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定位与实践

时间:2022-04-14 01:45:32

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定位与实践

摘要:内部审计在内部风险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如何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论证和分析,提出完善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措施和建议,以便于更加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监督。

关键字:中央银行;风险导向;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涵义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全过程中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自始至终关注风险,并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实质性测试,确认和测试相关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样得出的审计报告可以作为揭示单位风险、防范风险以及信息交流的预警信号,为单位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并作为单位进行风险判断的重要依据。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审计风险,而是包括法律、声誉、资产、操作、信息技术等在内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这些因素都成为确定审计项目及审计重点的依据。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在风险环境中观察业务过程,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从而为本单位和部门获取更大价值。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目标

(一)实现审计人员观念转变和素质提高

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反映一种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相符合的风险理念,其要求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就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风险进行评估,在审计过程中以风险为切入点,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目标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效率,而是要逐步向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转变。因此,在整个审计过程,审计人员须时刻树立风险意识,增强风险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审计在分析风险、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更好地理解各种风险,更积极地对待和处理审计风险,最终达到规避和减轻风险的目的。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得法律、金融管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对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有效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和“充电”,这也加速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更新,有利于其素质的提高。

(二)实现审计工作质效提升和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审计效率有一种内在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审计效率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和审计质量的下降。审计人员追求的理想境界是高效率、高质量和低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则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充分认识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双重性和可控性的基础上,分析、评估和控制影响审计质量的多种风险因素,运用风险标准来确定审计项目,在风险环境中观察业务过程,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这样既可得出满意的审计结论,又能耗费较少的审计资源,并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程度,进而实现审计的高质量、高效率和低风险,增强内部审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实现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审计人员拥有丰富的审计知识和审计经验。但是每个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经验阅历都存在差异,他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各有不同,这势必会影响到审计结构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所以,有必要在审计工作中制定一套有章可循的方法。风险导向审计项目主要通过风险范围、风险识别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等程序实施,本身有一套比较标准和规范的审计程序的方法。首先,要关注风险范围,全面了解和掌握分支机构、各部门决策管理、业务范围、工作目标,寻找风险点;其次,设计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确定风险程度的大小;第三,积极防范风险,通过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等方法防范管理风险、操作风险、业务风险的发生。这种明确的审查线索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可以减少不同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项目得出不同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三、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工作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代表了现代审计模式的最新发展方向。风险导向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以风险为导向,在审计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基层央行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解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增强内部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立项。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强调编制内部审计计划目标导向,正确界定重点领域和重要性水平,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确定不同的项目。全面了解决策系统、控制系统、员工管理各层次的相关情况,根据其自身风险易发点,加强风险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对各业务部门、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一定标准评定出各部门的风险系数,将风险系数大的部门列入审计计划。以风险高低为依据来选择被审计单位和内部审计项目,可以避免盲目性,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促进内部审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二)方案设计。制定审计方案时,要加强审前调查,充分预测审计风险,在正确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突出针对性,明确审计要求,并对组织方式、分工协作等工作作出规定,增强内部审计方案的可操作性,降低监督风险。

(三)方法运用。以风险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选用恰当的审计方法,根据人民银行各部门和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特点及其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金融监管系统、业务操作系统、支持保障系统等类别。对管理型部门注重其履职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的风险性检查,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分析性检查、抽样调查、经济技术分析等方法,对项目整体外部环境及相关综合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操作型部门注重账务系统的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的风险检查,统筹运用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分析性复核和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支持型部门注重内部牵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的风险性检查,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测试等方法,通过审计监督,对内外部环境及相关综合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作业实施。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终极防线,其监督检查须渗透到被监督部门各项工作、各个操作环节的全过程,覆盖所有岗位和人员,实施前须对审计事项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实施时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形成完整审计轨迹,确保达到预期审计目标。

(五)证据收集。注重审计依据的选择和审计取证工作。围绕审计目的索取有关资料,根据证据的来源、形态、提供证据人员情况,对审计证据进行取舍,确保每一审计事项都有充分材料支持,并据此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准确描述,能够履行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从而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和评价。

(六)复核控制。主审人和审计组长应对审计评价和结论等进行认真审核,内审负责人应重点对审计事项调整的履行程序、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的风险程度、内部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等方面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核。对有争议的问题,集体研究认定。

(七)结果反馈。针对主要风险领域的审计结果进行进行讨论和提出建议,审计结论致力于提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的对策,对审计认定问题定性要准确,确保处理及法律法规和制度引用依据正确无误,评价意见恰当,建议可行。对发现的带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从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方面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向决策层反馈,及时修补完善有关制度;对主观违规事件,要在查处的同时,找出内部控制失灵原因,以便决策层和有关部门改进内部控制手段,防止问题的再度发生。

四、完善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突出审计监督重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防范风险的预警系统,在管理过程中控制,在风险发生前防范,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来提供风险管理平台。尽管基层央行各部门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操作环节、人员管理、项目审批控制等方面侧重点不一样,但总体目标是保平安。要大力宣传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决策层认识并理解风险导向审计在分析风险、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使风险导向审计得到重视。

(二)拓展审计领域,实行关口前移

为有效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基层央行要从三个方面促进内部管理控制的发展。一是制度建立上尽可能预计发生的风险,通过风险系统予以防范;二是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偏移行为予以揭示,及时纠偏;三是在制度执行结果出现失误时,及时更正,减少损失。要跳出传统审计框框,对风险易发领域和环节实行事前介入和过程监督,努力做好经济活动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保证央行业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三)构建内部审计监督网络,加强审计信息管理

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应提高审计工作科技含量,积极开发和引进信息化手段,建立和完善审计信息化体系,以提高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构筑审计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网平台,通过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审计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逐步实现与职能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从职能部门直接获取相关数据,增强审计部门对风险早期识别、发展趋势判断的能力,从而有利于评估风险以及实现对审计过程的全面控制。

(四)确认和判断剩余风险,及时跟进后续审计

剩余风险是在现有控制框架下无法得到防范和控制的风险,在业务运行过程中,风险是客观存在且不能完全消除的,这就要求内审部门对剩余风险进行鉴别、分析和判断。审计部门在确定风险程度时,关注的指标应包括风险可能性、损失程度、损失频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以便确定剩余风险的级别。要在风险管理控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测试被审计单位现有风险管理政策、程序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对内部风险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及时发现、预警和识别风险。在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内审人员仍要对报告中所涉及的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进行后续审计,以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风险隐患。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岳阳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论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下一篇:淘汰含DDT防污漆及替代品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