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服务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4-14 05:32:05

论教学服务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教学服务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是一种崭新的课题,如何提高大学的服务职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提出构建以提升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详细研究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问题。

关键词:教学服务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双师型

目前,我国高校公认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内涵与外延的体现,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在我国高校发展定位中,特别是地方院校,往往弱化社会服务职能,使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缺少顶层设计[1]。国外大学在教育理念上,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其内涵是服务社会。我国的大学教育如何将大学的三大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一体两翼”,即以教学为主体,以科研和服务为两翼,特别是提高服务职能,真正形成各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特色,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实用性人才,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黑龙江高校强省战略,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的黑龙江科技学院积极参与东部煤电化、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建设。在此背景下,学校提出由教学型向教学服务型进行转变,人才培养类别为应用型。围绕学校教学服务型定位与人才培养类别转变,我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与改革实践。

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教学服务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工业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模式,其核心是服务与应用两者的协调与统一。

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没有将服务与应用作为办学的宗旨,致使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标准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作为全国培养规模最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出现“软饱和”甚至过剩。根据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应届生就业率最低专业之一。因此,必须创建科学的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规格及培养过程等在内的新型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并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 教学服务型本科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关于本科教育学业标准,同时要体现服务与应用的特点。

(2)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为目标,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因此,地方的经济政策、发展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至关重要。如果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培养的人才将缺少目标性,失去特色,更谈不上服务与应用。

(3) 构建的课程体系、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式要体现应用性强,真正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 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基础,以就业、创业为目标,以服务社会能力培养为宗旨。

(5) 教师团队必须具有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队伍。

(6) 必须有较完备实验与实训基地,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训教学体系,有与实际结合的产学研联合教育基地。

2构建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要素,它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服务性,是以培养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服务一线生产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为此,我们改变精英教育理念,针对计算机专业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千校一面、培养方案和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的现象[2]。我们深入IT企业,广泛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意见与建议,详细探讨了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才能满足应用型培养的目标,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如何与企业接轨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方法如何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等等。同时,我们利用与加拿大北阿尔伯达理工学院(NAIT)合作办学的机会,对该校计算机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与考核方法等进行实地考察。根据IT企业的建议和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我们确定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培养的“3+1”模式[3],即把四年的本科教育划分2个阶段:第1阶段为理论课程学习,用3年的时间完成基础、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其中第1至第3学期完成基础课,第4至第5学期完成技术基础课,第6学期完成专业方向课。第2阶段为实训、实践应用阶段,第7学期进行工程实训、实践,全体学生按企业要求进行职业培训,包括素质、表达等;其中部分学生根据企业需求,进入合作企业参加实际项目培训,培养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置换,由企业技术人员根据学生提供的技术报告、开发程序等给出成绩,并经学校专门的教师进行审核确定,这部分学生结合实训内容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并在第7学期后段进行开题和设计,第8学期的四、五月份完成部分设计内容,企业人事管理部门根据实训、设计内容及技术人员的考核结果进行推荐工作。其余学生进入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工程实训,其内容由“双师型”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题目。这种“3+1”模式在确保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下,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际项目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构建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基地、重基础轻应用的现象。依据应用型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征,结合教学服务型学校的基本定位,我们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基地,彰显了人才培养“强能力、重服务、高素质”的特色[4]。

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确立了以基地为平台、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为标志、以就业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理念。合作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特别是实验、实训、实践课程的具体要求,企业为学生和老师进行资质培训;(3)聘请企业专家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4)根据企业需求,组织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5)企业提供实际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并根据完成项目的结果及其他要素推荐学生就业岗位;(6)根据培养计划,共同建设实验室及实训基地。

几年来,我们在北京文思创新公司、科瑞尔斯、达内公司、哈尔滨市的海康公司、深圳中兴教育学院、深圳迅方公司等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构建一支服务能力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师型”队伍

在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定位以后,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都应紧密围绕目标和定位进行。教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没有一支具备良好师德修养、良好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所定义的“双师型”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二是具有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传授经验和知识的能力[5]。目前,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存在学历高,队伍过于年青,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研究的不够,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知识结构差异不大,形成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的学术气候,特别是队伍缺少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实施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主要作法如下:

(1) 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开发工作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同时将所从事的开发项目纳入到工程实训或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2) 共享企业或培训机构的高级技术人才,聘任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开设选修课程,承担部分应用型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和项目开发。

(3) 有计划、分批次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内著名公司进行学习和专业实践,参加培训考试,获得资质认证,引入企业培训课程。三年来,我们共派出8名教师到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3Com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学习培训,获得了相关资质认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外高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应用型课程,计算机学院先后有6名教师到加拿大NAIT进修深造,他们掌握了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学院的实际情况,实施本土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促进了专业课程在授课内容与方法上与国际的对接。

(5) 建立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职称评审机制,评审过程中除要求教师在外语、论文、科研、授课达到标准的同时,还增加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考核,促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实践能力。

(6) 通过竞争机制、利益机制,选拔专业带头人和课程首席教师组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根据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需求,把握专业方向,整合资源,凝聚团队,协调成员关系,负责与企业沟通和联系,制定培养计划。课程首席教师根据IT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和应用价值制定授课计划。

5结语

教学服务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精英教育的一种挑战,我们本着“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新理念,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的基础上,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就业率三年均超过90%。当然,这种模式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还需进一步完善。我们将继续以服务为宗旨,最紧密、最直接、最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汉银. 浅析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之历史演进[J]. 理论月刊,2009(12):84-86.

[2] 徐国华.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 高教研究,2007(2):57-60.

[3] 王晓煜,吴迪,宋萍,等.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4):15-19.

[4] 侯守明,侯占伟,徐文鹏.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9):22-24.

[5] 李焰. 论培养IT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J]. 成都大学学报,2008(7):26-30.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for Computer Science

Major in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DONG Chun-you, WANG Guo-quan, HOU Jiu-yang, ZHENG Guo-yu, ZHAO Fu-jun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arbin 150057, China)

Abstract: It is a new subject to study and practis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n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at is serious is how to improve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Taking computer science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and constructs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 model. A detailed study is carried ou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base relying on the cooperation of constr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and on the "double-master" team developmen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teaching and practice; double-master

上一篇: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模式改革 下一篇:注重过程培养的研究生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