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与社会影响力研究

时间:2022-04-13 12:22:55

新中国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与社会影响力研究

摘 要:国内学术界就新中国各重大历史时期代表性美术作品的传播和社会影响力所进行的研究,多为针对个案的分析、描述,对经典美术作品传播的系统性考察,缺乏从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接受语境、审美传播发生、效应入手的整体性研究与探讨。而这种整体研究的视界,正可揭示新中国美术经典得以产生、演变的历史情境与文化形态,是当下中国美术与国家形象、中国美术与现代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美术作品;传播;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74-02

建国初时期美术:(1949―1965)不论从创作还是作品传播上,都十分强调美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有关政治、艺术普及与提高的讨论,统一思想贯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坚持“两为”方针,随着延安的美术干部充实到各美术机构院校,初步确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美术体制,包括创作指导思想、教育组织、展览机制、宣传体制、传播系统,延续并保存了延安时期大众美术模式,提倡“五四”新美术现实主义创作观,如新年画运动,如引进苏联美术后(从派留学生,到聘请苏联专家执教)全面推行苏式教育和教学体系,极大促进了这一时期美术事业的发展繁荣、油画《开国大典》、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收租院,以及后来由文化部总政治部、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的几次革命历史画创作,无不是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高峰,代表着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这些美术作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的广泛的社会化传播,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政治影响力。

时期美术:(1966―1976)这是一个违背历史、歌颂虚假、偶像崇拜的反文化、反文明时期,美术创作必须打上政治的标签,鲜明的政治主题结合戏剧化的历史场面,构成了那个时期审美上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体现在传播上,则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强化视觉记忆,造成铺天盖地的效果。高涨的政治热情,一如既往的豪迈信心,不停地重复着一种符号,色彩的“红光亮”,英雄形象的“高大全”,人物组合的“三突出”,是美术时期必须的表现手法,一批名声显赫的“红色经典”作品先后问世,并获得了非常广泛的传播,最具代表性的油画《去安源》被千万次地复制,那种“席卷式的铺天盖地”达到了世界之最。思想上的极端左倾,文化上的激进亢奋、审美上的豪情浪漫,传播上的变本加厉,可以说是文艺最重要的标志特征。时期的美术已成为历史,反思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美术所具有的非常形态,这种“非常”,包括它的表现形式、语言表达、传播方式、社会作用,它所产生的不是艺术家的个性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而是一个极端狂热的政治环境中所赋有的艺术政治化和艺术共性化的产物,所有的一切深刻打上了政治的烙印,从创作到传播,都彻底地成为了疯狂服务政治的精神异化物。

反思与复苏时期美术:(1977―1984)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结束,中国社会开始思想反思与文化复苏,这一时期的美术,呈现对或更早时期美术的反思与批判的特征,艺术家主动吸取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从思想观念、题材内容、创作模式、传播途径上都有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首先体现在“伤痕美术”上,就题材而言大主可分为二类:一类为“文艺黑线专制论”批判中屡遭迫害的知识分子和老干部,一类为“知青”殊年代生活经历所留下的青春记忆。其代表性作品有:连环画《枫》、油画《1968年×月×日雪》等,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伤痕美术”不仅具有着批判现实的精神,抑或透露出艺术家群体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后来中国美术的复苏典定了基础。而后出现的“乡士写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美术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逐步成熟和完善。贴近生活、直面人生、正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油画作品《父亲》、《组画》等,以及首都机场壁画无疑将这一时期的美术发展推向高潮,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在美术发展中结出的硕果,变形加装饰的艺术表现手法,无疑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冲击与反判,正因为如此,艺术家开始关注起艺术的自身问题,从《星星美展》开始更是吹响了“纯粹”艺术的号角。虽然多数作品显得稚嫩或带有“西方现代主义”模仿痕迹,但这正是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开始。就传播而言,非专业杂志、墙报起了很大的推广作用,社会影响力深刻、广泛。

85新潮时期美术:(1985―1989)85新潮美术的兴起,刺激了艺术家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定位。“黄山会议”的召开,更意味着一种宽松艺术创作氛围的来临,“观念更新”则成为85新潮美术的思想来源,艺术家开始着重讨论艺术的本质功能,而不仅仅是形式与内容,理论界首当其冲,“危机论”、“生机说”的讨论热烈空前,“中国画穷途未日”之观点,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

可以说85新潮美术动摇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来的主流艺术观念,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能否超越社会现实?能否超越艺术自身?它的独立性和社会功能何在?85新潮美术运动标志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与诞生,它是文化转型的开始,也是中国艺术与世界接轨的预演,它彰显者一代人对文化、哲学、人生真诚执着的探究,有代表性的作品把85新潮美术运动推向高潮,从此影响和改变中国艺术的走向与格局,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则是85新潮美术一次盛大聚汇,同时也是85新潮美术最后的总结与终结,然而,85新潮美术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观念和对艺术更宽范的解析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美术未来的走向。这一时期,大量专业美术杂志开始出现,美术作品通过公共媒体、展览、民间流传、幻灯片等方式广泛传播,并产生了极大影响力。

多元化时期美术:(1990―2010)九十年代后中国的美术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不同观念与不同流派、传统与现代、“主旋律”与“多样化”,争相斗艳,滨彩纷呈,再现出一派繁荣和欣欣向上。美术作品表现有偏重传统写实的,有偏重现意的,有唯物或理性化,有唯美或哲理的,它们各具特色,在艺术道路上申张着各自不同的艺术主张,以求同发展共生存。中西融合的传统写实艺术,虽不断受到现代前卫艺术的挑战,但执着于传统写实风格的艺术家让当今的写实艺术历炼的更纯粹、精湛。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中国写实画派”便是写实艺术的代表,扎实的造型功底、娴熟高超技法,成就了他们在现时期美术发展中占有不可动摇的艺术地位。“主旋律”构建下的历届美术大展获金奖作品;如油画《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南京》及“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证明了“主旋律”文艺方针政策的得以延续和传承,而“多样化”产生出的现代艺术,更是让我们领略到了唯美与非理性,“纯化艺术语言”下的学院新生代艺术,泼皮、诙谐、反判下的“玩世现实主义”艺术,符号并置、解构“现象”的“政治波普”艺术,突出视觉革命表现的“装置艺术”和更具前瞻意识的“行为艺术”等,而所有这些艺术形式所产生的艺术作品无疑让新世纪的美术发展空前繁荣。步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正在逐步走入“国际化”,而注重观念与形式“多样化”实现了特定文化时期中的文化价值取向,进一步完善与确立了新世纪美术发展的“多样化”格局的不可动摇性和必然要发生的现实。这一时期,在职业画家日益增长的前提下,美术市场开始出现,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术作品的传播观念、方式、途径出现明显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传播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78-79.

[2]高名潞.85美术运动[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22.

[3]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69-70.

[4]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110-111.

[5]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42-43.

[6]李敬一.中国传播史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55-56.

[7]张国良.中国发展传播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4-95.

上一篇:《酸寒尉像》人物作品探究 下一篇:谈高职院校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