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时间:2022-04-15 11:27:40

浅谈提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无可厚非。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得以顺利进行。阅读教学以课堂提问为向导,提问设置的恰当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因此在进行提问前一定要经过缜密地思考。

一、巧用替代法,转变思维方式

所谓替代,说白了就是“变”,常见的有变词、变形、变向三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展开有效互动,增强课堂感染力,使得语文课堂有效进行。

(一)变词

变词在于针对某一特殊语境、某一个细节点、知识点,换用另一个词语,调换词语的顺序,所谓篇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词,如果进行了替换,语句的表达效果是否发生了变化?语句的思想感情是否发生了变化?整段整篇的意境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更换词的顺序:好人--人好;诚心--心诚;;蔬菜--菜蔬;相互--互相;依偎--偎依;代替--替代;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这些词位置更换后,意思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达效果也一样,可见如果放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并不会影响整体效果。

如:在阳光的照射下,湖面闪烁着金光。---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光。

在上面例句中,将“湖面”的位置更换,两个分句整合为一个句子,句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读起来的表达效果是有些变化的。

再如:事故--故事;名人--人名;星球--球星;活该--该活;巴结--结巴;刷牙--牙刷;

这些词的顺序进行更换,两个词语的意思就大不一样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意象,所以词语的序是不能随意更换的,要谨慎。

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本来只是一个颜色词,是名词,而在这句诗里,“绿”名词作动词,将春风拟人化,有一种动态美。如果把“绿”改为“到”、“吹”、“过”、“入”字好不好?我们多读几遍细细品味会发现,如果改了,并不能体现春风到江南是一种什么景象,诗句就缺乏了诗意,读起来没有那种急切之情。

(二)变形

变形,顾名思义就是为设置的问题进行细微的变化(外在的包装),换一种新的面貌或者换一种方式提问,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受传统、惯例、生活常识的影响,很多人的思维都定势了,很难有所创新,不利于学习的有效进行。因此为了使得课堂有效进行,我们可以变形设置问题。

如:《子非鱼》: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和惠子的争论使得这篇文言文读起来很有趣,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提问:如果庄子和惠子换位会如何?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测别人的生活,然而这些猜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

变向思维

思维一般分为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三种类型。所谓变向,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转换角度来思考,可能会有意外收获。要想使得教学有价值,并不是在于问题设置的好,而是在于问题背后引起的头脑风暴。

如:《皇帝的新装》中不同的人对于那件不存在的新衣服是如何评价的?

善良的老大臣:“美极了!真是美极了!”(羞于自尊心难以启齿)

诚实的官员:“那真是太美了!”(没看到东西却不愿承认自己不称职)

所有的骑士:“一点儿也不错,美极了!”(奉承)

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天威浩荡)

行人:“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天真)

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童言无忌,真实)

这样提问要求学生用多向思维来考虑问题,全面考虑问题,便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再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里的“可爱”仅仅是指表面上的可爱吗?读课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看到修葺一新的项脊轩,心生欢喜,觉得可爱。如果依然是破旧的还会“可爱”吗?

二、把握切入点,精心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隐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把握教材,找准教学切入点,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至关重要。好的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以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三个太阳》为例:

从体裁着眼:《三个太阳》是一篇通讯,通讯又有哪些分类呢?这篇课文属于哪一类?有什么特点呢?与新闻有什么区别?这样来设置问题,有助于师生在对话中解决问题,深入课文,加强教学效果。

从题目切入:乍一看《三个太阳》这一题目,我们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是三个太阳呢?有什么深层含义吗?这样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文章的人物切入:《三个太阳》的主人公是女画家,为什么要以女画家的视角来写呢?而不是以男的视角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提问,要求学生从细处把握,体味文章所流露的情感。

把握好教学切入点来提问,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切入点不止以上三种,还有从人物情感着手(如李密的《陈情表》)、语言切入(如归有光《项脊轩志》)、背景切入(如朱自清的《背影》)等方法。

三、善用比较法,调动课堂气氛

“比较”方法的引入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探究和问题解决能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可比性的问题,在比较中学会联系取舍、分析比较、存异求同、存疑探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学生的思维。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免不了要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法,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运用,如果把它换为“到”、“吹”、“过”来进行比较,会有什么不同?我们会发现“绿”字既能看出春风给江南带来的绿,又能体现作者的急切心情。而“吹”、“过”、“到”并不能达到这种效果。

提问可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然而提问也是一把双刃剑!问题设计的恰当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问题设计得当,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活跃课堂气氛,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质量,效果不佳,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王荣生先生指出:合宜的教学内容才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以课程标准、教材体系、课文内容、学生学情为依据,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并依此安排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在设置问题时,不能只考虑问题的可操作性、问题引起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还应考虑问题的着眼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牛头不对马嘴”。要想达到问题在教学中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实施中设置问题更要谨慎!

参考文献:

[1]李纪镜.课堂提问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6,(12).

[2]庙诗仙.巧设问题 激活思维[J].学语文,2016,(6).

[3]张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侯变变 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01)

上一篇:《小狗包弟》值得挖掘的两个教学富矿 下一篇:例说文言语汇教学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