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时间:2022-04-15 04:02:05

摘 要:“衰年变法”是存在于艺术领域内的一个特殊现象。“衰年”即老年、暮年,它是指一个艺术家在暮年时段对自我艺术进行再次改造或彻底革新。由于齐白石的“变法”成果显著并影响深远,已成为“衰年变法”的典型代表。要全面认识和理解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我们不能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要对他“变法”的促发因素、他内在的经验世界以及他所形成的笔墨境界加以系统分析。他的“衰年变法”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将民间艺术融入文人画提供了一种可能,还在于更广泛意义上为民族艺术注入了更多的人文要素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齐白石;衰年变法;动因;经验世界;笔墨境界

中图分类号:J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66-02

“衰年变法”是存在于艺术领域内的一个特殊现象。“衰年”即老年、暮年,它是指一个艺术家在暮年时段对自我艺术进行再次改造或彻底革新。自古至今,在中国画的绘画艺术境域内并不乏“衰年变法”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由于齐白石的“变法”成果显著并影响深远,已成为“衰年变法”的典型代表。要全面认识和理解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我们不能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要对他“变法”的促发因素、他内在的经验世界以及他所形成的笔墨境界加以系统分析。

一、“变法”动因

齐白石在结束“五出五归”的历程之后,本不想再做远游。但由于兵乱等原因,不得已离开湖南老家,到北京谋生。没想到已在家乡稍有名气的齐白石,在北京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落寞得很”。他那时的画作价格远低于其他同行却鲜有人问津,只得靠卖印章得以艰难维持。恰逢陈师曾在法源寺碰到齐白石,二人谈得颇为投机并成为知己。陈师曾对齐的画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劝他“自出新意,变通办法”,而齐的反应是“这话正合我意”。

表面上看齐白石的“变法”似乎是陈师曾个人极力劝导的结果,是一位艺术家以自身艺术经验为依据对另一位艺术家为提升其艺术水准而进行的积极引导。但“衰年变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现象,它往往是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齐的“变法”亦包含了多重的促发因素。一方面,齐白石的画在京城的确不好卖,他的“变法”是被现实逼迫的无奈之举,他的这个选择与当初学木匠学雕花是无太大差别的。但这个原因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齐白石的“变法”源于对自身艺术发自内心的不满。这个原因无疑是最深刻最本质的因素。虽然当时齐白石的绘画已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功力,但毕竟还未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他当时对自己的画并不满意。他在日记中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又说“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1]。

从齐的日记中可以发现他对自己的画是不甚满意的,而且他也找到了问题所在。他过去从雕花木匠转变为民间画匠,又在多年的学画历程中自证自悟、反复摸索,与好友同道不断交流切磋。又经远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绘画风格逐渐向文人画靠拢。这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弥补自己缺憾的过程。他的书法起先写当时流行的馆阁体,之后转而学习何绍基,而后又学钟鼎篆隶。他起初跟随胡沁园学工笔画,西安之行后改学大写意画。到定居北京为止齐白石的画已具有了相当的笔墨功力,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问题。“变法”前他意识到的“犹过于形似”可谓正中要害。那时他的画取法山人,造型准确却略显拘谨,受影响又带有冷逸的特质,在当时高手如云的北京画坛不受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齐白石的“变法”,也是出于在他不断升华艺术境界的迫切需要。

由此可见,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包含多重因素。它不是单纯的个人艺术行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在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急剧变化,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观念也正遭受着冲击。康有为、陈师曾等人对中国艺术发展问题的争论还在持续当中。这些争论和辩驳也在悄然移化着大众的审美意识。“变法”前齐白石的画风,不能从根本上符合近代人的审美趋向和视觉感受,自然不能被广泛看好。而他的不满足和对艺术的更高追求,也使他坚定了“变法”的决心。陈师曾的劝说以及齐白石当时的窘境,则是他“衰年变法”中带有偶然性质的促发因素。

二、经验世界

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大约进行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他大胆革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成就首先在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而真实的经验世界。有人认为他的成功是个几乎不可能的奇迹。一般来说,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对一名艺术家至关重要。有成就的画家大多生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世家,而且家中极富收藏,有见到名画真迹的机会。而齐白石几乎不具备这些条件,这是齐白石的一个劣势,但这同时又是他的优势。童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和之后学木匠、做雕花的经历,为齐白石之后的艺术生涯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经验世界。这些生活经历和艺术经历,都被他有效地发掘出来,为“衰年变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变法”成功的齐白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极其丰富的经验世界。这个经验世界是玲琅满目而应接不暇的。以往中国花鸟画的表现题材大多集中于花卉虫鸟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齐白石将这个题材陡然放大了。各种花卉、蔬果、树木、禽鸟、走兽、鱼虫乃至是苍蝇、蚊子、柴耙和算盘等物象都纳入了他绘画的表现范围之中。表现题材的空前扩大显然不能过多依赖“法古”,而是写生所得。齐白石一直到晚年都格外重视写生。他的写生不同于西洋画家的对景写生,而是经过认真观察后的忆写。在“变法”期间,齐白石用画笔生动地记录下他所见到的各种花草虫鱼。而童年时期对这些客观物象的精心观察,也成了他的追忆对象,被合理地呈现在画面上,这同样属于写生的范畴。

齐白石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经验世界。这是一个生动而鲜活的经验世界。齐白石是一个真实而有趣的艺术天才,一个富有童趣而不失赤子之心的艺术家。在《牧童》、《牧牛》、《荷花影》等暮年画作中,他的童趣和天趣很自然地从他的经验中生发出来,给人天真烂漫之感。《不倒翁》等画作的艺术意蕴,则来源于齐在人情世故中的处世经验。他当然有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但他不是直接谩骂,而是用笔墨进行戏剧化的处理,这也正是他人格的真实性的体现。他对社会上类似“乌纱白扇俨然官”的投机分子的嘲讽,让人感到既可恶又可笑。齐白石是个天性欢愉的艺术家。那富有现实生活气息的画作,正是他经验世界的真实反映和流露。这样看来,“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艺术世界,是他早中年生活世界的审美表现,是他平生独特生活体验的再观照、再挖掘和再表达”。[2]他的“衰年变法”历程就是他对自己潜在的经验世界不断发掘的过程,这当中包含了他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上一篇:烟叶精益生产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探析 下一篇:移动医疗:这个冬天不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