价值有很好的衡量标准,比如我们可以用各作业中心所耗用的资源的现时市场价值来作为作业中心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大小的评价指标。

作业是消耗资源的业务单位,在同一个作业中心中肯定会消耗不同的资源,接下来就根据消耗资源的类型在同一作业中心中细分出资源中心,资源中心大致包括人力中心、实物中心、知识中心及财务中心等。这时就可以将作业中心分配所得的企业价值增值额根据各资源中心的贡献大小分配给各个资源中心,和上面一样,此时的衡量标准就可以是各资源中心所耗资源的现时市场价值的大小。

图3 企业价值增值按作业分配

各种资源都是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投入的,如人力资源大多是由员工提供的,实物资产大都是股东投入的资本转化而来的,知识资源大都是由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的,财务资源则是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投入的,在将企业的价值增值分配给各资源中心后,就可根据资源投入的不同主体将企业的价值增值分配给各投资主体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此步骤如图3所示。

四、结语

本文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价值结合在了一起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价值增值分配。在讨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目标企业的价值增值分配时本文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按贡献大小来分配价值增值,另一是按作业分配价值增值。按贡献大小可以看作是按承担的风险水平来衡量,在财务学中,风险大小一般用资本成本来评价,所以此处按贡献大小其实就是按各利益相关者投资的资本成本来分配企业的价值增值。按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增值进行分配是我们在作业成本法的启发下得出的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中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还有待进一步的填充与完善,希望此种想法可以为其他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马广林.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价值增值创造与分享[J].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2006(1).

[2]孙建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价值增值的形成和分享[J].经济研究导刊,2010.

[3]安春娟.企业价值增值分享与报告[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刘利.利益相关者理论各阶段主要观点的评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

上一篇:平衡计分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如何发挥绩效考核在岗位管理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