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时间:2022-04-15 05:38:27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将作业成本法引入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中,在阐述作业成本法原理,并分析其应用于物流企业的可行性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模型及其应用模式,最后提出优化物流企业作业成本的建议。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物流企业 成本控制

0 引言

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而实现这一利润源泉的关键是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成为物流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企业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准确核算和有效控制物流企业成本成为物流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据测算,社会物流成本与GDP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或可以带来40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1],可以说物流企业节约的成本就是物流科学创造的新价值,这种新价值被物流企业和客户所共享。

1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其应用于物流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1.1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与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2],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制度.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并不偶然。当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包括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责任成本制度等)受到了先进制造技术和适时制生产系统的强烈冲击,在技术进步、适时制(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简称JIT)、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①作业消耗资源;②产品消耗作业。根据这样的前提,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Cost Driver)分别设置作业成本库(Cost Pool,也称作业成本池),再分别以各成本计算对象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成本计算对象的作业总成本。

1.2 应用于物流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①物流企业的间接费用主要是指除直接用于产品服务以外的一切其他费用,如产品储存成本和销售成本等。在物流企业的成本构成结构中,间接费用不仅所占比例高,而且涉及范围广。例如在运输环节,如果将服务合同或者客户作为成本计算的对象,则运输人员的驾驶费用、车辆消耗的燃油成本、汽车保养费以及餐饮费用等均属于间接费用。这一特点就与作业成本使用的条件相一致。另外,受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物流环节的费用支出如水电费和物业管理费等不能直接归入人工费和材料费的范围。这也为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提供了可行性。

②物流企业的服务具有批量小和服务对象多样化的特点。物流企业不是生产加工企业,主要为客户提供服务,它的产品是无形的。基于这一特点,相比其他物质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没有明确的人工和资料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是以物流合同或客户作为成本计算标准。物流企业的成本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间接费。作为物流企业产品的物质载体,物流合同因为本身的灵活性和互异性特点,决定了而作业成本法在其应用中的优越性。

③物流流程的可分性。整个物流流程可具体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其中存储环节还可以分为装卸、运送、加工等。这就验证了物流企业使用成本分析法的可行性。

作业成本法在传统成本方法的基础上做了一定调整,它明确了成本消耗和生产活动的联系,可以有效地分析出无效成本,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型的成本计算法,它以作业为中心,要求生产经营者做出正确选择,舍掉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投入,迫使企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2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模型构建及应用模式

2.1 模型构建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系统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企业价值链、作业链的实际构成构建作业平台;其次,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成本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基本理论为支撑,构建数据处理平台;最后根据信息需求构建二维成本信息平台。该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2.2 应用模式

结合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特点和物流企业的类型和运作情况,可将成本控制的应用模式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物流企业各项服务方式的成本计算,它作为应用模式的核心层面,有其独特的计算方法,可以准确地得出不同产品的成本,及时分析和研究,从而有效控制物流企业的成本。

二是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在明确各物流服务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以减少成产投入,提高前期成本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三是物流企业的定价环节。物流企业通过成本分析和市场分析,综合比较之后完成产品定价。通常情况下,物流企业的定价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布定价方式;一种是综合定价方式。二者都是通过成本计算法得出的服务产品的成本信息。

应用模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作业成本,是物流企业降低成本、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 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控制

物流企业通过控制作业成本,定义各个流程中的业务以及成本核算的对象,在了解各项业务的成本动因后,再将成本分配至各核算对象,进行逐一比较后,明确盈利情况。在此过程中,通过改进物流作业流程,对各个步骤和环节进行重组,能有效地减少资金投入,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物流企业作业成本的实际优化和控制,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非增值作业的成本节约;二是物流作业改进。其中,非增值物流作业成本节约是指通过持续改善,逐步消除一些成本,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它是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控制的关键,以提高作业效率为目的,减少开支。而作业改进则是在综合物流环节的基础上,以增强物流作业效果为目的。

3.1 非增值作业成本优化

非增值成本节约首先要明确整个作业流程,并计算大概成本。计算完成后,再通过逐一对比和分析,找出这些无效成本,进一步进行控制和压缩。

3.2 物流作业改进

非增值物流是以增强作业效果为目的,受种种因素制约,各作业成本要想同时降低至最小值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就要通过优化重组,达到降低消耗减少开支的目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整合物流作业流程,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以增值最大化为导向,寻求竞争优势,找出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径。物流整合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对商品移动、储存等物流作业或者流通信息的有效整合,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进而提高服务水准。物流企业通过规范细节,免除了选择物流作业方案的麻烦,有效减少了流通流程,缩短了物流运程。

②树立物流作业成本标杆。在评估作业成本控制绩效时,将最低的物流作业成本作为标杆,有助于物流企业确认改进物流作业成本的机会。在一个物流企业中,将执行同一物流作业的不同部门进行比较,由执行即定物流作业成本最低的部门来制定标准,这样其他部门就有了一个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做得最好的部门还能与其他部门交流经验。为确保这种方法有效,物流企业有必要使各个物流部门之间的物流作业产出量保持一致,可以采用作业率、单位作业产出成本、单位过程产出的作业产出量来衡量作业业绩并找出最佳执行者。

③实现物流作业分享。物流企业为了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将成本管理的目标渗透到作业层次。在此过程中,企业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对整个作业链进行管理与控制,通过优化重组,将服务产品的总成本额降至最低。

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循环之中。传统的物流成本控制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业成本法在控制物流企业成本方面的优势已越发明显,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 结论与展望

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为指导思想,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统一对待,将成本的计算范围进一步扩大,使最终结果更加真实准确。其中,作业是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也是计算的核心,产品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总和是全部作业。作业成本法以其独有优势,逐渐适应了一些间接费用在成本结构比重较大的企业的需求,而物流企业就是如此。

综上所述,随着对物流企业的流程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企业对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作业成本法就成了最佳选择。物流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有效地提高了资金利用率,有利于通过成本管理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庞锦.我国物流成本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3,

08:66-67.

[2]陈良才.成本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88.

[3]张珂.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3,20:41-43.

[4]曹慧,朱俊莹,王燕.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01).

[5]田松.改进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1).

[6]王贤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6(05).

作者简介:贾芳(1972-),女,上海人,工程师,就职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条件保障中心,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企业管理。

上一篇:创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机制的思考 下一篇:高效课堂背景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策略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