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框架下职业生涯教学策略

时间:2022-04-14 08:20:40

TPACK框架下职业生涯教学策略

【摘 要】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在TPACK框架下,以创新视角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三者有机融合,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及其实践应用,建构高效德育课堂,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职校生的出彩人生奠基。

【关键词】TPACK框架;职业生涯规划;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63-03

【作者简介】朱灿明,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皋,226500)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课程开发及教学。

在网络与信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也随之进入“高铁”时代,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框架应运而生。该框架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建立在李・舒尔曼(Lee S. 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础上,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马修・科勒(Matthew J.Koehler)博士和普雅・米什拉(Punya Mishra)博士于 2005 年提出的。此后,国内外学者对TPACK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大家一致认为TPACK的提出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图解TPACK框架

TPACK 框架(见图1)包含了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这三个知识体系形成了TPACK的基础架构;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一个情境要素,即TPACK整体框架中隐含的师生风貌、班级氛围、教学活动、环境设施等因素组成的共同体。

涉及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等三种知识要素的TPACK,并不是三类知识的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将技术融入到承载具体学科内容及其配套的教学法知识中去,实现三者的统一。因此,TPACK的实践应用,不只是信息技术的简单运用,而是信息化教与学的深度融合。TPACK能力则是教师历经科研、培训和实践锻炼后掌握的娴熟课程设计艺术和高效课堂教学技能。

图1 TPACK框架图

二、TPACK框架下职业生涯课程教学的应用策略

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科学规划职业人生,是他们必修的第一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括七个学习领域、十九个学习话题,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导引”和“创业指导”三大部分。为了体现教材内容的灵活开放,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每个话题设置了“目标导航”“互动游戏”“典型案例”“知识链接”“探究学习”“职场一线”“图文资讯”“名言警句”以及“评价与感悟”共九个栏目;教材按照“行动导向”理念,遵循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原则,体现“做中学、学中做”思路,采用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多元性和差异性,更好地体现了目标导航、任务驱动、活动探究等德育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教学技术上,可根据学生基础和兴趣、知识内容和特点、学习方法和效果、资源类型和效用、教学手段和策略等要素特征,合理、适当、实用的选择多媒体技术(含课件、视频、音像、动漫、微电影等)、模拟软件、仿真或虚拟情境。

(一)三位一体,有机整合三类知识体系

TPACK 框架包含了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三个核心要素,三者之间应该围绕同一目标,相互渗透、优势互补、有机融合、效力叠加,最终实现和谐统一,放大教学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话题十二“求职应聘”为例。

按照TPACK框架理论,学科内容知识CK(Content Knowledge)主要包括学科概念、理论、观念、组织框架、证据和证明,以及获得学科发展的实践和途径等。它是教师从事特定学科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话题CK主要有:求职材料、求职礼仪、面试技巧、求职陷阱等。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导航,本话题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必备的求职材料,掌握常见的交往礼仪,熟悉面试技巧和策略,学会识别求职陷阱,掌握应聘的操作规程,懂得设计个人求职书。目标是行动的向导,作为学科内容知识的精华,教学目标以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是课堂师生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归宿。学科教学内容源于国家的课程标准、职校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通常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载体、平台的作用。作为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物化的基础和对象,没有它,一切教学活动不复存在,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基于以上学科内容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需要、活动要求和教学效能,经过师生精心策划、思维加工和项目重组,教学法知识(PK)由此生成,并以最佳配置方式,构成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知识的路径、策略和向导。PK(Pedagogical Knowledge)侧重于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程序、策略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的认识。离开教学法的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掌握不了学科知识,势必造成学生与学科知识的背离。反之,教学法选用科学得当,学科知识则会以最快速度走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内化和升华为学生的精神、操守和技能,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譬如面试技巧,这显然不是通过讲解、记忆相关学科知识所能掌握的,必须借助于情境体验、活动模仿、面试流程和技能训练等方法,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只有实践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素养,才能深入到学生的骨髓和行动中。

技术知识TK(Technological Knowledge),即关于技术的知识,包括传统技术(如黑板、粉笔、教科书、投影器等低水平技术)和现代技术(如电视、广播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TK是教师TPACK能力中最具活性的成分,更多地表现为手段和工具的功能,是教学法知识施加到学科内容知识的辅助和介质。以面试技巧为例,在教学中如果引进了著名心理学家、情商研究专家、被誉为“心灵魔术师”的张怡筠博士的“求职面试36计”视频或中国启智训练第一人、中国十大杰出讲师、巨思特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强博士的“职场道德经”专题讲座音像,绝对是登上了教学的至高境界,教学效果妙不可言。

