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协作,明确分工

时间:2022-09-11 10:10:36

[摘 要]小组合作是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分组,重视学生层次性;转变职能,加强教师指导性;全面调动,告别小组合作形式化;创新激励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工协作;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60-02

[作者简介]施晴花(1983―),女,江苏启东人,本科,江苏省启东市东海中学教师,中学二级,启东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数学学习进入初中阶段,知识的理论性与思维的复杂性逐渐显现。单一的教师讲授已经不能完全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吸引力,反而容易使课堂陷入枯燥乏味的氛围之中。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分组,重视学生层次性

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开展小组合作的第一步。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合作过程是否协调、顺利。在分组的过程中,笔者尤其注意学生能力的层次性,并以此为据进行分组。例如,教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时,学生学习了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等方面的内容。笔者在学习的最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组合作课题:从数据谈节水。这个课题的进行需要运用学生的不同方面能力,因此,笔者在分组时将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和较差的学生,以及观察、动手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穿插分配,以使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相近。于是,小组中便有学生负责设计研究思路,有学生负责记录数据,有学生负责统计作图,有学生负责总结结论……以学生能力的层次性为依据进行分组可以有效平衡各组间的综合实力,不至于因实力悬殊而使一些小组丧失积极性。这样一来,教师所布置的小组合作任务也就更容易完成了。同时,不同能力的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启发、帮助,为组内的自主学习提供原始驱动力。

二、转变职能,加强教师指导性

随着学习形式向小组合作转变,教师的职能自然也要随之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主导者的角色,而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成为一个指导者。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得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那么多边形也是一样吗?笔者观察到很多学生都采用了实际测量的方法,如测量五边形的内角分别为60°、150°、80°、85°、165°,五边形内角和为540°,再继续测量六边形,发现内角和为720°。于是,学生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180°×(n-2)。笔者及时指导学生思考:这个结论能否作为普遍规律?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式能否向多边形进行迁移?学生马上作出反应,分别延长每个内角的一条边并进行平移,从而找到了方法。

所谓指导,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从旁点拨。教师无需具体要求学生每一步该怎么做,而应当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小组讨论情况,对其中出现的偏差予以引导性纠正即可。

三、全面调动,告别小组合作形式化

当前在初中数学的小组合作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教师完成分组后,一味地向学生布置讨论任务,至于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所讨论的问题有没有切实锻炼学生思维均不得而知。这便是小组合作形式化的体现,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也必然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

(一)合理设计问题难度,提供充足思考的机会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但是,如果问题难度设计不当,过于简单或者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接受限度,分组讨论便失去了意义。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组合作课题:探究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学生是以描点作图的方式学次函数图像的,而利用这一方式对二者关系进行初步预测并不难。在观察到一个大致的抛物线出现时,学生便结合二次函数额知识,设植物生长量l与温度t之间关系为l=at2+bt+c,代入实际数字进行计算,最后得出:l=-t2-2t+49。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对探究问题难度的把握尤为重要,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我们只要细致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恰当结合教材,问题的选择就不容易出现偏差了。

(二)细化组内分工,平衡组员参与的可能

既然是小组合作,就要调动全组的力量推动整个学习的进行。因此,教师应当想办法让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到讨论学习之中,得到应有的锻炼机会。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时,为了让学生综合运用几何图形知识,并且逐渐建立起平面与空间之间的关联思维,笔者设计了一个制作长方体包装纸盒的小组合作项目,要求由每组的不同组员分别负责设计思路、测量长度、绘画图纸、实际剪裁等任务,这样便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其中的机会。一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在探究问题本身中的参与度不易提升,但这并不代表这部分学生与小组合作学习完全“绝缘”。细化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便能惠及每个成员。

四、创新激励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一些学生不是没有机会参与,而是自己不愿意参与。如何能让不愿意表现的学生也可以自发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激励方法了。

(一)制定小组合作规则

从正向来讲,教师要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制定出一套完备的小组合作规则,将人人参与巧妙地涵盖于规则之中,指导学生在这个规则框架下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完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分析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并要求每位小组成员要在任务开始之前设计出一套自己认为完善可行的方案,然后全组进行讨论,分析整合这些方案,最后形成本组的研究方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严格依照合作规则开展学习,每个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思考并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价值的重要一步,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完善鼓励合作机制

除了利用规则外,教师还应当从旁适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以此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完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个设计跑道的小组合作题目。很多学生只是大致了解跑道的形状,具体到长度的测量及确定每圈跑道起跑线位置时便没了思路。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每圈跑道半径r、r+d、r+2d、r+3d及直道长度s计算出每圈跑道的周长L(其中,L=2πR+2s)。这个突破性的思路让很多学生恍然大悟,笔者马上向全班推广了这一想法,并鼓励其他学生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探究。当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创造性的成果时,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肯定,鼓励学生保持思考的热情,继续积极探究。

由此可见,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按人数分组,要想真正实现小组合作的最终目的,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就一定要创新方法,切实关注小组合作中的每个细节,将每个步骤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淑贞.对合作学习课堂结构设计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2] 厉广清.论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J].新课程学习,2011(2).

上一篇:精巧的剪裁成就灵动的课堂 下一篇:言传身教,幼儿德育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