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MRI分析

时间:2022-04-14 05:13:37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MRI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MRI特征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7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MRI表现。结果 常见于胸腰椎,共95个椎体表现为压缩变形,其中凹陷形及楔形变多见,以压缩椎体后缘骨皮质向前折迭成角且骨片向椎管内突出为其特征性MRI表现,T1WI及T2WI椎体信号大多接近邻近正常椎体信号。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是临床诊断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能准确地与恶性肿瘤所致的椎体病理性骨折鉴别。

【关键词】 MRI;脊柱骨折;压缩性;骨质疏松;鉴别诊断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564-02

中图分类号:R 683;R44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28

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尤以绝经后妇女多见,单纯性脊柱骨质疏松通常可经X线平片明确诊断,但当椎体出现压缩改变时常需与病理性骨折相鉴别。由于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的椎体压缩其治疗方法完全不同,所以鉴别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收集7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例,分析其MRI表现,探讨MRI检查在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共71例,男25例,女46例,年龄57~83岁,平均67.3岁。临床表现以腰痛、背痛、腰腿痛或轻微活动后腰部不适感就诊,病程数日至数月,多以疼痛持续且不能缓解为特点。否认明确腰部外伤史,无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史,无骨结核、炎症、强直性脊柱炎、肿瘤等相关病史。其中13例进行随访复查。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确诊。

2.扫描方法 MRI检查采用XGY0.3T开放式磁共振扫描仪,体部线圈。自旋回波成像,常规脊柱T1WI、T2WI矢状位,T2WI横断位;T1WI:TR/TE=450/18 ms;T2WI:TR/TE =4500/130 ms;成像矩阵256×256,层厚4~5 mm,间距4.5~5.5 mm;IRFSE(脂肪抑制)。

结果

1.压缩椎体部位、数目 胸椎体43个,腰椎体52个,受累椎体分布于胸7~腰4椎体,呈多椎体发病61例。

2.压缩椎体形态改变 “楔形”改变45个椎体,“凹镜”状即椎体上缘下凹或上下缘双凹即“鱼椎”改变31个椎体,其中凹陷变形21个椎体后上角骨皮质向前折迭成角,且骨片向椎管内突出(如图1);“扁平状”19个椎体。

3.压缩椎体信号改变 信号无明显改变31个椎体;信号接近邻近椎体29个椎体;信号异常35个椎体:T2WI:T1WI为等信号的11个椎体仍为等信号,余21个中13个伴有平行于终板的高信号带状影(图2),8个表现为中央高信号、周围低信号。 T1WI:35个病变椎体中,等信号11个,余21个多数呈均匀低信号,但总见有保持与邻近正常椎体信号一致的等信号区,这些正常信号区位于终板下,呈带状横行排列,或位于椎体后部,呈垂直方向排列(图3)。

注:图1男,88岁 L1,L2,L5椎体老年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L2,L5椎体上缘凹陷变形,椎体后上角骨皮质向前折迭成角且骨片向椎管内突出。图2女,76岁, L1,L3,L4椎体老年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T2WI像示L3椎体见平行于终板的高信号带状影。图3与图2为同一患者, T1WI像L1,L3,L4椎体内均可见有与邻近正常椎体信号一致的等信号区,位于终板下,或位于椎体后部,呈垂直方向排列。

