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策略

时间:2022-04-13 10:24:25

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策略

[摘 要]本文旨在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重建策略做出探讨,并对其课程体系构建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传统音乐教育 体系构建 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基本上都以介绍各种西方音乐文化为主,而我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总门数、课时量及各自所占课程总量的百分比却非常低,这直接导致了年轻的一代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陌生,现状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非常不利。要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重建,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重建和更新。

一、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定位

要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科学定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是为主还是为辅?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开放、交流与多元格局的形成,寻求本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著名学者、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则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如此有力地捕捉了我们文化的色彩、活动和生活特点……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十四届会议的标题就是“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动力”。在当今世界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重要性被提到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上。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也就是说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占据主体的位置。反映到教学内容上则是要以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为主,辅以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学习。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我们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其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传统音乐的表演者和研究者,而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形成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学会欣赏传统音乐形态并能够理解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能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数量充足、具备传统音乐审美能力的观众,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和持久的空间。那么,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应该定位在普及的意义上,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很明显了,即提高全体学生的传统音乐修养和传统音乐审美能力,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当我们设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应该立足课程的科学定位,围绕课程目标展开。

二、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重西轻中”、传统音乐课程比重远远低于西方音乐文化课程比重的现象,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笔者试图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之下,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根据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定位和教学特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可分为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和外国音乐课程两大体系。在这里,笔者只介绍所设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笔者所设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两种课程类型。必选课只有一门课程,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任选课下面又可以分成理论课程板块和实践课程板块。理论课程包括《民族曲艺和戏曲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以及《民歌与民族歌舞音乐欣赏》、《乡土音乐欣赏》等课程;实践课程则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戏剧团》以及《本土特色表演团》等课程。

1、中国传统音乐必选课

《民族音乐概论及欣赏》是这个体系中唯一的一门必选课,开课时间为一学期。由于大学一年级课程普遍比较多,所以选课时间定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在大二的任何一个学期选课。这是一门欣赏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涉及民歌、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等我国传统音乐各个门类,作为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基础性课程和入门级课程开设,所有学生必须选修这门课程并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进入到后续课程的选修。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形成基本的了解,并激发他们下一步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教学应尽量以原声录音和录像作为欣赏资料,将传统音乐最真实的形态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倾听传统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传统音乐审美观,提高学生传统音乐审美能力。

2、中国传统音乐任选课

中国传统音乐任选课的先修课程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任选课选课时间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在期间任意一个学期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这些任选课程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内容从整体衍伸到了局部,是《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这门课程的深化和细化。经过必前期必选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整个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种类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某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可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兴趣。这些任选课都是分别按照传统音乐具体门类进行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进行进一步细化的学习。任选课包括传统音乐理论课和传统音乐实践课两个版块,理论课版块包括《民族曲艺和戏曲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民歌与民族歌舞音乐欣赏》以及《乡土音乐欣赏》等课程。实践课版块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戏剧团》以及《本土特色表演团》等课程。

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保证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了最基础的传统音乐教育,并对其中的某一艺术形式有着稍深的了解。

三、教学策略

1、根据课程定位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重点,区别音乐专业教学

上文已经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了定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平台上的传统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普及性,教学上和对音乐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专业音乐课程应有所区别。音乐艺术院校的传统音乐课程侧重点更多的集中在培养传统音乐传承人,演员或是专业研究者,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倾向于技巧与音乐理论的传授。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平台上开展的传统音乐教学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多的定位在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普及培养倾听者和忠实观众,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倾向于引导大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传统音乐审美观,学会如何欣赏传统音乐。此外,在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教学时,应该摆脱那种将传统音乐课程单纯视作一种音乐形态的观点,更多的可以从综合的音乐文化形态的角度去进行探究。非音乐专业的的大学生在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但他们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引导他们来探究传统音乐与社会、民族、地域、文化的关系,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2、师资结构多元化

笔者在研究期间走访了一些普通高校,对一些音乐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普通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最大的困难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由于高校音乐教师多毕业于我国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或院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知识结构也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之上的,对我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也只是一知半解,对于民歌、民间器乐可能还能够把握,但是对于戏曲、曲艺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可能就完全无法胜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吸收民间艺人和戏剧、戏曲演员或教师进课堂,弥补音乐专业毕业教师知识结构有限的现实。

3、打造乡土音乐课程,传承乡土音乐文化

我国各地区、民族特色鲜明的乡土音乐文化,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音乐文化。要做好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就必须从做好我国各地域的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入手。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可以成为保护文化生态平衡,传承乡土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可以发挥地方语言,师资资源优势,弘扬本土有特色的音乐文化,开展乡土课程建设。在上文所述笔者所设想的普通高校传统音乐体系的任选课中,设有专门的《乡土音乐欣赏》和《本土特色表演团》课程,这些课程对于每个地区本土乡土音乐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培养我国传统音乐传承人的工作多在民间进行,或者音乐专业艺术院校也能担负起培养传承人和演员的一定责任,但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为传统音乐培养懂得欣赏传统音乐的观众。众所周知,任何只有演员而没有观众、有供而无求的艺术形式都难以存活和发展。对于本土传统音乐形态来说,由于其语言,审美标准,民俗习惯等原因,其观众资源主要集中于本地域,要为其争取传承和发展的空间,首当其冲的是要培养本地观众资源。地方高校在培养传统音乐本土观众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地方高校具有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和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其次地方高校生源多来自本地区或周边地区,学生对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相对熟悉,学习起来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地方高校通过公共音乐教育平台,开展乡土音乐教育,操作起来可行性较大,对于本区域乡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非凡。

当今严重向西方音乐文化倾斜的大环境,导致我国大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淡薄,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倡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今天,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首先应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教育,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也应该是以本民族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

上一篇: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取舍之间突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