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华年 峥嵘岁月 传也征途 行者无疆

时间:2022-04-14 04:41:28

这当然是一段无法复制的创业经历,也成就了一个卓尔不凡的镑奇人物。

我们说,任何领域都是异彩纷呈的,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一个标准。就像在翻云覆雨的商界,记者敢说:中国绝不缺少雄滔伟略的实业家,缺少的是值得关注、学习、追摹的精神领袖。此刻,我们不想用“财富人生”、“淘金高手”等这样单薄的词汇把他的创业人生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我们想记录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怎样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碧野,我们更想挖掘其创业的精神内核,为后人指路。

“2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惊鸿一瞥,而这“20年”足以让许多人从“勤劳致富”中看到了希望,成就了事业。对于李奎光和“大华”而言,“20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指标,“20年”,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历史光点。20年的坚守,20年的沸腾,20年的激情不改。回想20年前,他还是吉林省舒兰县的一位普通农民,而今,他已成为一名资产过亿的民营企业家。他领导的长春大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包括大华锅炉、大华饭店、大华橱柜及室内装饰等下属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现代集团,它正以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的特质不断超越自我,赢得最佳的发展商机。“大华”的迅速崛起彻底颠覆了当年人们对农民创业者的认知印象,而它的掌舵者李奎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吉林省乡镇企业家中一面鲜红的旗帜!

李奎光,无数的荣誉纷至沓来,“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创业之星”、“吉林省民营科技实业家”等,有些让人眼花缭乱;长春市政协常委、吉林省朝鲜族企业家协会会长等,无数的社会职位叠加在他身上,让他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多了。而他还是一贯的谦和、持重,笑容爽朗而真实,让人感动。我们的话题就从“创业”这个字眼缓缓展来……

抓住商机 赢得先机

李奎光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的好年代。他身上有着那个时代创业者们的“共性”――勤奋、耿直、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更凸显着他的“个性”――前瞻、机敏、敢想敢干、永不止步!

这是一个朝鲜族村落。村里住着36户人家,依靠种植水稻维持生计,如果赶上好年头,勉强能维持个温饱。

1976年,村里接纳了李奎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买来一辆汽车和一台拖拉机,而后,汽车成了已经学会一手过硬驾驶技术的李奎光的“坐骑”。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一时间,村里东西分的分,卖的卖。在绝大多数村民看来,牛、马、骡子这样的牲口远比笨重的汽车划算得多,实惠得多。李奎光没花多少钱就把汽车和拖拉机买到了手,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这两辆车为他日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垧4亩农田远远满足不了李奎光脱贫致富的理想。他办起了养鸡场,利用汽车运送饲料和鸡蛋,另外,他还开了一个农机修配厂。一年下来,他的纯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成为全省的致富标兵和劳动楷模。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成为“万元户”是每一个人的梦想。这个时期的他风光无限,而他却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维。“不满足是向上的阶梯”他以此为座右铭。催其不断向前迈进。

视野决定高度。阅历往往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1985年4月8日这一天,李奎光踏上了远航的班机,以一个自费出国研修生的身份到日本勤工俭学。在日本,除潜心学习之外,他还以一个中国农民的眼光冷静地观察、了解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农民的生活方式。他发现,日本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各自为营地躬耕陇田,他们互相联合,组织行业协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还描述说,在日本,农民每年累计只需1个多月,就可以做完全年的农活,而其他时间就可以从事牲畜饲养等副业。在日本农村,村村都铺上了柏油马路,就连掏粪工人也是驾驶着小车来回工作。日本的这种跨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工业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给李奎光很大启迪。如何把这宝贵的“学习体验”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陷入沉思……

一直处于“投石无门”状态下的李奎光,开始大量地翻阅资料,分析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1986年,10月,他在一本科技杂志上看见了一条消息,让他喜上眉梢!“我国高层楼房传统的水箱、水塔及供水设备急需更新换代,而新产品又供不应求,市场行情看好!”机会终于来了。他组织了同衬几个具有商业意识的青年一起研究和探讨。“咱们要自己办工厂,生产供水设备!”他的这句话说得兴致勃勃,听的人也是激情澎湃。于是,创业就像一枚梦寐的火种,燃烧、升腾……

创业艰难百战多

20多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在他和那几个农民兄弟预备离开村子、进城创业的时候,全村的父老乡亲都来到村口给他们送行:大家里三层、外三层把这辆解--放车围了起来。他们就站在解放车的货箱上。披着雨衣,打着雨伞,背负着几个简单的行李。怀揣着全村人的期盼就要匆匆上路了。村民们投来了祝福的目光。但眼里仍流露着隐隐的担忧。“想法是好的,而道路往往是崎岖的。”李奎光心里明白,大家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迎接我们的困难会很多。如果失败了,将会是一次重创。然而,当时正值华年35岁的李奎光,并没有被想象的困难所吓倒,他始终坚定信念,把这次创业经历当作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砺炼。

