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体区域中寻找建筑本身的位置

时间:2022-10-04 05:04:59

在奥体区域中寻找建筑本身的位置

摘要

沈阳奥林匹克运动中心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核心位置,在这里拟建一个城市二级客运站,从城市设计角度上,这里无疑是沈阳最具潜力的经济区域和重要的城市节点。尤其是基地所在的奥体区域更是浑南新区的中心区域。如何使建筑融入奥体建筑群并优化周边的城市空间是此次设计的难点和重点。在处理好复杂的人流,车流,物流和客运站的功能的前提下,更要考虑的是客运站本身对城市,对区域,对人的态度。以整体性谦卑的设计态度为引导,引入文化性元素符号融入客运站的冰冷性格之中。将设计过程分为准备阶段,深化构思阶段、方案完善三个阶段来说明整个设计流程,以使得整个黑箱过程得以物化。

关键词:特殊地段、建筑定位、文化性、客运站、设计过程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为缓解沈阳与周边西南城市的城市间的交通压力,决定在沈阳奥体中心路段拟建一处二级客运站,这里将成为沈阳南部的陆路交通枢纽,也将成为奥体区域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方案要对区域环境设计格外小心,除了任务书,

我还经常看现场,拍环境照片,这给我的准备阶段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准备阶段:

沈阳浑南新区是沈阳近些年来的开发强度最大的开发区,政府给予着高度的城市定位――北方浦东。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从城市设计角度上,这里无疑是沈阳最具潜力的经济区域和重要的城市节点。尤其是基地所在的奥体区域更是浑南新区的中心区域。显然如何使建筑融入奥体建筑群并优化周边的城市空间是此次设计的难点和重点。在处理好复杂的人流,车流,物流和客运站的功能的前提下,更要考虑的是客运站本身对城市,对区域,对人的态度。

对城市,道路两旁已有着隐含建筑线构成现有的道路的建筑界面,这个界面是道路景观延续性的重要标准。

对区域,此次基地地处沈阳奥林匹克中心,从宏观上,已有着区域的图底关系,在奥体中心建筑形象的压力下,做出一个与周边“和谐”的建筑是这次设计中的关键。

对人本身,现有客运站已经形成了表现大结构,大框架的巨构非亲人模式,这种机器式,冰冷式的已有模式能否被改变或重构,形成亲人性,文化性的探索。

综上确立了此次设计的发展方向:

1.维持城市道路建筑建筑界面的完整性。2.地处沈阳奥林匹克公园,建筑宜采用“谦逊”的态度,在维持区域内的图底关系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和突破。3.在现有客运站的冰冷性,机械性,不亲人性上寻求改变与突破。

回头来看设计的整个准备过程,对项目目标的基本资料的收集,与图解下的基本思考构成了,构成了我们对于项目目标的基本认知,城市和区域的把控,和城市城市界面的延续,无疑成为了整个建筑创作思维的阻力约束,但也许正因此方案的突破口与爆发点才会油然而生,表现建筑本体性格、关注人性空间体验、切合于建筑级别的区域定位、完全溶解于城市空间环境的创作要求成为了此次设计的着眼点与驱动力。

方案构思与深化阶段:

在这种复杂的地块中,建筑的生成已不再是依靠着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应该是更加理性的深化分析,在周围环境的制约中寻找机会与突破点。

构思的展开是从城市环境分析入手的,通过对道路两旁建筑的分析得出了这一硬质界面的存在性.延续道路界面生成了围合式的“L”型空间,形成“内”与“外”的场地关系减少客运站客车对城市景观的破坏。而基地北方的奥体建筑群给予基地的形象和城市道路的景观压力不得不使建筑主方向的形象进行“退让”和“软化”已寻求从“冲突”向“共生”关系上的转变,基地东北方向设立广场与城市广场形成对景关系,也是主体建筑与十字路口的绿化缓冲。通过建筑界面的软化,形成了绿化,水等亲人性元素的引入,也形成了亲人性的入口景观。内部空间也随着道路角度的偏差,曲线的引入,形成自由的流动空间和开敞的大空间。在细部的处理上,一改常规性客运站的结构骨架式做法,给建筑注入了许多活跃因素,丰富的体块变化和咬合,自由式条窗等处理,暖色体块等力求给人亲切感和浓郁的文化性。

建筑主立面的逐渐深化

回顾整个构思与深化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创作过程构思与深化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局部分析与综合考量的思维过程,从我们的思考对象来看,构思与深化的过程总是沿承与总体到局部再顾全总体的相互渗透与循环过程,这两个思维法则的相互依存保证着建筑思维向前推进的过程,每一次的“反复”都是建筑整体的一次物化。我们思维过程的反复转变,其实也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能性反应。经过多次循环后,总体并非是停滞不前的,而是深化与演变的,这种不断上升的螺旋态势,保证了方案的有效线性推进,总体的控制也日趋完善。

方案的完善阶段:

设计过程的完善阶段,是整个设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如果没有这个阶段的深化,一切都无法展现,好的构思也无法实现。从总体上看是一种结果性的表达。这种结果性的表达要反应建筑方案的全部特征。通过前期的准备和构思阶段,方案将进入后期的完善阶段,通过模型的表现来验证方案最初的构想。通过SKETCH等软件建立模型来推敲方案草图阶段的表达,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推敲,将方案更加向前推进。模拟建成后的效果,这些方法的采用使设计成果更易于理解,更加真实。

图19

建筑设计是个过程,所以我们设计思维的也始终贯穿其中。通过准备、构思、完善三个阶段,体会着每个方案的设计过程,体会与总结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的方案设计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也能让别人能够理解,并接受方案。同时也是自身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一个过程,这也正是学校建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方案从准备到构思到完善的过程是我们建筑学子思维最复杂,最活跃,最难以表述的阶段,对于这个过程的充分理解,更有效的参与未来的设计实践与学习,那么如何养成在创作过程中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构想的能力,如何培养拥有一个较为科学的思考与表达体系,是我们日后的执业根基,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张钦楠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2012.05

【2】张伶伶,李存东,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08

【3】张伶伶,孟浩,场地设计(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8

上一篇:如何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 下一篇:PLC及变频器在恒压变量供水系统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