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揣句启迪文学智慧

时间:2022-04-13 09:39:27

品词揣句启迪文学智慧

摘 要:在当前学习新课标的热潮中,围绕语文训练的论争,自然硝烟四起。语文教学训练的任务是什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什么?这早已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文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85-01

在当前学习新课标的热潮中,围绕语文训练的论争,自然硝烟四起。语文教学训练的任务是什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什么?这早已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强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陶醉文本,品词揣句激发灵感点燃文学火花,将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本的朗读方面的指导,而对文本的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揣摩甚少。由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上,教师要善用“点石成金”之术,寻找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词揣句,潜心训练学生咬文嚼字之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启迪学生的文学智慧。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在反复揣摩、咀嚼、推敲中领悟其中的内涵,享受词句之妙。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品味词句的精妙之处

我们时常感动着教材以及作者的文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关键字眼,应该是学生细嚼慢品的精神大餐,倘若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那么,这种学习自然会拥有人文关怀和语言智慧的双重收获。

笔者在执教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中《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乍看,语言很朴实,若细细品味,简单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学时,我先抓住“担子”这个词展开对话:想一想,母亲为了把我们养育大,要做哪些事情?(生答:天天洗衣、做饭、种田……)我又问:她所承受的仅仅是那肩上挑着的100多斤中的担子吗?(不是,这担子还指生活的担子,养育我们的重担)水到渠成了,我相机引出:想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知道这里的‘翻山越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学生自然会感悟到它还指母亲在生活道路上克服的种种困难,经历的风风雨雨。“对,这些都是母亲身上的重担呀!”当学生这样去品味语言时,自然就会领悟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也会透彻的感受到字里行间中洋溢的浓浓的母子亲情。

《鞋匠的儿子》一课讲述了美国总统林肯在当选那刻用诚恳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演讲回击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林肯的三段话进行研读,通过对“忠告、永远、从小”等关键词语的揣摩,品读出林肯宽容、诚恳、谦虚、不卑不亢的优秀品质,学生通过咀嚼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内心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道是无情却有情――品味词句的暗示之处

《黄河的主人》一课以形象的语言,通过描写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以及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赞颂了黄河的主人――艄公的机智勇敢,不畏艰难险阻的高尚品质。文章前半部分对黄河、羊皮筏子和乘客的描写看起来似乎与中心没有什么联系,这是一种侧面衬托的写法,学生很难理解。执教时,我以这一句为突破点巧妙引导: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可以把它整个儿吞没。羊皮筏子实在是太小了,以至于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吞没,事实上被吞没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好像”)抓住了关键词语,为什么没有被吞没?学生豁然开朗,哦,是因为有勇敢、镇静、机敏、智慧的艄公。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读懂了文字背后隐藏的内容,挖掘出文本内涵。紧接着,顺流直下,关于课文对黄河、对乘客描写的用意,学生也迎刃而解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因此学生在品读文章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深入探究其中的意蕴,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品味词句的空白之处

一篇文章必然有很多的“空白点”,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空白点进行语言训练,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教国标本六上中有一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引导学生体会第七自然段中神奇之柳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表现出的坚贞力量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语言训练:肆虐的风雪呼啸而来,横扫而过,那柳树______________;凶猛的山洪滔滔奔来,棵棵小草被大水冲得连根拔起,转瞬便无影无踪,只有那柳树_______________;雨,闪电,轰雷全劈头盖脸地向柳树袭来,而那柳树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说话训练,于空白处补充形象,用有声的语言代替无声的描写,使文本的内涵愈发丰富起来,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同时也加深了青海高原一株柳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其实,那些在语文教学中颇有建树的大家们,他们在教学中之所以别有洞天,其中的绝活也不乏利用想象使文本丰满起来。

任何艺术的真实均来自于生活的真实。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活力的课程他产生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应该努力捕捉文本中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感受生活的美好,巧用点石成金的法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上一篇:深化阅读理念 促进阅读教学 下一篇:培养高中生读写任务型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