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时间:2022-09-21 02:56:06

关爱留守儿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142-01

现在随着打工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据统计,全国现有留守儿童约2000万,并且还有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应有的关爱和教育,进而形成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帮助和教育,他们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孩子辍学流入社会,甚至违法犯罪,变成社会的负担。因此,如何呵护这些长在贫瘠土地上的“花朵”,就成了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现就我校留守儿童的一些工作向各位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留守儿童现状――留守,是孩子的痛

1.在留守的日子里期盼

留守,是孩子的痛。我们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到,开学报名,她班上的一个学生坐在位置上发呆。这位老师上前问她想什么,那位孩子说想爸妈,特别羡慕别的小孩能和父母在一起,希望能和他们一样。老师说:“你觉得自己和班里其他孩子不一样吗?”她说:“不一样,他们今天有爸妈陪同来报名,而我只能自己来;星期天他们有父母陪同逛街、上公园,而我却只能一个人玩。”老师又问:“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想爸爸妈妈回家。今年春节爸爸妈妈说的回来,后来说没有买到车票,又没有回来。初一看着别的小朋友牵着爸妈的手穿着新衣服逛公园,我真得很难受。”说这话时,那个孩子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始终忍着没有掉下来。

2.寂寞童年渴求特别的关爱

据我们调查,可以将留守儿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由于家庭贫困,爷爷奶奶身体不好等原因,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这给他们本应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抹上了沉重的色彩,这类儿童一般性格内向,自卑、敏感。第二类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的,这样的留守儿童家庭相对富裕,加上临时监护人一般是隔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俗语说,隔辈亲,加上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就应该更加疼爱,于是娇宠溺爱。这些不正确的施爱方式的,不仅没有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等不良行为,这类儿童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霸道。其实这些孩子虽然貌视强悍,其实他们往往渴求特别的关爱。

二、让爱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延伸――教育,守望者在行动

(1)首先我们深入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校在每学期初都要求分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好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监护人姓名及住址等,以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体及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等。这样做不仅能够更好地实施政府的两免一补政策,而且为及时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进行教育转化工作等做好了铺垫。

(2)设立了“爱心热线”,建立了家访制度,组织了“一帮一”帮扶小组。学校老师,每人帮扶一到三名留守儿童。每个班也成立了帮扶小组,一个优生帮扶一名留守儿童,(一般是住地相对较近的结成对子)校内一起学习,一起劳动;放学一起回家,有条件的回家还一起完成作业。班主任定期家访,或通过电话等方式随时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并记录在留守儿童工作手册上。把自己的工作心德或教育个案写成随笔或反思,以备别人借鉴。

(3)办好家长学校,着力培训“第二家长”队伍。在继续办好家长学校的同时,召开了留守儿童家长会。通过因陋就简、群散结合、注重实效的方式,让“第二家长”了解照顾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与沟通的方法,与学校老师达成教育的共识,增加孩子的监护力度,减少孩子独立的空档。

(4)逐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聘请心理教授到学校举办讲座,对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知识进行讲解,让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老师一道学习,帮助教师及时给予留守儿童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

留守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在家里他们少了一份亲情之爱,学校老师就要对他们付出双倍的感情来弥补亲情的缺失。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既要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爱,又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不受伤害,这就必须引导所有学生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在班级形成一种温馨的氛围,让他们热爱学校,热爱生活。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我们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守望者,用激情、耐心和坚守,守望着这一群留鸟般的孩子们,和他们一样期待着、梦想着……

上一篇:让阳光落满地 下一篇:数学学习迁移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