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探析

时间:2022-04-14 06:00:40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探析

【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给予全部患儿静脉点滴神经节苷酯,及常规治疗、护理。结果全部患儿经治疗后,显效38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有效率92.6%。结论围生期可能出现HIE情况的患儿应提高警惕,做到早期诊断,治疗时应注意维持患儿全身机体环境及器官功能,可配合应用神经节苷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节苷酯;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16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52-0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指由于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早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但由于足月儿在活产新生儿中占绝大多数,故以足月儿多见,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继发脑瘫、智力障碍等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为新生儿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HIE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目前对其发病机理仍没有明确阐明,因而难以找到有效的预防、治疗的方法。我院依据文献,观察68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男婴38例,女婴30例,日龄1-5d,其中轻度33例,中度28例,重度7例。

1.2诊断及纳入标准全部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新生儿分会新生儿组的HIE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

1.3治疗方法给予全部患儿静脉点滴神经节苷酯,每天1次,10-14d一个疗程。给予患儿常规治疗与护理,包括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保证ph和血气在正常范围内,维持各脏器血流灌注、血压、心率、血糖等均处于正常范围内;患儿如发生惊厥、脑干症状、颅压升高等情况时,应给予对症治疗,重度HIE患儿如发现有深度昏迷,呼吸变浅变慢等症状,给予静脉注射纳洛酮。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儿临床症状5d内消失;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在5-10d内消失;无效:10d后仍无明显改善。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2结果

全部患儿经治疗后,显效38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有效率92.6%,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3讨论

新生儿HIE是常见危重病,也是导致患儿神经系统致残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HIE主要指患儿在围生期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性缺氧、脑血流量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新生儿脑损伤。患儿发生HIE多会出现智力低下、偏瘫、视听障碍、癫痫等情况,中重度HIE还会对患儿智能发育产生严重影响,临床认为,HIE发病可能与羊水污染、窒息等情况有关,且与机体受刺激时产生的应激反应也有一定关系。

传统临床观察指出,治疗HIE首先要早诊治,诊断新生儿HIE主要通过患儿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围生期有明确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或胎儿严重宫内窘迫情况,出生时有重度窒息,出生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且持续24h以上,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产伤等因素引起的抽搐,或宫内感染等引起的脑损伤,此时应注意是否为HIE症状。临床多辅助头颅超生检查、头颅CT、MRI诊断以确诊,患者儿出后生1周内检查其脑电图,如表现为脑电活动延迟,异常放电,缺乏变异等情况,就要有所警惕,且可在出生早期进行连续振幅整合脑电图连续监测,并具有经济、简便、有效、可连续监测等优点;B超可有助于了解脑水肿、脑室内出血、基底核、丘脑损伤、脑动脉梗死等病变类型;CT检查是在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检查,可见脑实质呈弥漫性低密度影伴脑室变窄,基底核和丘脑损伤时则呈双侧对称性高密度影,脑梗死则为相应供血区呈低密度影,但不宜作床旁检查。

其次治疗要有全局观,即全面维护患儿机体环境稳定及器官功能的正常性,在治疗过程中维持良好的通气,使患儿血气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保持患儿气道通畅,根据血氧饱和度的高低决定是否给氧、吸氧方式与时间,避免并及时纠正患儿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情况;维持患儿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各脏器血流灌注、心率、血压等指标水平处于正常值,使全身器官均有良好的灌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控患儿以上生命体征,同时测定血糖、血钠、血钾、血钙等情况;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保证神经细胞代谢的需要,如无明显颅内压增高、呕吐等情况,可尽早经口或鼻饲糖水或奶;保证足够热量,电解质平衡。

同时,要注意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消除脑干症状等情况,增加脑血流、脑灌注压,增加脑血氧供应,如果重度HIE患儿出现深度昏迷,呼吸变浅变慢等情况,应给予应用静脉注射纳洛酮等。

目前治疗HIE仍强调早期治疗,通过保护脑能量代谢,消除自由基,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营养因子释放等发挥保护脑细胞作用,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目前用以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的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案,如脑苷肌肽、胞二磷胆碱等,采用静脉滴注神经节苷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神经节苷酯是一类带唾液酸的,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神经鞘糖酯,是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可对神经细胞再生、神经细胞生长轴浆转运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神经节苷酯可选择性抵制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而产生的各种病理性改变,清除自由基,降低内皮素,可防止由于缺血区血管、微小血管强烈痉挛而出现的脑组织损伤。近几年,有报道指出,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神经病等患者均可出现神经节苷酯抗体,说明神经节苷酯抗体在脱髓鞘活动期参与多重硬化症的发病过程。同时研究也指出,神经节苷酯与细胞间识别、粘着、信号传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细胞分化、粘附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神经节苷酯可选择性地抵制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而产生的病理性改变,消除自由基,降低内皮素,防止缺血区血管及微小血管强烈痉挛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减少脑细胞死亡。

在应用于治疗HIE时,神经节苷酯可有效控制因缺血缺氧而出现的脑水肿等情况,可以缩短病程,降低患儿脑组织损伤部位的一氧化碳含量,早期干预可以有效保护脑细胞,避免神经元死亡,促进大脑结构及功能代偿,减轻脑损伤,减少对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本组研究中,在对全部患儿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静脉滴注神经节苷酯,除5例患儿效果不明显外,其他患儿临床症状均取得了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总之,对于围生期可能出现HIE情况的患儿应提高警惕,做到早期诊断,治疗时应注意维持患儿全身机体环境及器官功能,可配合应用神经节苷酯,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玲玲.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1例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4):575-577.

[2]杨铭,龙丹,吴小平.神经节苷酯的研究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2010,6(27):1159-1160.

[3]陈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进展[J].右江医学,2009,37(5):605-607.

上一篇: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观察 下一篇: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骨折61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