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枣红皮青玉松下拜师图山子

时间:2022-04-13 01:40:05

雕刻上或园林中以山石为主要造型的那类物件叫做山子,也叫做假山。玉山子就是用玉石雕刻成自然山水的微型。多陈设在书房和寝室中,是一种陈设品,完全脱离了玉器的实用功能,衍生出玉器纯粹作为欣赏的陈设功能。

在绚烂夺目的玉器文化里,玉山子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一个类别。因为玉山子对玉器材料的要求和玉器雕琢工艺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从每个朝代的玉山子的大小、形制、玉料级别等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和政治形势以及社会环境。

我们当代常见的玉把件多为可以一手掌握的籽料雕成,其中雕刻山水人物、松石流水一类的题材配上一个木托底座也可以称之为小山子,只不过当代人为了便于把玩携带而改变了山子的功用,但这种题材的把件应该就是从山子演变而来的。而且当代做玉山子的玉料不仅仅局限于新疆和田玉,还有俄罗斯玉料、青海玉料、甚至韩国玉料等来自不同产地的各种质量不一的品种。这些玉料都是八十年代之后逐一出现在市场中的良莠不齐的品种。俄罗斯玉料即市场上称其为俄料的品种,其中尚有质量很高的上乘玉料,具有可以和和田玉媲美的白度和润度,但也是少之又少。青海玉有白玉,但缺乏润度。韩玉质量就更差,结构疏松、密度低、基本谈不上润度。但是这些新出现的玉料数量很大,比之已经停止开采、越来越稀有的和田玉就很容易取材,但收藏价值不高。

但是反观古代,从玉山子出现的宋代开始,玉山子对用料的要求就很高。新疆和田玉一直是历代首选的玉料,从8000年前最古老的兴隆洼文化的玉i开始,人们好像就已经发现了和田玉独具的高品质和魅力,将之雕刻成精美的首饰佩戴在耳部。到商王朝墓葬中出土1500多件玉器大多为和田玉,尤其是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经专家鉴定,除了少量的岫岩玉、独玉、大理岩外,大部分都是来自昆仑山的和田玉,自此,中国历朝历代都以和田玉为主要玉料来源。中国古代四大玉料是岫岩玉、独玉、蓝田玉、和田玉。这其中质量最高的就是和田玉,结构紧密、密度高、润度高、硬度也是最高。和田玉除了从高山上滚落下来,散落在河床里经数年的水流冲刷形成的籽料外,从山上开采的叫做山料。大多数玉山子都是山料制作而成,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籽料。古代开采玉石本身就很艰难,要从昆仑山海拔4000米雪线以上开采,做玉山子所需要的大型玉料就更难开采。所以从每个朝代出现的玉山子的大小、玉料质量就可以看出那个朝代的帝王的财力。玉山子最早出现在宋代,除了元代著名的渎山大玉海形体巨大之外,一直到乾隆二十四年之前,玉山子形制都比较小,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疆,打通了玉材运输的通道,玉料才被不断运往内地,乾隆朝的玉器不仅水平高超,工艺精湛,数量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潮,玉山子也随之进入了突然的发达时期。嘉庆之后,作为贡品的玉料不断缩减到停止,玉山子也随之销声匿迹。这是由于其他朝代都不如元代和清代乾隆对玉料的掌控权大的缘故。

玉山子对玉雕工艺的要求也很高。尤其是形制巨大的作品,例如元代的渎山大玉海。到现在人们还是难以想象,在古代砣具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先民们是如何在高大的玉石上雕刻复杂的工艺的。当然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由于经济发达,玉雕技术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加上乾隆皇帝对玉器的酷爱痴迷,正是玉雕工艺到达历史巅峰的时代,玉山子也大量出现,并且基本都是宫廷之作,是可以理解的。例如最有名气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会昌九老图玉山子、秋山行旅图玉山子等等都是乾隆时期的巨型玉山子。

