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和光 启迪创新

时间:2022-08-05 02:21:52

盛世和光 启迪创新

2008年4月23日,“盛世和光 启迪创新”敦煌石窟精美壁画展在清华科技园阳光厅拉来了帷幕。这次展出的敦煌精美艺术品,是敦煌研究院艺术工作者牛玉生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世人从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中领略到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与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神奇,感受到传统与时代的文化魅力。品位历史,启迪未来。

敦煌:千年历史的承载

敦煌从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和交流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殿堂――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地区,是这一带几座石窟的总称,计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又以莫高窟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其余则为莫高窟的分支。敦煌石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一千多年间的建造,既有中原汉族文化,也有鲜卑、吐蕃、回鹘、羌、蒙古、吐谷浑等各民族文化,既有中亚粟特、南亚印度、西亚波斯文化,也有欧洲希腊罗马文化,文化的渗透与传承一一固化在石窟内的雕塑、壁画、塑像等艺术作品上,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的创作不断地演绎着历史的变迁。

艺术灿烂辉煌,内容博大深邃。敦煌石窟艺术涉及宗教、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知识,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以及窟檐,构成了完整的敦煌艺术。敦煌艺术不仅记录了当时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保存了丰富的中外艺术形象,还展示了中古时期广阔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场景,反映了千年间文化的流转与演变。

由于敦煌壁画的创作历时较长,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造型风格特点。从初创时期到后来的元代,敦煌壁画经历了许多风格的变化和发展,敦煌壁画的煌煌巨作演绎了千年艺术的传承与变革,书写了艺术史的传奇。

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连续营造时间最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宝库。敦煌石窟系统地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间佛教塑像的发展序列,和敦煌壁画、敦煌文物一起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独立学科――敦煌学。

牛玉生:用寂寞守得辉煌

牛玉生,1963年出生于甘肃玉门市。1982年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后代培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曾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助教班。1985年进入敦煌研究院至今一直坚守在敦煌,从事壁画临摹工作。20多年以来,完成了大量的壁画临摹与复制,倾心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先生曾经为他在敦煌的画室题字:493画室,是对他在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敦煌壁画艺术的支持和鼓励。

敦煌壁画临摹工作是艰辛而寂寞的。条件艰苦,生活环境恶劣使得当时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去敦煌。对于牛玉生来说,留守敦煌的最大原因是能够画画。自己小时候的愿望就是画画。这份工作虽然清苦,确是他从小的心愿和一生的精神追求。

从1985年至今,整整23个年头,牛玉生和他的同事们与敦煌石窟为伴,工作室就是洞窟。夏天还有一些朋友来看敦煌和他们,冬天就很少有外人来。他们的生活也非常单调,工作就在洞窟里面,累了就与蓝天白云大漠孤鸿为伴,没有那么多灯红酒绿,一如佛教中的苦行僧。对此,牛玉生很平和地说,前辈和同事们都在坚持,一帮人都在坚持。现在国家和政府积极投入敦煌保护,敦煌研究院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看着那么多精美的艺术瑰宝急待抢救,又很是着急,内心的使命感愈发沉重。

牛玉生还不算敦煌研究院的老字辈,但绝对是研究院的主力。在30多个同事中,牛玉生又是最勤奋的之一。工作时候所有临摹的作品甚至是小纸片都是敦煌研究所的资料,需要入库保存。工作之余,牛玉生又坚持临摹创作。对于牛玉生来说,临摹敦煌壁画成了生活的全部。在日积月累看似枯燥的临摹工作中,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牛玉生的艺术造诣也有很大的提高,在临摹的技艺和对敦煌的领悟上要高人一筹。这次在清华科技园展出的作品都是牛玉生利用业余时间的辛勤创作的结晶,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成就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支持,苏士澍先生亲自为其作品提款。

临摹壁画最大的意义是保存历史文化。敦煌壁画每天都因风化、水浸等自然原因以及游客逐年增多等人为因素在悄然破损,因此有一部分洞窟只允许研究人员进入,大部分游客都看不到这么多美丽的壁画。回想起以洞窟为工作室的时代,牛玉生把那段经历当作幸福的回忆,也更加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保存资料传承文化,通过临摹来重塑一个可移动的敦煌,举办展览传播敦煌艺术。每年在敦煌,他都热切盼望着清华美院雕塑系师生的到来,因为他们每次来到敦煌,不仅仅是专业考察和学习,更是向敦煌传递了世界了解敦煌、敦煌走向世界的各种信息。他为清华美院师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态度所感动,因为从他们身上可以了解外界对敦煌艺术和文化的渴求和希冀。

随着照相技术的发明与发展,数字传媒的发展与应用,技术为文化的传承带来积极意义。敦煌研究院也成立了影像复制中心。尽管如此,照相还是有它的缺陷,无法传达其中的神韵,同时影像只能记录当下的现状,无法还原历史的原貌。历史的还原,只有依靠人类艺术性的创造才能获得。在临摹艺术上,敦煌研究院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探索,以前偏向于现状临摹,目前牛玉生的作品已经自觉地向原貌复原的更高层次发展,这更需要对敦煌艺术与历史的精准把握和艺术感悟。

敦煌壁画集中了线描造型、装饰性构图、工笔重彩、以形写神等技艺和特点,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呈现。牛玉生的临摹作品继承了敦煌壁画的艺术质感。在线描的运用上更加精炼,一笔即生动地勾勒出人物皮肤的圆润与神情的精致,使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表现力;其作品极大的延展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应用,赋以重彩,使画面显得辉煌、明快、浓重、热烈,并对失色的部分在考古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原。以形写神,是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与评论的最高准则。牛玉生的作品虽为临摹作品,但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其作品已经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临摹,而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神交之后的心灵感悟。不论是何种题材,何种人物,无论是线描勾勒,还是重工色彩,都生动地展现了敦煌壁画的风味与神韵。

甘于寂寞与清贫,也给牛玉生带来了内心的辉煌。其独立完成的莫高窟藏经洞绢画《神将》临摹,在200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展览中展出。期后,参加莫高窟第220窟甬道《说法图》,西壁北侧《文殊变》的整窟模型复制。参加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普门品》,西壁《大势至菩萨》的整窟复制工作,参加榆林窟第29窟南壁《药师变》的整窟复制,以及临摹的莫高窟第322窟东壁《说法图》等工作,以上作品均在2008年2月至3月在中国美术馆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个人作品被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福州古山甬泉寺、日本丽泽大学等,以及世界各国私人收藏。

由于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临摹艺术需要有足够的功力和心态,牛玉生半年只画四平尺。对此,牛玉生感叹,将敦煌45000平方米壁画全部临摹完要多少辈子的事。敦煌已经成为他毕生的事业追求,他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留守敦煌,用一生的寂寞守得敦煌永远的辉煌。

盛世和光,启迪创新。历史的辉煌在千年古窟中传承,当代的盛世更需要我们用创新来张扬。

上一篇:中国新乡村画家郭文松 下一篇:王佳一:你是北京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