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与治疗

时间:2022-04-15 07:43:05

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与治疗

【摘要】目的对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与治疗方式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慢性乙肝肝硬化和血小板减少状况进行分析。结果6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在经过治疗八周之后,有49例患者病情好转,其临床治愈率达到81.67%。结论血小板减少可以看作是慢性乙肝肝硬化病情发展的信号,可以作为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过程提供数据支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意义与治疗

肝硬化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主要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长期作用而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由于目前我国饮食和公共卫生监管不严,使得乙肝在人群中广泛流行。多数肝硬化都是由肝炎发展而来的,肝脏代偿功能逐步减弱,一旦出现肝炎,就很容易造成黄疸、出血、昏迷、腹水等临床症状,后果十分严重[1]。慢性乙肝肝硬化通常都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现象,其出现率可以高达80%,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约占肝硬化患者25%,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将大大增加出血概率及其危险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为29-78岁,平均年龄为54岁,慢性乙肝肝硬化病程为2-19年,平均病程为6.4年。6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中,轻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共20例,中度血小板减少患者33例,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7例。患者除去具有慢性乙肝肝硬化的基本临床症状,如恶心、乏力、肝疼痛等,多数患者都存在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现象,其表现形式为不同程度贫血、鼻齿出血或是胃肠道出血等。

1.2血小板减少分类轻度血小板减少:50000/μL-100000/μL。

中度血小板减少:30000/μL-50000/μL。

重度血小板减少:

1.3方法

1.3.1常规治疗对于轻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予以口服例如利血生的提升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药物,利血生(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443)每次20mg,一日三次;鲨肝醇(广州康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865)每次50mg,每日三次;氨肽素(北京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266)每次1g,每日三次。对于中度以上血小板减少患者,予以加用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14)每次25μg/kg,每日一次。

1.3.2输注血小板对于存在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以进行输注血小板,如患者血小板低于30000/μL则可输注血小板直至血小板数量达到50000/μL。对于存在特殊病情的患者还可以适当结合患者实际状况进行脾切除和TIPSS介入治疗[2]。

1.3.3辅助治疗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糖类食物,例如豆制品、蛋类等食物,同时注重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例如锌和硒等,并注意要控制盐和钠的摄入。

1.4疗效判定显效:患者在经过药物或手术治疗之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出血症状消失,或没有出现出血并发症;有效:患者在经过药物或手术治疗之后,血小板数量维持或轻度升高,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无效:患者在经过药物或手术治疗之后,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出血未能控制或新发出血症状。

1.5统计学分析上述两组患者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使用X2进行检验,P

2结果

6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在经过手术或药物治疗八周之后,有27例患者痊愈,22例患者好转,11例患者临床疗效显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67%,见表1。

3讨论

在我国目前肝硬化最主要的原因依然是慢性乙肝,在临床检验中,肝功能、A/G比值、肝纤维化四项等通常都作为慢性乙肝肝硬化病情判定的重要依据,而血小板状态却时常被忽视[1]。血小板是由骨髓造血细胞产生,血小板主要发挥着促进止血和凝血的作用。临床上肝硬化患者通常都伴有血小板减少,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都将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对于肝脏的修复也将产生一定阻碍作用。[2]以往多认为肝炎肝硬化时血小板减少多由脾功能亢进引起,但是临床上很多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仍然持续降低,因此关于肝病时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文献报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肝炎病毒对骨髓巨核细胞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骨髓增生不良导致PLT数量减少;②肝硬化患者对血液中内毒素的清除能力减弱,内毒素可诱导血小板凝集、激活并损伤血小板,致血小板数量减少;③慢性活动性乙肝伴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使血小板免疫破坏增加,致血小板减少;④肝硬化患者由于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脾脏病理性肿大时阻留、吞噬血小板;⑤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还可能是由于低水平TPO使巨核细胞减少了血小板生成[3]。

鉴于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机制的复杂性,其治疗必然也是综合的,依据血小板的数量、肝脏代偿能力、并发症及全身状态,考虑予以鲨肝醇等口服、白细胞介素11等肌注、血小板输注,以及脾功能手术或介入、肝移植等治疗措施[5]。临床上对于输注血小板数量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输送的量值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还需考虑到并发症和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血小板减少是乙肝肝硬化的发展信号,可以作为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过程提供数据支撑,值得在临床上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严喜章,孟博文.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学杂志,2012,22(04):59-60.

[2]柴一红,李丹帆.肝硬化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用药杂志,2011,24(08):284-286.

[3]刘秋丽,李雯,贾德兴,王万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生成素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2(4):124-127.

[4]陈鹄,肖建华.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探讨[J].检验医学,2013,17(12):1124-1126.

[5]王月香,梁萍,董尘玮.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杂志,2004,04(2):48-52.

上一篇:4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分析... 下一篇:在校本教研的沃土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