就这样,大家结盟。利益共存,福祸共担,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出发了。而他们遇到的困难远比他们所想象的要多得多,压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

想办工厂,先找场地吧!经过一番寻找,李奎光发现在长春市一家朝鲜族中学院内有一个生产缝纫机零件的工厂,已处于半停业状态。李奎光当即决定,就在这里落脚。

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对于刚刚开始创业的李奎光来说。可谓奢侈,当时他全部创业启动资金只有9万元。于是,他们只租下了厂房外面的大院子,还有一间6平方米的小仓库,院子就是他们的“车间”,而那个6平方米的小仓库。便是他和7个乡亲的办公室兼卧室。

各种困难又接踵而至!什么叫营业执照?该如何办理?工商局的大门朝哪开?还有申请土地、批用电等,他摸不着头脑。用了半年多时间,各项手续才基本齐备。

不懂技术。他们就请大学老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过来指导。不懂产品研发流程,他们就通过书籍和生产实践学习揣摩。夜以继日,几乎不眠不休,他们终于生产出了产品。当第一件产品成功“问世”的那一刻,李奎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们做到了”,摸着石头过河、毫无经验可言的“草莽好汉”们声嘶力竭地欢呼着,场地里回荡着他们兴奋的声音,久久不散。

这仅仅是向成功迈进的一小步。李奎光懂得,市场才是检验产品的唯一去处。“敢为人先,把自己和7名村民全面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去赢得明天”。

由于企业刚刚创办,产品知名度和影

响力都还欠缺,产品打不开销路就是“等死”!“不能因为受到挫折就趴下,还得接着干!”李奎光为大家鼓劲儿。他们每天骑着自行车绕着长春市走,见到建筑工地就上前去推销。累了,大家苦中作乐,坐在一起畅想未来;受气了,李奎光就鼓励大家“要向前看”。这样“在路上”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半年。

半年之后,长春市长白山供水设备厂挂牌成立了。李奎光荣任厂长。经过不懈努力,办厂的第一年实现销售收入27万元,第二年销售收入达到198万元并获利18万。

这喜人的成绩,无疑给了他莫大的肯定,更加坚定了他实现梦想的信念!

1990年,长白山供水设备厂改建为长白山实业有限公司。他们把所有利润和全部股金分红共计86万元全部投入到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扩大生产规模。在经营管理上,李奎光大胆地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企业在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产品占领全国5个省、29个市、40多个地区,在同行业中也名气斐然。

长白山供水设备厂搞活了,而这只是李奎光向机械化、产业化目标迈进的第一步。为了更紧密地与市场接轨,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他提倡实施“一纵一横”的发展战略。“一纵”就是深度的延伸,搞生产、抓销售、延长产业链。在行业中形成气候,当龙头老大;“一横”就是横向拓展,通过资本运营,股份合作。搞多元化经营。事实证明他的路子是对的!

二次创业 激流勇进

所有历史的必然趋势大多都通过一些偶然而突兀的事件得以彰显。例如,他当时的“要车非牛”的抉择,办养鸡场、农机修配厂的积极摸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商业眼光的独到之处。不服输的求知劲头,赴日进修的“工业”思考,善于发现商机并付诸行动的谋略与果敢,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他创业途中的一个个重要支点。许多企业并非都“外部观察”,他们也有自己的“内在体验”和“生命情怀”,所以一个企业的领导者的性格自然会在企业发展中留下烙痕。正是他的这种“特质”,给“大华”指明了一条通往成功大门的捷径,决定了“大华”大踏步迈入了二次创业期,也是企业的加速发展期。

1996年6月,长白山实业有限公司与韩国汉星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长春大华(集团)锅炉有限公司。与韩资企业的成功架接,也移植了一种文化,不可避免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替碰撞,必然会经历一段漫长的阵痛期和适应期。而令人欣喜的是,李奎光在有意识地引进、消化、吸收外资企业治企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实现了“大华”“化蛹为蝶”的又一次蜕变。

“公司在刚成立时,实行的是松散的股份合作。由于水平有限,对股份合作制的内涵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其运作要求更是知之甚少。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组织体系、经营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集团发展壮大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他开始了加强企业管理、规范运营行为等一系列改革:一是制定了《长春大华锅炉公司章程》,进一步规范了公司的管理行为,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构建了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三是制定了分配原则,修改和完善了公司的分配方法;四是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计划管理、生产技术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

事实证明,走股份合作制的道路是搞活“大华”的捷径,它使“大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难得的机遇期和绝佳的发展期。