4.伴随征象 7个椎体椎弓根信号异常,但形态未改变;11个椎体旁软组织呈薄环状改变,所有椎体旁未见瘤样软组织肿块形成;57例合并椎管狭窄。

5.MR诊断结果 正确诊断64例,疑似诊断5例,其中2例随访后确诊,误诊2例。

讨论

1.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的重要临床并发症是发生骨折。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在50岁以后呈持续上升趋势,50岁时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女性约为3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大多数无明显外伤史,症状不典型,但此类椎骨骨折发生后数年中患者可出现进行性身长短缩和背部中曲(圆背),从而引起日常活动障碍,也可影响预后和寿命[1]。因此,正确认识及准确诊断本病对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2.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MRI特点 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诊断X线平片是传统的诊断方法,但其诊断有很大的局限性,MRI具有较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进行任选方位扫描,对脊柱压缩骨折的诊断有了相当大的突破,MRI可根据椎体的形态,特别是骨髓的信号变化等改变来推断良性急性或慢性压缩骨折,并能够与恶性压缩骨折相鉴别。 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椎体的变形可表现为楔形和扁平形。本组骨质疏松脊椎受累的椎体以双凹改变多见,表现为“鱼嘴”外观,此种表现是由于椎间盘扩大导致强度减弱的椎体上缘和下缘弓样凹陷,在部分“凹陷形”椎体,陷入其内的椎间盘压迫椎体,使椎体后上角向后翘起,呈尖突样突入椎管,越是陈旧性这种表现越明显,这为其它原因的骨折所少见,认为是其特异性表现并可做为诊断依据。 压缩椎体保持正常椎体的MRI信号为骨质疏松的典型表现。而脊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椎体信号异常,以T1WI椎体终板下带状低信号,或除椎体后部外,椎体大部分呈低信号最为常见,低信号区位于骨折部位的最近处。其原因是急性骨折时骨折周围充血水肿,故呈低信号,相反,远离骨折的区域无明显的骨折反应,或充血水肿已基本恢复,故呈正常信号,这些正常信号区位于终板下,呈带状横行排列,或位于椎体后部,呈垂直方向排列。文献报道压缩椎体的低信号区在1~3个月内逐步恢复至正常信号,故慢性椎体压缩与邻近椎体完全等信号[2]。本组有2例是经过随诊60天后复查骨髓水肿部分恢复出现了正常骨髓信号,则提示为良性压缩骨折而确诊的。

3.鉴别诊断 老年人中骨质疏松、转移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是多发性椎体压缩的最常见原因[3],因此正确诊断脊椎原发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很重要,特别是与转移瘤所致椎体骨折鉴别,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椎体压缩以压缩椎体前缘宽,后缘窄为特点的“倒楔形”压缩为恶性转移瘤所特有。恶性肿瘤的“扁形”压缩多表现为椎体高度减低,椎体平坦或略凹,前后径加长,即呈膨胀性盘状[4]。②压缩椎体T1WI为低信号、T2WI及T1WI增强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为转移瘤的典型表现。T1WI多表现为弥漫性低信号、无残余带状排列的正常信号区域,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整个椎体,正常骨髓组织不完全取代或肿瘤的供血不均匀、或肿瘤局部有坏死所致。而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理改变在骨小梁而骨髓信号多为正常。③椎弓根破坏和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是鉴别转移瘤的重要征象。④压缩椎体邻近椎体的表现:在鉴别良、恶性压缩性骨折时,除了要研究椎体本身的改变外,还应参考其邻近椎体的表现,对鉴别诊断常能够有所帮助。良性骨折常伴有邻近椎体的骨质疏松或同时伴有其他椎体的陈旧性压缩改变。病理性骨折中转移性肿瘤、淋巴瘤及骨髓瘤等常伴有邻近椎体的转移灶[5]。如多发性骨髓瘤所致椎体压缩可为鱼尾状或哑铃状,但单凭压缩椎体的形态改变难以鉴别。但如在同一病例中,其他未压缩的病变椎体内见到圆形或类圆形长T1WI及长T2WI骨质破坏区时,则要考虑骨髓瘤的可能。此外也需与外伤性压缩骨折鉴别,首先有明确的外伤史,发现骨折线或碎裂骨块,有时合并椎间盘碎裂、脊髓损伤等结合病史、X线平片等不难鉴别。

总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不仅能显示骨折椎体大体形态和信号的改变,对椎体的轻微骨折水肿敏感性高,更可由椎体内骨髓的信号变化得知骨折的急慢性及愈合程度,对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诊断及其与转移性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是临床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顾维正.骨质疏松症的基础和临床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分类与诊断[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5, 28(5): 1-3.

[2]Charles A, Jean L, Sylvie C,et al.Acute vertebral collapse due toosteoporosis or m alignancy: appearance on unenhanced and gadolinium-enhanced MR imaging[J].Radiology,1996,199: 541-549.

[3]沈比先,周顺科,张可建.老年人非外伤性多椎体压缩的MRI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26(3):235-238.

[4]付克广,肖江喜,徐馥梅,等.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的MRI表现及其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 9(2):83-85.

[5]王 飞,陆建平,王 莉,等.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磁共振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9(1):46-49.

(收稿日期:2009-06-11 修回日期:2009-08-31)

上一篇:胸部及纵隔贯通伤的监测与护理 下一篇:中药熏洗加微波照射治疗痔疮14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