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两国初始现代化之比较

时间:2022-04-17 05:12:19

中英两国初始现代化之比较

摘 要: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先开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其发展与进步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各个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有着诸多差异。中国是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之下被迫走上现代化之路的。中英两国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工业化;现代化;比较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首先爆发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生产力水平,开启了英国社会现代化之路的进程,并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和影响了整个世界,而中国也深受其影响,开始了现代化之路的探寻与尝试。

一、现代化始发形式的不同

罗荣渠先生依据现代化的两种不同始发形式将现代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即:“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in),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的社会变革的道路,又称内源性变迁(endogenous change)其外来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一类是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这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又称外诱性变迁(exogenous Change),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因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现代化是突破原有农业大生产力形态转向工业大生产力形态引起的社会巨变。……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内源性现代化,……主要是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概言之,内源形式的现代化是内部因素积累和创新的过程,是自下而上以自发自觉的形式展开的;外源形式的现代化是内部因素积累不足而外部因素传导性的巨变。

英国属于典型的内源性现代化国家。英国国内现代生产要素和文化要素得到有效的积累并足以引起内部创新性现代化的发生,主要表现在:第一,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切障碍,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壮大,建立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不断扩大的社会分工使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手工工场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就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宗教文化向大众世俗文化过渡得以完成,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为现代化的开展提供了思想上和智力上的保证;第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传统文化要有质的变化,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扬弃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第五,在帝国主义扩张时期,英国广占殖民地和市场,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原始动力。总之,“英国通过政治体制革新、经济发展和海洋秩序的建构为自己将来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国从边缘走向中心”。

从中国现代化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属于外源性现代化国家。从鸦片战争至今的半个世纪里,是中国从传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大转折时期,国内的现代化因素和文化因素是积累不足的。“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上,外部因素的作用是大于内部因素的,就中国的现代化的一些重要方面而言,西方的进展贡献是颇多的。”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优势,资本主义萌芽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足以突破封建自然经济而占据主导地位,其发展是弱小与零星的。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政治制度不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应有的政治保证。文化上,传统的儒家文化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八股文、文字狱极大的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说,当时的中国不具备向现代化转变的历史条件和动力源泉。

二、现代化进程特征的不同

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其现代化的步伐先于欧美其他任何国家,所以英国的现代化之路只能以自我探寻的方式进行。在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中,英国是工业革命的首发地,其结果是彻底改变了英国工业化水平。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比例越来越大,在强盛时期号称“世界工厂”。“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实质上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法的普遍扩散化过程。”英国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使现代化进程有了明确的预过渡期,在现代化开始之前,有了充分准备和集聚暖化的过程。在经历了漫长的预过渡期后英国逐渐稳步进入现代化道路。在1850年前后,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成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此后,英国的经济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技术设备落后,不思改进,经济结构老化,制约了英国现代化的发展。在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中,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开始于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一枝独秀,独揽天下。所以,英国后期被美国和德国赶超。一战期间又受战争创伤,经济实力下滑,海上霸权丧失。1933年的经济萧条使英国经济雪上加霜,其实力再一度被削弱。二战后,英国损失惨重,工业地位和经济地位严重下降,昔日强盛的“日不落帝国”逐渐衰落,不得不放弃世界一流国家的宝座。如此看来,英国现代化的总体特征是早发自发、早期领先、中期沉沦、渐进演化、后劲不足。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受外来因素的冲击被迫开始现代化之路。清政府发起的自救运动,虽然创办了众多企业,但其性质是官办、官僚的,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缺乏现代化因素的有效积累。而封建地主阶级有志之士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不能为落后的生产关系所容纳,其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彻底变革国家的政治制度,扫除生产关系上的一切障碍,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将会是举步维艰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现代化建设缺乏经验,国际国内局势紧张,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出现了种种失误。1978年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我党在科学地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后终于找到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沿着这条道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GDP 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城镇化率超过了5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现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年来,中国积极地融入国际政治舞台,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彰显了中国成功崛起后的大国形象。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较晚、被迫开始、前期模仿、中途坎坷,但后劲大,前途广阔。

三、现代化进程中政府作用的不同

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并不突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迫使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目的是适应现代经济体系和市场需求。在现代化起步阶段,英国政府积极推行重商主义、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重商主义使商业资本主义在英国迅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产生了新的商业资产阶级。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并不自觉的角色,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农民成为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为资产阶级提供自由廉价的劳动力。海外殖民则是英国为了寻求廉价原始的生产资料和开阔广大的世界卖方市场,为英国现代化积极演变和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说,英国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是处于辅助次要地位的、是间接意义上的,这就促使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对工业产品表现出极度的需求。深受当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经济自由放任主义理论的影响,英国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市场的经济活力空前活跃。直至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英国政府才开始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使政府以更加积极的手段干预经济运行。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政府就积极介入,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影响巨大。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为自救发起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这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进行的,政治力超出了经济力,严重妨碍了经济规律的正常运行。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遏制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经济发展应有的活力。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号强国,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现实国情使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依赖苏联。由于受斯大林主义的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管理生产、资源分配及产品消费各个方面都被政府以指令的形式进行,而市场配置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才开始放宽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特别是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之后,我国的经济活力空前活跃,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逐渐减弱。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时期,政府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势必放宽对经济的监管力度,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英国的现代化是从原始现代化向初始现代化自然过渡自行完成的,是内部因素聚变自发推动和各种综合因素合力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则在国内缺乏主导的、强有力的推动因素,是外来因素的植入被迫开始的。所以说,中英两国的现代化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现代化的类型、进程特征和政府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过程,具有趋同性。两国现代化的发展都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最终目标就是现代化的实现,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J].江海学刊,2010(4).

[3]吉尔伯特·罗子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78.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上一篇:室内环境监测在室内环境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下一篇:冬日暖心菜 美食家的人生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