从1996年二次创业以来,无数的吉林人亲眼见证了这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正在崛起。1996年,集团成立了大华厨房像具公司。从韩国购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目前已生产出10多个系列的厨房像具和办公设备。1998年8月,集团建成了营业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集餐饮、住宿、洗浴、举办大型宴会和会议接待为一体的三星级饭店。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近千万元,实现利润200余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长春市的星级饭店中创出了品牌;集团还进军了房地产业,1998年建成了大华科技楼,2003年建设了8500平方米的员工住宅楼,即将在吉林市落成的5000多平方米的集餐饮、洗浴、客房为一体的综合型星级大饭店也正在紧张地装饰中。预计2007年10月1日以后吉林市大华饭店对外营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年实现营业收入2400余万元,实现利润500余万元。安置人员300多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2006年6月成立长春大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恩泽企业 福祉一方

“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使公司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大河涨水小河满”。公司发展了,员工自然受益。“在我们公司干活,挣得多。心情也舒畅”,员工们如是说。

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看似复杂的高深理念,实际上也是由点滴产生,从微观触发。李奎光说:“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他的管理理念也始终围绕着员工,看上去温暖。摸起来亲切。为员工修建住宅楼,用福利基金建设家属宿舍和单身宿舍,这在长春市民营企业中是不多见的。花巨资定期培训员工,人本化管理的“润物细无声”,让员工真正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工作环境的和谐。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长春大华实业培养、储备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研制设备、推广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大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奎光不仅给企业员工带来了福音,也带动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为家乡做了很多实事儿。故乡的“一方水土”,魂牵梦萦,桑梓情结很难割舍。他所居住的那个村子一大半村民都在他的公司里身兼要职。他刚为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的一所小学送去了一台锅炉。送去了温暖,给舒兰市中学的贫困学生送去了资助款4万元和上千本图书,他还常给家乡的“老年协会”等社会弱势群体捐资捐物及给予精神上的帮助……李奎光为家乡做的这些事情,让他非常欣慰,同时政府和家乡人民也非常感谢他,李奎光本人被舒兰市委、市政府评为“捐资助学模范”,其公司也被评为“捐资助学先进单位”。

李奎光说:“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还要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我十分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应履行的社会义务,希望为家乡父老尽一份绵薄之力吧!”作为一名长春市政协常委,无时无刻不关注民情、体察民意。他积极参政议政,敢于直言、善于谏言,曾撰写过《关于市内四所朝鲜族学校合并在一处,建设一所现代化寄宿制民族学校的建议》、《关于振兴长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点建议》、《关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2003年12件实事内容修改的意见》、《关于长春市少数民族经济扶持的建议》等提案。

如果说。李奎光当年带领大家实现了解决温饱、创业积累和高科技兴业“三级跳”的话,那么,今天他正带领田野人为创建和谐生态村落而努力着。在他眼里,和谐不只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层面上。更是事业深层次的软环境;生态也不只是自然上的生态,更是小康生活建设中的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探究李奎光事业成功的轨迹,我们发现,他身上有一种罕见的素质,那就是,先人一步、多走一步的勇气和胆识。在农民仍习惯于“土里刨食”的时候。他带头推行农业机械化;在农村都吃“大锅饭”的时候,他带领村民办厂,发展乡镇企业;在许多人认识到要办企业的时候,敢于“吃螃蟹”的李奎光又率领村民办起了高科技企业;在有人千辛万苦地谋划企业发展时,他已经成为了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元化企业集团的老总。用他的话讲:“我是一个嗅觉极其灵敏的人……”语毕,他憨憨地笑,笑得像吃了蜜一样香甜。

“建造5个三星级宾馆是我目前的事业规划的新重点。”事业越做越大的李奎光现在还依然忙碌着,从早到晚,难得休息,在建设工地上,一干就到晚上八点。“半辈子为事业奔忙,想来还真觉得对不起自己呢”,他笑着说,“等今后有时间,我还要去几个国家取取经。拓宽一下视野,使企业更快速地与国际接轨。”

谈及他的家庭,李奎光眼中满是欣慰,“妻子和两个儿子一直是他事业发展的坚实后盾。两个儿子的俭朴、善良的品性是我最大的骄傲!”一提起儿子来,他满足的神情溢于言表。说来也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见到了他的儿子。他跟记者说起父亲来充满了钦佩之情,“我们一直把爸爸当作人生的榜样。在他的身上我们学习到的不仅是治企经验,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在李奎光人生旅程中,白手起家的这段创业经历总是特别的,是他所珍视的一笔财富。流水飞度,他润泽了这块沃土,也恩泽了与他共同奋斗的农民弟兄。“大华”正在发展的快车道上疾驰,前面的风光无限!

上一篇:加快发展物流服务业 下一篇:江南药王冯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