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

时间:2022-04-16 05:00:34

纺织业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

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都是由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要从国际贸易一般理论出发考察中国的纺织业贸易,其贸易数量、结构和流向取决于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国际行业格局的分析。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和ATC达成的新情况下,必须要灵活机动调整贸易政策,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保护并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目的。

国际纺织行业:格局变数较大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和转移,国际纺织行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在以下几点: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纺织行业上的发展呈现不同趋势。一方面美、法、日等发达国家的纺织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滑落,其出口纺织品属弱优势产品,已失去昔日的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无显著相对优势可言,在国内已属衰退行业,竞争力较小;另一方面意大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尤其是高档纺织行业却是越来越强大,在国际竞争中居有较强的相对优势。尤其是意大利,其时装业极其发达,在高档服装领域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占有力强,因此具有相对较强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纺织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但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劳动力等成本相对低廉,纺织行业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日趋提高,尤其在低档的纺织品领域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可是由于出口国家的相对较多,出口产品的同质性使得低档纺织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这些国家已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我国纺织行业:竞争力日趋提高但面临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日趋加快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纺织工业国际地位日趋提高。和其他纺织行业出口国家相比,我国纺织行业在总体上出口的相对优势较强,其原因主要是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状况相对他国来说较好,具体说,一方面因为我国纺织品自然资源丰富,如棉花产量一直位于世界首位,占世界棉衣量的1/4左右,苎麻纤维品占我国纤维总量的1%,而在世界上则占到99%。亚麻也是我国的特色资源之一,蚕茧和厂丝产量则占世界的70.5%以上。另一方面我国纺织业具有劳动力多、成本低的人力资源优势。而这在如纺织业这样的劳密型为主的产业国际竞争中具有很大优势。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过程中,纺织品出口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总体上看,中国纺织品出口仍未摆脱以数量增长型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发展模式,与发达的纺织品出口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纺织品出口创汇水平偏低,与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则相差数倍至十多倍。出口商品结构尚不合理,纺织出口商品以中低档普通产品为主,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少,技术水平低,质量不稳定。基本上以出口衣着产品为主,装饰用纺织品出口比重很低,产业用纺织品出口几乎是空白。

同时,我国纺织业还受技术水平、资金、外贸体制等影响制约,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增长。特别是随着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纺织工业竞争加剧,加之各种新兴贸易壁垒的兴起,我国纺织业面临更多的压力。如何应对国内、国际的问题及竞争是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业出口的关键。其面临的具体问题如下:

纺织业商品结构不合理。我国纺织业目前仍是以服装为龙头的传统中低档普通产品为主,其比较优势也仅属传统纺织品范围,如棉纺织品、丝绢仿制品、麻纺织品、服装等,而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化纤、纺机及新兴纺织业领域(如纺织品在航空航天、冶金化工、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应用)、装饰用纺织品我国则明显处于劣势,有些甚至还是空白。

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我国更是不足,1995年总产量仅为90吨,而发达国家则在这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贸易增长速度也高于衣着类纺织品。可见,我国纺织业各行业结构不合理,各类纺织品竞争能力强弱不一,发展极不平衡,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纺织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和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

纺织业劳工成本呈上扬趋势,而劳动生产率却在低水平徘徊。传统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一支庞大的、成本较低廉的产业大军,它一直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动力和优势。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国纺织业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的变动却使我国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年均增长率为5.4%,而同期,印度劳工成本从1980年的0.60美元/小时下降为1996年0.56美元/小时,印尼、巴基斯坦的劳工成本相对我国来说年均增长率也仅为4.2%和7.6%,这意味着我国纺织劳工成本相对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来说正逐渐增加,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纺织业技术水平落后,核心竞争力缺乏,产品竞争优势不足。我国虽然拥有的棉纺机械设备占全世界总量的33.7%,但绝大部分是比较落后的有梭织机,无梭织机与有梭织机的比仅为43%。

纺织设备革新改进缓慢,达到80年代水平的机器不足20%,新兴设备仅占16%,50~60年代设备仍有40%在超期服役。加之纺织业规模小、分散性大,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如我国化纤工业,1991年我国618家化纤工厂生产能力为226万吨,平均生产规模仅为36570吨,与世界平均规模相差10倍左右,平均制造成本比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高出25%以上。

随着MFA逐步取消和ATC协定的实施,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国内竞争市场也将可能会被大量涌入的高档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发达国家纺织商品占据半壁江山,我国一些竞争力弱的产品有可能被排挤甚至放弃市场。如化纤品市场有可能受到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威胁,棉纱市场有可能被巴基斯坦挤占。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纺织业面临着巴基斯坦、印度及东盟各国纺织业异军突起的冲击,但从他们各自实力来讲我国纺织品还占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中低档纺织业上最近和以后几年内暂时不会失去纺织大国的传统位置,这无疑为我国纺织业出口,缓解进口压力提供强有力支持。

然而,我国纺织业整体竞争优势并不突出,面临着诸如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弱或空白)、技术落后等问题,发达国家随时会动用WTO和ATC规则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予以限制或制裁,如采用反倾销、反舞弊条款及保护措施制度等,纺织业仍面临着国内外各方面压力。在当今纺织业形势下,有必要调整原有的纺织业贸易政策。

适时而动调整我国纺织业贸易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对纺织业采用了高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使得纺织业贸易保护程度相对于其他国内产业来说保护程度偏高,这一方面有利的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纺织业不思进取、亏损严重的局面。

鉴于我国传统纺织业具有国内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国际竞争能力和一定的比较优势,我们应适时取消对国际纺织业不合理的进出口高保护结构,减轻纺织业上下游产业进口压力,引入国际竞争,以此促进本国纺织业结构调整,提高其市场营销、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顺应加入WTO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下降关税,减弱关税对我国纺织业的贸易保护。但这并不是全部取消关税或一步达到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由于MFA用10年时间回归WTO,因此我们可以在10内逐步将关税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协调的关税水平上,即纱线类5%,织物类10%,服装类17.5%的水平,让保护产业在保护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竞争压力,从而有利于成熟。

注意非关税壁垒的运用。一方面由于关税保护的方式日益落后;另一方面,由于非关税壁垒具有隐蔽性、限制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性等特点,因此,非关税壁垒理应成为保护我国纺织业的主要保护手段。

管理、引导外资投向。限制其进入我国传统产品领域以避免其在国内外市场上与我国的产品发生正面冲突,将其引向我国纺织领域中的薄弱行业和空白项目,如化纤原料项目、化纤高新产业、新兴纺织领域等,从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本国这些领域的产品竞争力。

扩大企业的自营出口权。对某些具有出口能力和条件的企业可以放开自营出口权。同时取消出口纺织品配额许可证管理,择优分配,不搞黑箱操作,公开招标,提高我国纺织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上一篇:三博士激辩MBO 下一篇:第一产煤大国怎么还进口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