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高职理念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时间:2022-04-16 03:55:40

牢固树立高职理念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要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正确高职理念指导下,通过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计划,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培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理念 师资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10-02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general higheducationaredifferent intheireducativepurposes.We shouldunderstandthecharacteristics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xactly,constructingability- orientededucative plans andhighqualityprofessionalteachers, putting students first and trainingthemto beskilledpractitionersforeconomicand society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as professional teacherseducativequality

1 怎样认识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国教育面临三大任务:普及、发展、提高。普及指普及9年义务教育;发展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列入发展的重点,因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需求,尤其是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短缺,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社会类型。

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高教方向、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从学科、专业结构出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市场为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的应用人才。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本位、专业本位。知识体系:基础体系――专业基础体系――专业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本位,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岗位能力、市场、行业、岗位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非专业化教育”,不是理论教育为主,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以培养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必备的能力为主,理论够用即可。

高职的专业设置不是以学科体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而是从职业行业岗位的需要设置专业:如金融、导游、物流、营销、销售等。

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也不是从学科体系考虑、知识结构考虑,而是从岗位能力的需求出发,把未来的工作岗位分解成必备知识和能力,以此为依据设定课程、编写教材。在理论知识方面,不求系统、完整,以够用为度,强调能力的培养,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教育要与普及高等教育“划清界限”,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不是高低层次之分,而是教育类型、培养目标的不同,是适应社会不同需求、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分工不同,不是高低贵贱之分。从事高职的干部、教师、包括学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高职的重要性、紧迫性、不可忽缺性,不可取代性。

2 牢固树立高职理念,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计划

牢固树立高职理念、培养具有职业岗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最主要应落实到教学计划中去。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要避免本科化、中专化。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就是给学生行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行业为目标、职业能力为主线,来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选定和编写教材等。

“双证书制”。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培养与需求,要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学生毕业时,既有大专(或本科)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应“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双证融通”,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体现了高职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者并重的价值取向。因此,实行“双证制”,是高职院校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要将双证教育融合在一起,也称“双证融通”。学历证书主要指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要经过考核鉴定而取得。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将该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有机结合,在专业培养方案“嵌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突出职业教育特点。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必须紧扣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当然,学生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还要对他们加强辅导、培训或鼓励他们到社会上去参加培训班、去考证。

“双证制”、“双证融通”,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有人说,这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一场“肉搏战”,胜者续,败者出局。可见“双证”教育的重要性。为此,要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在课程“整合”上下功夫。

普通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体系,按知识系统为单元的。“三段式”教学计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但与工作实际距离很远,学生真到工作岗位上还有重新学习,由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在学时,不知学习这些课程的作用,枯燥乏味、不感兴趣。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是“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这样可以缩短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到工作岗位上不必重新学习。

工学结合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基本途径、关键环节。教育部提出,在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校社合作、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概念很多,实质是一致的。“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以能为本,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即工作与学习结合,这里讲的“工作”是指与你专业密切相关的,以员工身份参与的真实工作,应给学生报酬的,是具有员工实际责任的工作,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实干真做,但又纳入教学计划,即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要求的教学活动,最终以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工作实绩为测量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工学结合”,是做中有学,学中有做,做为了学,学为了做,做和学完全糅合在一起的,两者互补而不可缺一,学做人与学做事统一,专业能力学习和通用能力的学习融为一体,使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工学结合”的基础条件是校企结合,要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行业、用人单位,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进入社会企业,进行必要的职业实践活动,通过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注意社会环境,了解职业要求,领悟企业文化,找到就业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实行“工读交替”,对学生全面的锻炼,有助于把意志教育、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学习中去。

“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制定科学、严密的实际计划,从学生的职业技能活动需要出发,重新组合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其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学生离校后,如何管理?教师如何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如何开展工作?有的学校建立返校日、汇报日、电话联系制度以及网络管理。不少学校把现代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去。

“工学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制度首创活动。早在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赫尔美・施奈德创建工学交替“经营模式”以来,已有100年了。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实行工学结合,和一百年前大不一样了,必须兼顾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必须建立三方都能投资的运行机制,必须建立一整套新的教学秩序、年级制、学分制,学计划,管理制度等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职业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紧密挂钩确保有较长时间的岗位专业学习和能力培训,毕业后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2)实践性,强调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瞄准未来的职业岗位,加强岗位能力的实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技能。

