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美美的读

时间:2022-04-13 10:46:05

语文课堂要美美的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143-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很多地方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抓教育的领导和一线的教师将眼光聚焦于某种教学模式的课堂形式及环节。这种盲目的模仿和套用使课堂失去了活力。对于此,我认为语文课堂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课堂上重视语言文字的品读,让学生在课文的品读中丰润心灵,习得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所以学好语文要摒除形式上的干扰,返璞归真,真正重视品读,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走进语文的世界,领会语文的真谛。语文课堂重视朗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朗读可以使学生更轻松的进入课堂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将歌曲《父亲》的歌词投放到屏幕上,然后深情朗读,学生在下边小声跟读。等读完时,一些学生的眼角晶莹。就这样,一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读的形式多样,范读、齐读、个人反复品读、分角色读、小组内读、师生齐读等等。若能综合灵活的运用这些方式,整个语文课堂就充满生机。学生在这一片朗朗的书声中,沉浸在语言文字的享受中,放飞心灵,培养语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然而,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不理想的课堂状态。一上课就是老师或者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就是学生分工忙着展示评价,老师忙着讲解评分,课堂着力于解答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讲课教师和学生被环节和形式束缚,就连听课老师也觉得枯燥无味,何况学生!说到底,语文课重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浸润,用朗读把学生的心带入文字的品味中,带入语文的情境中,激发出学生的喜怒哀乐,让语言文字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启迪思想,浸润灵魂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天籁》一文时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对于庄子这篇比较生涩的古文,他先让学生通过跟读课文,轮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指名读课文这些方式读通课文,梳理出课文思路。最精彩的是第二部分的美读课文,他指引学生美读“窍穴”句、“地籁”句。一遍一遍的领读、个人读、齐读,学生的语速越来越快,对内容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庄子散文那豪迈奔逸的气势和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的朗读中为学生所感知。无需过多讲解,庄子文化已在学生心中积淀。

余映潮老师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时,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然后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接着余老师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第一遍小声跟读,第二遍让学生大声跟读,要求富有表情读出感情。第三步让学生找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就是在这一步一步的美读中思考,体验,领悟,表达,苏轼那份人格的豁达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的心中。此外还有《紫藤萝瀑布》结尾哲理的阐发,《枣核》一文中美籍华人直抒思乡之情的话语,《幽静悲剧》中季羡林沉痛的控诉等等,这些内容若能让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促品,以读传情,学生必能走进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三、朗读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提高学生感知评价的水平

我讲《故乡》一文时,在大屏幕上投出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指名学生读,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接着让不同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互相评读。最后还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作者在这外貌刻画中所流露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品读中年人闰土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学生就在这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看到一个贫穷、麻木、呆滞的闰土形象,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同情和悲凉。其实,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如孔乙己、范进、菲利普夫妇、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等等,都能通过这种充分的朗读,在学生心中留下鲜活深刻的印象。

四、课堂美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功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朱自清的文章《绿》,对于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泼墨描绘。学生展开想象,放生动情的朗读,读出美好的意境,读出热爱的感情。有了这一番酣畅淋漓的美读,学生今后再遇到湖泊潭水,这段文字必将涌上心头,从而打开思路,即兴创作。初中课文中的好段佳句,或者描摹细腻、或者细节生动、或者词语传神、或者句式多变富有音韵美和情韵美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好,读进学生的心里,从而丰盈内心,丰润文笔。

上一篇:数学学习迁移课堂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你拨动了我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