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结课五大理念

时间:2022-04-14 01:59:32

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结课五大理念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文作者在高中语文课堂收束的设计上,注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合作探究原则呈现语文诵读特色,实现情感价值教育,表现大语文教学观,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语文课堂教学 结课方式

结课虽然是一个小环节,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历来很重视教学结尾的设计,着力点在于追求结尾的艺术性。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又有分析认为,越是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情节吸引,如能及时给学生以引导启发,则能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的真谛。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结课技巧主要有归纳总结式、设置悬念式、课外延伸式和游戏表演式等。结课方法有很多种,方式也很灵活,关键在于教学实践中善于摸索应用,在于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所企盼和呼唤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教师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扎实吸收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以往教学小结都是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来结课。如在《伊索寓言》中,我采用“谈收获”的方式来结课:“寓言带给人们的启示往往是多方面的,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也可以引导学生自选角度,评析文章。如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中,我引导学生用“我发现……”为主题说说自己对文本学习的认识,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描写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有的说:“我发现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诗人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这种结课设计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二、体现合作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小组合作学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团队精神。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训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总结的非唯一性,针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可能会褒贬有异。因此,合作探究不应只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理念,同时也应成为课堂收束的方法。如在《变色龙》的教学收束时,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讨论:学完这篇小说,你认为用怎样的方式为人处世最好,最值得或最实惠?对于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学生因为理解水平和生活阅历的不同,概括不全,认识不深或不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学生的优差互补,特别在为人处世方式的讨论中起到了相互提示、相互启发、相互教育的作用。很多问题单靠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可能一一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种不足。

三、呈现语文诵读特色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而且可以感受美和体验美。所以在教学尾声诵读文本,不仅可以巩固教学成果,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雅的阅读趣味。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有感情朗读,在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我们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对学生心中蓄积的情感可起到推动的作用,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体现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特点,让学生再次受到优美语言文字的熏陶,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特别是有些课文,语言流畅、精彩,便于朗读,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比如《荷塘月色》这样的美文,可选用配乐朗读、自由诵读、重点背诵等不同方式来结课。学生在优美抒情的诵读中重新体会文本的魅力,体会散文的情调与情思,不仅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而且能让学生在回顾语文知识的同时,在诵读中获得情感熏陶。

以诵读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再理解和品味,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朗读的具体方法要结合不同的场景,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课文精神。朗读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朗读。这样的语文结课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四、实现情感价值教育

情感,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和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情感被激发,能促进意志的发展,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学工作是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入“情”的工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情感教育和情感的激发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材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挚着;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教学时可以利用文本的情感因素来结课。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中我用拉宾的和平宣言来作结语:“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学生在这样的结束语中建立了“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的社会理想。在《热爱生命》一课中我采用这样的方式来结课:“摘引文中的句子,谈谈本文对你产生的生活启示。”学生有的利用“真正的朋友就是在某一方正遭受苦难时不离不弃”来谈“友情”;有的利用“学会在逆境中热爱并享受生活”,“活过并经历痛苦,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胜利,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来谈“人生磨练”。其他语文课,如《最后一课》中的爱国之情,《故乡》中的朋友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亲情,《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思乡情,等等,都能唤醒学生人格尊严,让他们审视自我,产生较强的情感体现。

在课的结束,抓住文章的精华和感人之处,让学生去体会、去升华,就能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实现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目标。

五、表现大语文教学观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打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课堂连接着生活,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利用结课实现课内外的结合,开拓课程空间,可以实现“教材只是例子”的教学观念,丰富课程资源。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结课时,教师启发:别里科夫套子的行为,套子的思想,套子的下场,见证了套子的社会。其实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套子”,请你们说说“生活中的套子”。这样的结课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反观现实,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同时也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另外,在课终处,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收束,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不能被我们忽视。教师要因文而异,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设计出巧妙的结课方式,使教学在下课铃响起之前掀起又一个高潮,实现教材向生活、向人生的过渡,实现教学从技术向艺术的飞跃。

上一篇:立足生活,创设平台 下一篇: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