创新思维,科学设计,有机整合,实现三位一体,体会“1+1+1>3”的教学效果,这是TPACK 框架带给职业生涯教育的首重变革,第一味乐趣。

(二)优势叠加,聚焦职业生涯教育的复合要素

CK、PK、TK只是构成TPACK知识的三种基本要素,虽然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对学科教师而言不可或缺,不能偏废。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超越三者孤立的关系,重视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它们的有机融合和资源优势叠加,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具优越性的综合性知识。具体包括:

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学科教学法知识,由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整合而成。PCK涉及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贴近学生的优秀教学方法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与加工,并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也包含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对教学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等。如“求职应聘”中的求职简历,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感性认识,教学中教师可精心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简历作为范本,组织学生观摩、比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设计最具个性的求职简历,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学习积极性。

TCK(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是由技术与特定的学科内容知识相互作用产生的。技术与内容的叠加共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内容选择、设计恰当的技术,如师生共同开发一组求职陷阱的动漫,以及广泛应用于求职应聘教学中的关于面试流程及对策的教学软件;二是利用技术所提供的更多可能性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的类型与外延,如利用网络获取求职书的最新研究和设计成果,利用动画模拟学生难得一见的面试过程、求职陷阱。

TP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是由技术和一般教学法相互作用而产生。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强化原有的教学方法,也能催生新的教学方法,反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影响信息技术的选择与提炼。例如近年来广为流行的德育学习网站就是充分利用了网络在获取、交流、及共享信息方面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丰富多元的资源库和即时互动的在线交流平台受到学生的热捧,也为翻转课堂和慕课类的教学革新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TPACK使得教师置身于真实情境之中,在技术与内容、方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之中权衡利弊,包括教师对内容、技术的深刻理解,对自己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审视与反思,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的反复尝试、修改与优化。在这种亲力亲为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技术、内容和方法三者之间动态调整和平衡的理解感悟,又对TPACK优化升级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教师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教学设计,具体包括教材学科内容、教学课件、网络资源以及在线学习交互平台,这种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设计重点涉及内容、方法和技术相关的关键问题,设计活动包含了与问题相关的所有因素的丰富而复杂的关系。还以面试技巧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引进了张怡筠博士的“求职面试36计”视频,这是一份现成的网络资源,拿来即可以使用。但它毕竟只是一个社会培训材料,面对的讲座对象并不是职校生,其内容知识也与学科教材不尽相符,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再加工。在面试流程、影响因素、面试策略等方面教师有机对接学科知识,优化设计教学方案,对视频内容进行提炼、剪辑、合成,添加职校生模拟面试的有关微视频片段,精选源于日常生活实际、能够优化教学效果的案例资源,科学设计出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教学情境活动。这些加工、改造绝非一蹴而就,而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小组、不同班级结构等进行动态调整和修订。即便是一个业已定型的教学视频、案例、活动,受不同的影响因素干扰,它的教学效能也会迥异。因此,进行最优方案设计,寻求最佳资源配置,创设最好活动情境,实现最稳教学平衡,释放最大教学效能,是TPACK框架的目标追求,也是教育的真谛和至高境界。

(三)创设情境,建构职业生涯教育的高效课堂

如果说TPACK是整体框架内隐的核心要素,那么,包含师生风貌、班级氛围、教学活动、环境设施等因素组成的情境系统,则是TPACK框架外显的一个共同体。

这种情境系统的能量不容小视,在教育教学中有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仅以师生关系为例,就涵盖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心理活动、个人修养以及合作互动、交往礼仪等诸多方面。

譬如“求职应聘”,一个共同话题,一份教学实施方案,相同的教学活动,面对的却是各具情态、个性迥异的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生活习惯、个性差异等都不相同,如果再加上与教师的关系、校园文化的熏陶、外界的评价、专业和班级的影响等众多因素,那简直就是一个如蜘蛛网一样千丝万缕、千头万绪的庞大系统。在这一情境系统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因素,挖掘其潜能,激发其动力,引导其优化,创设其活动,美化其环境,调节其关系,这是TPACK框架要求教师完成的最大、最为重要的系统工作。

【参考文献】

[1]忻叶,徐健锐,梁林梅,刘永贵.教育信息化十问 [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1):8-19.

[2]焦建利,钟洪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2010(1):39-45.

[3]职会亮,马超,施宏伟.基于情景教学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研究与实验过程设计 [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112-116.

上一篇:让学生在“HTML”课堂上“动”起来 下一篇:订单导向 工学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