(3)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让学生选择。

3 树立高职理念,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适应高职教育、高职学生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高职的关键。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高职理念,从普通高教转到职业高教,从专业为本教育转到能力为本教育,从智商开发为主转到以情商开发为主,从教会知识转到教会学习、教会做人,即育人育能上来。

(1)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各系、各专业要有带头人,每个专业至少1-2个教授,3-4个副教授或博士,形成合理结构的梯队。

(2)引进与培训相结合,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教师,有计划地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包括到国内外进修,到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挂职、兼职等。

(3)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4)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任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兼教双兼制(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

(5)加强师德教育,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实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晋级制度、考核制度、聘用制度、分配制度。

4 牢固树立高职理念,以学生为本,在育人育才上下功夫

学校要以学生为本,要关心和帮助学生成长,把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研究学生,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有较大的差别,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入学率从原来的6-7%发展到今天的50%以上(上海)。全国高校入学率已达23%,高职高专学生原本是中专、中职学生,或流放在社会之中,由于高校扩招才成为大学生。不少人对上大学准备不足或不准备上大学,他们是“准备不足的学生”、“有困难的学生”,不少人学习动力不足或不愿意学习,是社会或家长强迫他们来学习,不会学(方法不当),没有兴趣学(不喜欢的专业、课程)。他们最缺什么:缺动力不是缺智力,缺情商不是缺智商,大部分学生很聪明,智商是高的。应着力开商,而不是智商。只有情商开发出来了,学习动力足了,就能发挥智商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之一是诱导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康德说过:“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教育的功能,一是教人懂事(知识),二是教人做事(能力),三是教人做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最艰难的是教人做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写了一个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①学知(知识),②学做(能力)③学会共同生活(合作精神),④学会发展(适应和改造环境),后两条强调的是做人。

学校的任务既要教学生懂事、做人,更要教学生做人,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们的民办高职院校面对学习心理上严重的准备不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在“育人”上下功夫。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有多元智能,我们不仅开发一方面的智能,而要从他们的专特长兴趣爱好出发,开发其专长。如有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不擅长,但动手能力很强,喜欢实际操作;有的人对汽车设计不行,但对汽车很喜欢;有的人对数理化不感兴趣,但对工艺设计制作感兴趣。

我们的教育要转变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开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情商的作用占80%,智商占20%,我们也要转变用开发智商的方法来开商。对高职学生如何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如何“教会做人”,要贯穿教育过程之中,做到全员育人、全育人、全面育人。首先要端正对高职学生的看法,从总体来说,他们是当代青年中比较优秀的部分,他们热爱祖国、要求上进、渴望成才、拥护改革开放,他们是改革开放、大众化教育的受益者。要加强养成教育、成功教育、多元化、广性化教育、合格教育。精英教育强调选拔和淘汰,如“竞技体育”;大众化教育强调帮助人人合格,却又不限制任何人的发展,如“全民健身运动”。①养成教育。这些学生在成长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我国小学4年级分流。形成良好习惯,靠培养、靠实践、靠环境多达5个指标考核:早自习7:30,第一节课8:50,下午第一节课1时,晚自习6:30,熄灯10:20,班主任点名,这样已是6:30-8:30,宿舍熄灯,到教师自修。②成功教育。相信人人有才,人人想成才。现在影响学生发展的是心理障碍,自卑感、失败感的心理,自暴自弃。自尊、自、自强的教育鼓励一个进步,看到自身潜力,看到竞争压力,增强紧迫感,激发兴趣。③多元化、个性化教育。实行多种条块的教学计划,高职理论应是多元智能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岗位能力结构理论,让学生有选择性,不是固定化,一个模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完成学分即可。有几种证书即可。有职业岗位能力,学分替代制,可以换专业。

5 结语

高职特点:①培养目标,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②教育核心不是以专业为本,而是以能力为本;③教学计划注重职业(育人)和职业生涯能力需求(育能)。④基础理论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可宽可窄,以实用为度;⑤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高职的关键;⑥工学结合、校社结合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基本途径;⑦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基础;⑧情商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高职教育的理论基础。

上一篇:学科建设的内涵、目标及其内容的相互关联 下一篇:市场营销课程案例教学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