本文鉴赏的是河南博物院馆藏的一件清代乾隆年枣红皮青玉松下拜师图玉山子。此山子高22厘米,最宽处21厘米。此山子玉质为新疆和田青玉,虽为山料,也带有深枣红色的皮色,应该是山流水。在山子的顶部和左侧以巧色的手法巧妙地把皮色表现为群山的山体颜色和松树的树皮颜色。虽为山料,但玉质细腻温润,历经200多年,已经在表面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宝浆,散发着隐隐的光泽。这件玉山子应该是随形而雕,即随着玉材本身天然的形状,随形就势而设计的画面、结构。这块玉材本身就是上窄下宽,一座山的形状,所以雕刻者就把整体雕刻为一座山林的形状。正面采用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镂雕等手法结合阴刻线雕刻出山林、悬崖、海水、苍松、人物。背面和底部也许是被切割成平面,也许是本身就是平面的。在背部和底部以浅浮雕刻画山体,与正面呼应,形成完整的一座山林。底座为后配的红木座,整个底座镂空成交缠在一起的松树枝干和松叶,以配合玉山子的题材。原配的底座应该早已丢失。

玉山子的题材是清代最为流行的高士图。主题画面为松下拜师图。山子正面将玉材深挖出山林中的一片松下空地,应该是悬崖,悬崖左侧一颗高大的苍松直插云霄。悬崖下面是翻涌的海水,海水右侧一颗稍矮的松树立于另一较低的山石之上,整体背景为嶙峋的山体。本人理解的是,右侧的松树并不是矮,右侧的山石也并不是低,而是设计者为了突出左侧的两个主题人物,而把右侧设计为离悬崖有一定距离的远处石崖,这样不仅使整个画面产生了有透视关系的深度,而且还凸显了主体画面。在主体画面的左侧悬崖上,一位方巾长髯的老者站立于苍松之下,长袍宽袖、道骨仙风,神情安详,淡然微笑,一手捋胡,一手向前下方伸出,似要抚摸对面童子的头部,也似要对面的童子不必拘礼。对面一个童子短袍窄袖,俯首弓腰,双手抱拳,神情恭敬,正在对老者作揖行礼。两个人之间的地上有一圆形的器物,应该为香炉。他们所站的空地高出山下的海水很多,应该是悬崖峭壁,山崖下有海水波涛汹涌,拍打在悬崖山体上,卷起层层细浪。整个画面山石有前后的层次感,松树虽然只雕刻了两颗,却营造出山中郁郁苍松的繁茂感,海水的浪花更鲜明地对比出苍山的雄伟。整体画面立体生动,苍松的坚贞耐寒、山石的嶙峋陡峭都衬托出高士的飘逸出尘和童子的虔诚稚嫩,把观者带入了一个出世的高士隐居于山林中的画面,山水与人物互相依托、浑然一体,胸怀旷达,意境深远。不禁让人想起古诗中的诗句“古木参天郁,童子去拜尊。”从取景、布局到层次排列都渗透着绘画的章法,犹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乾隆称之为玉图书。

高士图是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题材,不仅在玉器上经常见到,在瓷器上也很多见。高士图是当时的时代社会道德风尚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当朝统治者和民众崇尚的思想和文化。统治者以儒家的精神哲学为主导来教化和引导民众,体现出尊师重道和追求世外桃源生活的内心向往。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人们思想情趣和审美趋向。玉山子除了山水人物的题材,还有很多“鹤鹿同春”、“福禄寿”等吉祥寓意的题材,吉祥寓意的图案是清代玉器的核心题材。

这件玉山子是乾隆年间的宫廷之作,之所以鉴定为乾隆年间,前面已经详细描述。即便玉山子这个类别的器物不仅在乾隆年间大量出现,也可以纯粹从雕工上鉴定它为乾隆工。乾隆工继承了明代玉雕技术的优点--刚劲有力,剔除了明代玉雕的缺点--粗狂粗糙,在刚劲有力中加入了精致细腻,工整华丽,形成了乾隆工自己独特鲜明的时代特征,让乾隆工玉雕技术举世闻名。

上一篇:小成本电影在网络时代的崛起 下一篇:汽车服务过程中顾客异议处理技巧研究